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写了一篇文章《中国需要复兴什么?》,有人反对我提出的“重新认识整体”的观点。对此,没必要多做理论上的争辩,举几个例子好了。
汽车自从诞生以来,它所代表的“自由”和“个人空间”,一直是广告推销的焦点之一。因此,小型轿车可以被视为是注重个体的一种商品。有美国专家指出,如果中国也达到像美国一样的汽车人均拥有比例,那么,中国大约20%以上的耕地要被用来做道路和停车场。即使是这样,交通堵塞和空气污染还会成为新的问题。因此,国家建设部不久前已经明确表态:靠扩充道路来缓解城市交通已经被证明是不可取的。解决城市交通的关键还是“公交优先”。从发展小轿车到“公交优先”的转变,就是从注重个体到重新认识整体的转变。
这种情况不光只在处于发展阶段的城市出现。目前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公交运量只占城市整个交通运量的10%。而在欧洲主要城市,公交占有40%,日本超过60%,香港达到90%。面对这样的事实,理论上的“张扬个性”,确实有必要重新考量。
别墅也是突出个体的一个表现。但是,中国的土地到底能够承受13亿中国人中多大的一个比例拥有别墅?目前,我国政府对于审批别墅用地已经非常慎重。不是有钱没钱的问题,而是有地没地的问题。拿出更多的土地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小户型普通商品房,就是从宏观上将民众的整体原则放在商业的个体原则之上。
其他如教育、医疗卫生等与广大民众密切相关的事情,如果办得不好,几乎都是突出个体造成的结果。而要解决它,只有换一种新的整体观念。在我看来,几乎所有的腐败都是把个体利益放在了整体利益之上。如果脑海里时时刻刻有一个国家和民众的整体概念,腐败就会少很多。
强调重新认识整体的概念,并不是否定个体意识。在过去,人们容易把个体和整体对立起来,从思维方式到操作方式都有这种非此即彼的倾向。我认为,未来的世界将越来越明确地意识到,个体和整体之间必须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因此,在现在的中国乃至世界,追求个体理想实现的方式,将日益受到挑战。
这个平衡点在哪里?对于一个商品来说,薄利多销是一个平衡点,厚利少销也是一个平衡点,这两种平衡的方式,微妙地调节着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因此,我们在理论层面上,不能简单化地对待个体和整体的关系问题,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多一点灵活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