【京西五百里,厚重的正定,皇家范儿的大寺】四、隆兴寺几大名碑与大悲阁

标签:
游记图片 |
分类: 神州 |
慈氏阁与转轮藏阁附近,有几大名碑,即下图中标为16的龙藏寺碑、9清代两位皇帝的御碑、12御碑亭中的御碑等。继续往北,就是途中标15的大悲阁。
龙藏寺碑位于慈氏阁的正北,被置于一座亭子内,木栅栏围挡,尚可拍照。此碑为中华名碑之一,刻立于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碑文记录了恒州刺史王孝仙奉敕劝奖州内士庶万余人修建龙藏寺的情况。
蟠龙碑冠,上刻“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
龙藏寺碑全称“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楷书碑刻。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中,隋代是汉隶向唐楷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而龙藏寺碑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其字体方整有致,结构严谨,用笔沉滞宽博,朴拙而不失清秀,庄重而不呆滞,在书体结构和用笔上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是研究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史的珍贵实物资料。近代著名学者康有为赞誉“此六朝集成之碑,非独为隋碑第一也”,后人称其为楷书第一碑。
龙藏寺碑为青石质,碑为龟趺。碑阳高为1.56米,宽0.89米,刻30行,行50字;碑阴刻题名楷书,共六截,30行,每行字数不等;碑额呈半圆形,浮雕六龙相交,造型别致,刻工精细,具有隋唐蟠龙的古朴风格,高约0.42米,宽0.31米,阴刻3行15字,为“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此碑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楷书碑刻,详尽记录了隆兴寺兴建的过程。虽然历经1400多年的风雨侵蚀,碑身现在缺损严重,碑阳下部近半米的碑文已经脱落,无法识别,但是,这并不影响它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
这通被青砖碑亭封藏于一隅的《龙藏寺碑》可谓不起眼。但是,人们不知道的是,这通字迹斑驳的石碑,早在宋代,就已经闻名遐迩。最早由北宋著名文学家、金石学家欧阳修辑录于《集古录》,并称此碑“字画遒劲,有欧虞之体。”清代王澎则谓其:“书法遒劲,无六朝俭陋习气,盖天将开唐室文明之治,故其风气渐归于正。”评价可谓极高。另外,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云:“隋碑渐失古意,体多闿爽,绝少虚和高穆之风,一线之延,唯有《龙藏》……此六朝集成之碑,非独为隋碑第一也。虞、褚、薛、陆传其遗法,唐世唯有此耳。“
细观《龙藏寺碑》的用笔,既荟萃了南北诸法,又有“二王”的典雅秀美,字体千姿百态,方整有致,呈现出成熟的楷书形象,如“不”、“安”、“飞”等字;又因受汉魏字体古拙刚健的影响,不时出现汉隶笔意,如“世”、“六”、“方”等字。在章法上,该碑呈现出的特点是行距几乎与字距相同,再用隶书章法统一布局,每个字周围都有舒朗的空间,且重心都在上面的三分之一处,字与字的纵向并不十分整齐,往往以中线为基准,适当左右偏移。由此,清代杨守敬说:“细玩此碑,正平冲和处似永兴(虞世南),婉丽遒媚处似河南(褚遂良),亦无信本(欧阳询)险峭之态。”可见初唐诸楷书大家大多从此碑汲取养分,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或是褚遂良,他的《雁塔圣教序》、《孟法师碑》等都与《龙藏寺碑》有着明显的渊源。
龙藏寺碑稍南,中轴线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御碑亭,均为重檐歇山顶,黄色琉璃瓦盖顶,面阔、进深均为三间。东侧碑亭内为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皇帝手书的《御制隆兴寺碑》,碑文记述了康熙四十二至四十八年(1703—1710年)敕令对寺院进行大规模整修的情况,碑文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俺忘了拍康熙御碑亭,此为网友旧图。
现时康熙御碑被密密的铁丝网挡住,拍照及近距离欣赏颇为不易。
所幸的是,有网友曾经拍到并分享了没有遮挡的全碑,让俺窥见其精美。
网友识读碑文如下:
御制隆兴寺碑
真定府城隆兴寺者前临滹水后睇恒山城廓逶迄林木潆带敞高明之净域标爽垲之琳宫考厥
始基肇自隋代宋开宝时重加剏造神光夜烛首出赤山之铜法雨晨流复下頰龙之木灵异既启
崇宇期兴遂洗香坐仍装宝像稽诸纪载良右明徵自是以来七百余载风雨摧剥日就倾圮朕曩
徒巡省所过爰命鸠工役不烦民赀出内府复以专官董领其事经始康熙四十二年之夏落成四
十八和之冬複殿重楼云日辉映簷栾列栋金碧参差开铣鋈之真容具庄严之实相七十三尺愎
还旧观千万亿身长留胜迹洵十方所瞻仰为万品所皎依兹寺也密迩神京接连畿辅地当都会
时际岂穰烟火于焉殷繁轮蹄之所辐凑莫不斋心肃虑致礼加虔斯亦慈氏之宏规而法门之杰
搆矣夫旨穷六度首以仁义为宗帝演三乘多证善恶之果宣昭觉路导引迷津亦有裨于人心不
无关于后教今兹重新梵宇更续禅灯上为
慈闱祝釐下为兆民祈福营建之意实在于斯寺中榜额凡十有九皆朕亲书复制碑文勒诸珉石俾垂
无穷焉
康熙(玺)十二年三月中旬书
西西侧碑亭内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高宗手书的《重修正定隆兴大佛寺记》。碑文记述了乾隆四十四至四十五年(1779—1780年)对隆兴寺大规模重修的情况。此碑文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书写。
俺未能拍得理想的全碑照片,现借用网友图片,深表谢意!
