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知名度与美名度

(2007-01-24 05:13:08)
分类: 杂文
    近日,英国电视圈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这一事情的由头是一个电视情景剧。

    对于情景剧,中国观众应该不太陌生,但是,国外的情景剧与国内的情景剧有一个巨大的不同。国内的情景剧都是事先拍好几十集,然后交给电视台慢慢地播。国外的情景剧如果要提前拍摄,提前量也不是很大,每次拍几集,根据播出的效果随时调整剧情。有的甚至每次都是现拍现播。所以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国外的某些情景剧可以连着播10年。
    由于国外电视情景剧的这种制作方式,在演员使用上也比较灵活。有的情景剧演员比较固定,例如国内很多人早已熟悉的《老友记》、《欲望城市》等。但有的情景剧会根据剧情和观众的要求随时更换演员,观众喜欢的就留下接着演,不喜欢的马上换人。好了,专业问题说完,该说英国的那件事情了。
 
    英国的那个情景剧属于后面一种状况,故事现编,演员随时换。最近,这个情景剧找来了一个印度女演员。顺便打个岔。印度有一套专门培养美女的制度,从小开始,在各个方面严格训练,因此,世界小姐的选举,印度美女多次夺冠。有些印度美女甚至被称为全世界最美的女人,那都是专业训练的结果。印度美女的这种声誉显然是英国的这个情景剧寻找印度女演员的动机之一。异国情调,美艳无比,身材火辣,语言无碍,当然有助于提高收视率。
    英国的这个情景剧找到的是印度当红的一个模特兼演员。但是,在她到英国出演这个情景剧后不久,发生了一件事情。与她演对手戏的是一个英国女演员。在一集节目中,英国女演员按剧情要求,大骂印度美女,说了一些类似“印度人很脏,不讲卫生”之类的话,也许是演员表演逼真,印度美女居然被骂哭了。这集节目创下该情景剧最高的收视率。
    我们可以先想象一下,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中国会怎么样。等会儿再说这个话题,先接着说英国发生的事情。这集骂印度人的节目播出后,立即在英国和印度两个国家引起轩然大波,这期节目被指责含有种族歧视的成分,共计约有3万名英国人,以各种方式向电视台表达了批评意见。印度民众也要求印度美女立即回国,不要再赚英国人的钱。节目播出不久,英国未来首相,现任财务大臣布朗到印度访问时,也遭到印度群众的抗议,引发了一场外交风波。
 
    现在我们可以假设这件事情如果发生在中国会怎么样。第一种可能:由于节目收视率很高,广告商大量跟进,电视台大赚,观众骂归骂,电视台和一下稀泥,甚至巴不得大家吵成一团,打着“争鸣”的旗号,干着吸引眼球的勾当。第二种可能,上级部门下令停播。
 
    再看看英国是如何解决这件事情的。这期骂人节目的社会反响出现之后,英国政府没有能力像中国政府一样,下达一个行政指令,影响电视台的决定。但是,最致命的事情发生在广告商那里。该情景剧的广告商认为,情景剧里种族歧视的内容不利于自己的产品形象,立即撤回了相当于500万元人民币的广告赞助。电视台顿时感到巨大的危机,不得不立刻安排的一集最新的节目,剧情内容是英国人和印度美女和解、大团圆。并且,那个按剧情要求骂人的英国女演员立即被撤换,再也不可能在这一剧中出现。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中国,广告商会采取撤回赞助的举动吗?估计很难。中国的广告商大多只看收视率,只看知名度,很少关心所谓“美名度”。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很落后的表现。广告商的这种收视率第一的要求,造成了电视台为了追求收视率胡搞乱搞的状况,即使观众骂声一片,电视台只要赚钱就好,管它呢!而且,按照国内电视台的广告制度,广告商即使要撤回广告都很难,很可能还要承担违约责任。我不太知道,现在广告商与电视台签署的合同中,有没有对于电视台节目内容的制约条款,例如,如果广告商赞助的节目产生了不良社会反响,广告商是否有权无条件撤回广告,甚至可以要求电视台赔偿名誉损失。我相信不会有这一条款,我希望随着国内广告商对于自己形象的爱护,未来会有类似的条款。
    当然,在中国最有可能的情况是,社会反响不好的电视节目,被上级部门下令停播,有关责任人或写检查,或撤职。然而,这种手段使用得多了,很容易被指责为干涉言论、出版自由等。而且,行政命令并不能保证此类事件今后不再发生。只要大家还是一味追求收视率,换汤不换药的状况肯定还会发生。政府部门一次次下令,反而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在英国发生的这件事情,最后的圆满解决,其实是出自于观众的道德判断,由此引发广告商在经济利益与道德价值之间的权衡,最终,广告商的道德诉求占据上风,放弃了很高的收视率,反而为自己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这个结局值得中国的广告商们好好反思,认真地参考。
 
