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五百里,厚重的正定,皇家范儿的大寺】二、隆兴寺摩尼殿

标签:
杂谈 |
分类: 神州 |
摩尼殿是隆兴寺南北中轴线上现存的第二进大殿,始建于隋,到宋初(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改建时才用现名。明、清两代虽进行过修葺,但主要结构仍与宋《营造法式》相近,其总平面仍保存了宋代风格。1977-1980年,该殿进行了落架复原性重修。摩尼殿独特的建筑格局和规制为海内罕见,是隆兴寺现存古建筑中价值最高的一座!
“摩尼”指的是佛教用语(印度教里也有这种概念)里的摩尼宝珠,在《涅槃经》里就曾经提到:“如摩尼珠,投之浊水,水即为清。”一般用以譬喻法与佛德,及表征经典之功德。摩尼殿取此名,意为去浊取清,脱离尘垢,获得清净。
“摩尼”是梵语(mani)的音译,有时也作为真陀摩尼(,cintamani)的省称,意为“如意珠,如意宝珠”,“凡意有所求,此珠皆能出之,故称如意宝珠。”《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中提到:兜率天上五百亿天子,各由额上出百亿摩尼宝珠,为弥勒菩萨造四十九层宝殿,曰:“此摩尼珠回旋空中,化为四十九重微妙宝宫。一一栏楯,万亿梵摩尼宝所共合成。”《三弥勒经疏》提到,“摩尼者青而含赤色珠也。四十九重者,为表弥勒超度四十心及初地等前九地。”在《三宝感应要略录》、《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地藏菩萨像灵验记》、《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这些经书中,有“四十九重摩尼殿”、“四十九重如意殿”、“四十九重摩尼宝殿”的表述,应该指的都是为弥勒菩萨所造的四十九重宝殿(引自知乎,作者极殊兵W,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1831792/answer/1374571211)。
特别强调的是,佛教的摩尼和摩尼教没有任何关系!

此外,摩尼殿一词还见于佛经,如《刻十地义记序》:后自释就处有三,一他化天,二是王宫,三摩尼殿。他化天就是凡间俗世吧,那么隆兴寺第一进是天王殿、第二进摩尼殿的格局是否出自此经典呢?

隆兴寺的摩尼殿,可能源于《弥勒上生经瑞应钞》载:疏。于彼台中者。此座在于台上故也。殿内台上。有此无畏坐者之座。问。准此合是殿内有台台上安座。云何经文七宝台内摩尼殿上。答。大抄说云。台是基阶。云何疏云于彼台中法王位极得无畏故。今应解云。依此次第。合云摩尼殿上七宝台内师子座上。因为《弥勒上生经瑞应钞》的编纂者守千,正是在隆兴寺出家的通照大师,现存通照大师之碑于隆兴寺。《末法殿中法永住——河北正定隆興寺摩尼殿明代配置解讀》一文据此推测隆兴寺摩尼殿原本是弥勒之殿,聊备一说(引自知乎,作者极殊兵W,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1831792/answer/1374571211)。

摩尼殿前的石香炉也为宋代雕刻,由炉身、炉座两部分摞置而成,通高1.4米。炉身正面浮雕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四周侍立药师十二神将,手持宝杵、宝剑、宝棒等兵器,威武勇猛,栩栩如生。炉座形式极似宋代柱础。寺庙中早期的香炉保存下来的不多,此香炉如此精美,保存基本完好,更为罕见。

摩尼殿屋顶为重檐歇山顶(后代重修),大殿台基高1.2米,面阔七间(约35米)、进深七间(约28米),平面为近于正方形的长方形。其正方形殿身的四面正中各出一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厦,使平面形成十字形,整体布局奇特,与故宫紫禁城角楼相似,此外别无他例。图为俯视图,源自网络。
摩尼殿上下檐、内槽共127铺作(即斗拱,不计襻间斗拱),按位置可以分为五种:柱头铺作、里转角铺作、外转角铺作、补间铺作及襻间铺作等。材高21厘米,下檐材宽15厘米,上檐材宽16厘米,相当于营造法式的五等材。

斗拱按具体部位主要分为三种,柱间斗拱(宋称补间铺作,清称平身科)、柱头斗拱(宋称柱头铺作,清称柱头科,其实就是接着柱子顶端的斗拱)、角科斗拱(宋称转角铺作,清称角科,下面也是接着柱子顶端,但因为转角部分还需要考虑挑檐等,所以做法不一样)。
“柱头铺作”一词出现于宋代建筑学著作《营造法式》,是宋代对“柱头斗拱”的称呼。柱头铺作位于平柱的顶部,斗拱规格的逐渐缩小出现在1400年前后,从柱高的约三分之一缩至约四分之一
,但柱头铺作成为主要的承重斗拱,其受力构件的截面尺寸依然比其他的斗拱同类构件截面尺寸大。
梁思成先生在其《中国建筑史》“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中称,摩尼殿的"柱头铺作小而简单"。