网友识读碑文如下:
重修正定隆兴大佛寺记
世间一切具体相者有成必有坏有新必有故自金身以至众生概不出此然而成其坏则坏为成新其故则故为新所谓如来能
转物众生被物转世则重修建立之义所由起而常乐我净之真身本不系于成坏新故幻为之体相也正定隆兴大佛寺始自隋
开皇闻至于今盖千一百余年其间成坏新故不可屈之数纪其近者则自康熙癸未
皇祖圣祖仁皇帝重修之后逮兹又七十余年矣日月推迁风雨剥落有所不免地方大吏屡以请且庚子岁为朕七旬初度之年于是
命吏发帑一律普新之沿其漏者正其向(隆兴寺为正定古刹自隋迄今千余年戊戌岁重发帑命周元理等督修其旧制正殿与寺门中路面向不对盖以寺前街而连次以致遥庭错逻亦不知始自何代兹特令更正现制或前门整矣)阽其危者焕其观无劳
百姓不日成成越明年辛丑命行春而落成之并推章嘉国师行庆赞礼西天震旦二万里而遥兹古寺之重新得真僧之宣教斯
诚调御慧为不期而然如来转物岂不信乎所谓常乐我净之真身不系于成坏新故幻为之体相盖可以明其理而以重修建立
为功德者实是不知第一义諦者矣是为记
乾隆四十五年岁次庚子孟冬月上浣御笔
附近还有不少碑。这个“大宋重修铸镇州龙兴寺大悲像并阁碑铭并序”以行书书丹,书写雄劲有力,潇洒飘逸,刻工精细,宛若游龙于纸上,堪称精美!此碑刻立于北宋端拱二年(989年),碑文主要记述大悲菩萨像朝早和大悲阁修建的始末,以及落成后高僧琼法奉旨住持等事宜,宋太宗敕令田锡撰文,吴郢书丹。
“妙峰上师胜公和尚道行之碑”刻立于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记述元代龙兴寺高僧大德胜公生平穿法经历。
还有这三通明、清碑,没有拍碑文了。
这通今人于1999年9月刻立的“重修大悲阁并御书楼集庆阁碑记”,记述了龙兴寺主体建筑大悲阁的千年兴衰,以及1997年至1999年大悲阁并御书楼集庆阁重修回复宋代面貌后的威严雄姿和千年古刹的恢弘气象。其书丹和刻工也就如此而已了。
在慈氏阁以南、戒坛东侧,还有两块御碑。一块是乾隆御碑,通高6.2米。碑阳刻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九月题《庚午重过正定隆兴寺叠旧作韵》,碑阴为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御书《乾隆丙寅十月过真定隆兴寺礼大佛因题长句》,均为诗作。
碑阳文字漶漫不清,碑阴文字网友识读为:
真定大佛夙愿闻调御丈夫天人尊礼遍文殊不见法便道因之一入门权
城而隆兴寺通香阁遥见高横云龙腾故苑尊罢业狮吼彻地礼法仑绪坛
扰以报喧岁非然穹隆智旻曲廊延袤下无地丰稗插笏何纷欲领望能欤
轩氏代闻里阗实似稀分占禅云裹瞻相好五髻卜臂悬思展衾容绯月
应夜惟众具之威见神骘高丈六复大亦有如量顶无边身我朗虑空珉
想释孰其佛兴微尽须像非大萦非小目违五色心犹廑隋创唐修成后
溃风谈今尚传将卜故羽阁异意本吝铸泉岂复今犹存宋祖重造称功德
崟煬求得山度且闻黎矧广顺宜信铜出眢井传俗伦侫则不可峻何必
入窟内以见像凭栏懈且继漆自卜阳万物吉如春
乾隆四年十月过真定隆兴寺礼大佛因题长句并书
乾隆诗碑南侧是嘉庆御碑,立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通高5.9米。碑阳文字为清嘉庆帝嘉庆十六年西巡五台山回銮驾幸隆兴寺所作《隆兴寺敬叠皇考九言诗韵》,网友识读为:
西巡六度继序勉绍闻为民祈福顶礼文殊尊四日停銮仰命返车骑归余欣近正定
邵北门遥瞻法苑璀灿人天界佛香高阁杰峙层霄云开皇龙藏始现庄严相百千万
刹旋转大法轮兴废新故世态总虚幻金身不坏赫奕凌苍旻西天东土只在寸田境
曰儒曰释识见徒纷无治民度世圣功即禅理妄起邪念遂至门户分渺躬受玺忝继
百王后龙象卫护生我惟康辰
仁祖
高皇兹地屡驻跸来瞻大士五休虔敬申甘露慈云宇宙遍涵育恒河沙数感悟修心