    英国发生的这个事件,除了对于中国的企业外,对于当今中国社会也具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中国社会当前出现了一批人,为了出名不择手段,种种恶劣、恶心的招数,厚着脸皮向大众倾泻自己的丑陋。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媒体将道德形象放在次要的位置,只要能吸引关注,管它是否令人作呕。背后的原因是,企业根本不在乎道德形象的“美名度”,只要知名度,哪怕广遭非议,只要出名就好。
    这里说的企业,除了广告商之外,也包括出版社、电影公司等机构。那么,企业为何不在乎道德“美名度”?关键还在于大众不太在乎,或者说大众对于企业道德“美名度”的要求还很低。换句话说,如果大众忽视公共道德,企业自然也不会有较高的道德需要,因此,企业在利用非道德行为、非道德形象赚钱方面,也就不会有太多的顾忌。
     当然,当今中国社会非道德现象日益猖獗的另一个原因是,大众还没有完全理解种类现象发生的背后动机,也不太明白如何制约背后的那些动机。在发生种种丑陋的社会现象时,大众基本上是把愤怒和谴责倾泻到当事人身上,很少关注其背后的企业。例如,那个自爆与导演上床的女演员如果出书了,大家骂的肯定是那个女人,而不是出书的那家出版社。因此,不管社会舆论对这个女演员如何汹涌地谴责,对于出版社来说,赚钱丝毫不受影响,反而能够大发利市,于是,出版社求之不得这类角色越来越多,因此,以丑陋而出名的人自然应运而生,厚着脸皮到处恶心社会的人就会越来越多。
    再例如,对于电影《黄金甲》的批判,大家说的更多的是张艺谋如何如何,很少有人批评雇请张艺谋担任导演的背后那个电影制作公司。如果大众在这个问题上,明确地意识到,张艺谋也是按照这家公司的要求才拍出这么一个烂电影,对于这家公司为了赚钱不择手段的做法保持清醒地认识,甚至抵制这家公司今后拍摄的所有电影,你看看今后还有哪家电影制作公司胆敢如此恶劣地愚弄观众!
 
    社会大众对于道德诉求的提高,能够有效改变企业对于道德价值的判断,使得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时,更多地考虑社会道德的要求,从而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环境的净化。大众的道德力量,有时候比政府的行政指令更有效。在面对社会种种丑陋现象的时候,我们应该逐渐学会如何使用自己的道德武器。反过来说,如果每个人都将赚钱放在道德之上,大家就不要埋怨社会上会频频出现那么多令人作呕的事情。
    同时,社会大众还应该看到,很多社会丑恶现象,背后都是赚钱动机,因此,面对这些丑恶的表面现象,我们还应该火眼金睛地看到背后操作的企业或机构,应该用行动将这些没有道德的企业放到大众舆论的审判台上。否则的话,即使我们再猛烈地批判那些丑恶现象的当事人,也不可能制约此类现象的发生,一个丑陋的当事人消失了,只不过是背后操作机构的牺牲品,另一个新的丑陋的当事人马上还会诞生。
    现代社会,每一个大众成员都是消费者,消费者的权力除了在产品质量上之外,还应该在道德层面上出现。消费者自身道德诉求的提高,会造成企业像爱惜眼睛一样爱惜自己的道德形象,会改变企业对于经济利益和道德价值的判断。因此,塑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应该从每个人自身做起,在关注“知名度”的时候,更多地关注“美名度”,要形成这样一个社会风气:没有“美名度”的“知名度”是没有价值的!这也应该是大众对于社会名人、机构企业的基本要求。
 
相关链接:
从名誉到名气
 
23日17点30分补充:
有一个跟贴这么说:
纠正个基本错误:其实那个电视节目是真人秀,并非情景剧,两者区别显而易见,真人秀是没有预设情节的剧本的,不知道您说的“不得不立刻安排的一集最新的节目,剧情内容是英国人和印度美女和解、大团圆。并且,那个按剧情要求骂人的英国女演员立即被撤换,再也不可能在这一剧中出现”从何而来。
 
解释一下:
    这个朋友的说法是对的,那个电视节目确实是真人秀。
    但是,真人秀节目也是有预设的,不一定是完整的“剧情”,它会安排特殊的场合与角色,例如让一个演员巧遇一个假扮的“乞丐”,或者“巧遇”一个主动挑逗的美女,然后采取偷拍的方式,观察演员的言行举止。这种预设不是过去理解的完全事先设计,而是单方面设计。
    我们理解的“真人秀”,以前认为是几个镜头对着“真人”拍,一切任其自然发生,其实是错的。连最初美国最著名的“真人秀”节目“幸存者”都有很大的安排成分。现在的真人秀,制片方事先的安排成分更严重。如果看过金凯瑞演的一个电影《楚门的世界》,就会理解所谓“真人秀”是如何在背后被安排的。以前法国有一个电影,名字忘了,讲的也是电视台的“杀人”真人秀,为了让“剧情”复杂,吸引人,提高收视率,制片方暗中大做手脚,或者帮助“被杀”的对象巧妙逃脱,或者暗中给杀手设置障碍。因此,以为“真人秀”节目就是自然发生的,就是上了制片方的当。熟悉电视节目的种种手段后,有时候我真的会这么想:天真的观众真的很好骗。
    关于和解与大团圆的结局,是近几日发生的事情,可能这位跟贴的朋友还没有看到。不足为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