图为屋角繁复的巨大斗拱,属于转角铺作。转角铺作又称为角科斗拱,
“转角铺作”一词出现于宋代建筑学著作《营造法式》,是宋代对“角科斗拱”的称呼,清代直接称为“角科”。转角铺作位于建筑物的角柱头之上,是连接边柱顶端与天花的重要部件。在古代中国建筑中,由于要考虑房屋翼角、挑檐等特殊部件以及装饰需求,角科斗拱的构成多出了例如翘(弓形木,与建筑表面成直角,伸出逐层增加,用以支撑挑出屋檐的杠杆)、昂(斗拱中前后伸出的部分,作用同翘)等结构。

还有一种斗拱,叫“补间铺作”,词出宋《营造法式》
当中,是宋代对“柱间斗拱”的称呼,清代开始称“平身科斗拱”。补间铺作是在两柱之间的斗拱,下面接着的是平板枋和额枋,而不是柱子的顶端,因为屋顶的大面积荷载只依靠柱头斗拱来传递是不够的,需要用柱间斗拱将一部分荷载先传递到枋上,然后传递到柱子上。
梁思成先生在其《中国建筑史》“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中称,摩尼殿"补间铺作大而复杂,而且在正角内有四十五度的如意拱,都是后世所少见。"

一对鸽子恰似灰色的小精灵,栖息在巨大的斗拱之间,十分安详和谐。
梁思成先生在其《中国建筑史》“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中称,摩尼殿建筑的另一特点,是"各面的檐柱,四角的都较居中的高,
檐角的翘起线,在柱头上的阑额,也很和谐的响应一下,《营造法式》所谓“角柱生起”,此是一实证。”
摩尼殿的立柱布局为“副阶周匝金箱斗底槽”式,殿中总共立七十根圆柱,由里向外分三圈布置,最外一圈三十八根,是为大殿下层檐的支柱;中间一圈外金柱二十二根,为上层檐的支柱;里圈前后两排内柱八根,是四缝梁架及屋顶重量的承重支柱;南门内二根。

摩尼殿有佛坛供奉佛像这个空间叫做内槽,内槽外侧有一圈回廊叫做外槽。而摩尼殿内只有三米的内外槽柱间距,完全无法满足同时涌入几十个信徒跪拜佛祖的需求,所以设计者在外槽的外侧又增加了一圈柱子,承托其这一外圈的空间,名为周匝副阶。这样的设计,使摩尼殿的室内空间顿时增大。




殿内佛坛上供奉五尊泥塑金装佛像,正中是佛祖释迦牟尼,他是佛教的创始人,与我国春秋时期的孔子是同时期人,本名为悉达多•乔达摩,原是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后为弄清人生真谛而出家悟道,创立佛教后,被人称为佛陀。左右两侧立像为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中的其中两位,左侧的老者为迦叶,右侧的为阿难,为宋代原塑,实属珍品。两侧莲座上供奉的以璎珞宝珠,飞天彩带为装饰的文殊、普贤两尊佛像都是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补塑的。

殿内各壁为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壁画,现存面积仍为422平方米,内容包括佛教尊像画、经变画、佛传故事、吉祥云纹等。尊像画绘于四抱厦及内槽东西扇面墙内壁,经变画绘于扇面墙外壁,佛传故事绘于檐墙,云纹绘于内槽北壁。内槽东西扇面墙内壁绘“十二圆觉菩萨”和“八大菩萨”;四抱厦绘护法“二十四尊天”,其中东抱厦的“大悲尊天”、“鬼子母天”等保存较好;檐墙内壁生动地描绘了佛祖释迦牟尼降生、出家、苦行、成道、涅槃等整个过程,称“释氏源流”;东西扇面墙分别绘“西方胜境”和“东方净琉璃世界”。图为西抱厦内壁画


摩尼殿内槽北壁为一座泥塑五彩悬山,悬山中现存塑像共30余身,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正中的五彩观音菩萨像,俗称“倒座观音”。因观音菩萨有“众生普渡不完,誓不回头”的誓言,而芸芸众生,永远普渡不完,故形成“倒座观音”形象。观音姿态优雅端庄,面容秀丽恬静,那双智慧深藏的眼睛微微俯视,恰与虔诚的礼佛者形成感情的交流。观音像原塑于北宋,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曾进行过修补。

“问观音何以倒坐,叹世人不肯回头”。因观音菩萨有“众生普度不完,誓不回头”的誓言,而芸芸众生永也度不完,故形成倒坐观音形象。倒坐是指观音菩萨不坐在大殿的正中央,而在后壁倒坐。观音菩萨头戴宝冠,项饰璎珞,帔巾向两侧翘起,飘带绕臂下垂于体侧,菩萨头微右倾,面容秀丽,安详恬静。细眉之下,菩萨那双智慧深邃的眼睛,闪耀着洞察人间善恶的光芒。这眼神又微微向下俯视,使她的目光恰好与礼佛者在仰视时形成感情上的交流。观音菩萨左足踏莲,右足屈膝搭于左腿之上,右手绕右膝轻抚左腕,胸臂裸露圆润,姿态优雅端庄,自在大方,恰似世俗生活中一位完美的女子。她的庄严令人畏而起敬,她的美丽令人恭而不亵,她那人格化了的仪表,一扫宗教偶像的呆板作风,令人叹为观,是古代彩塑中不可夺得的艺术珍品。

北立面的抱厦上高悬“广长妙谛”匾额,据说佛舌广长,能言善辩,妙谛即精妙之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