身范铜刻木谓是诚实相梦幻沧影露电经曾云传灯古佛传心绍
皇考仁和中正能息阗浮尘神道设教化导众愚暗以大雄力荡涤诸魔军
两朝宸翰巍焕七宝地昭四云汉光彩楣梠存是一非二过去即现在迷形认影身以
幻作真观世音具佛妙观察智默契实谛岂同妄语论肖方问俗普济烝黎众敬献
帝泽旧典仍备陈言为心声情不能自己勉赓
天渗嘉庆辛未春 隆兴寺敬叠
皇考九言诗韵 嘉庆十有六年岁次辛未三月御笔 嘉庆御笔之宝
戒坛之后,隆兴寺南北中轴线上又迎来了一座恢弘的建筑,这就是大悲阁。大悲阁是隆兴寺的主体建筑,两侧配殿分别为御书楼和集庆阁,三殿均始建于北宋,现存建筑为1999年重建。
大悲阁,又名佛香阁、天宁阁,是座五檐三层的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五间,是隆兴寺建筑群中体形最大的成员,33米的高度,是隆兴寺的制高点。论块头,隆兴寺里大悲阁排第一,但是论年纪,则是小弟弟。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宋太祖驻跸正定,于七月在隆兴寺建大悲阁,并铜铸大悲菩萨像于阁内。
1933年,梁思成到访大悲阁时,已经圮毁不堪。
梁先生在他的《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中说到“大悲阁的宋构已毁去什九”、“现大已破坏到不可收拾”。梁先生当时见到隆兴寺的主持在大悲阁的遗址上修一座“十丈多高的半圆供龛,类似罗马教堂宫苑中的大松球龛,龛上更有三楹小殿”,这是为大悲阁内的佛像建遮风挡雨之所。
1997年8月至1999年9月依据宋《营造法式》复建。复建工程投资3285万元,共用木料6800多立方米,是我国继布达拉宫之后最大的单体文物修缮工程。
大悲阁的屋顶脊尾
大悲阁内所供的铜铸观音像,是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奉太祖赵匡胤之命铸造,大悲阁的兴建其实就是为了安放这座国内现存最高的铜铸佛像。像高21.3米,共42臂,现存观音像的身体部分和当胸合十的两只手臂是宋代铜铸,其余两侧40只全部为民国时期重装的木质手臂。据说每只手眼都各有25种法力,40只手眼和25相乘便成了千手千眼。因此这尊观音被称为“千手千眼观音”。 1000年前铸造这尊观音像时,采用屯土的方法,整体分七段接连铸造而成的。它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古代铜铸佛像中最高大者。正是由于它的存在,人们都自然地将隆兴寺称为“大佛寺”。梁思成先生对大佛的评价评价并不高,“像身衣褶,尤其是腰部,甚为流畅,饶有当时作风,面目四肢则稍嫌呆板”。
很多人都将关注焦点给了观音像,其实其脚下的石质须弥座也非常有看头。此石质须弥座为北宋原物,高2.25米,有双层上枋、上枭、束腰、下枭、下枋、圭脚组成。须弥座采用浅浮雕、高浮雕、圆雕、透雕的表现技法,雕刻出力士、飞天、共命鸟、伎乐、盘龙等形象,造型生动,雕工精良,为不可多得的宋代石雕艺术珍品。这些雕刻废了俺很多眼神,故此陈列于下,容俺细细研究后再一一解读。
大悲阁东西两侧各有一个耳殿,御书楼(又称弥陀殿)和集庆阁,均面阔五间,高两层,也很高大,与中间的大悲阁有虹桥相勾连,有点汉唐之前建筑的样子。梁思成先生初到隆兴寺时,大悲阁已几乎不存,这两座耳殿倒还都保存较好,虽然“外部都是清代重修”,可惜在1944年寺内重修大悲阁时,由于资金有限,建筑材料不够,就将这两座耳殿拆了,现在的御书楼和集庆阁,应该是1997年恢复大悲阁宋貌时,一并恢复的吧。三座高阁一字排开,很是壮观,下檐左右相交叠,在大悲阁两外侧形成了两个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