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刘仰
刘仰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5,297,777
  • 关注人气:242,76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需要复兴什么?

(2006-12-07 19:08:22)
标签:

文艺复兴

传统文化

分类: 时事
    中国社会正在孕育着一场思想和文化的崛起,已经是一个呼之欲出的事实。有人称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如何命名这场即将到来的思想、文化浪潮,也许更适合由后人来做。但是,如同一个婴儿还没有降生之前,已经有人先给他取了一个名字,我们姑且也暂时借用“文艺复兴”这个现成的名称,使得对话比较容易找到焦点。
    当很多人已经在蜂拥而来的新的事实面前,在风云际会的头脑风暴之中,在忙忙碌碌的现实生活背后,已经感受到自身的激情澎湃和社会的焦躁不安,感受到一个震耳欲聋的声音正蠢蠢欲动,感受到一个斩钉截铁的答案即将砸在脚边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认真地问一下:中国需要复兴的是什么?
    2006 年12月7日,《南方周末》刊登了刘军宁先生的一篇长文《中国,你需要一场文艺复兴!》对于这篇文章的标题,我有同样的认同。但是,对于这篇文章的部分内容,我提出我的异议,同刘先生商榷。
    刘军宁先生旗帜鲜明地说:中国文艺复兴的目标是发现个人。我也要旗帜鲜明地说:中国文艺复兴的目标是重新认识整体。
    欧洲文艺复兴的最根本原因并不是刘先生所言,是“发达的商业”,并不是市场经济,而是缺乏人性的宗教统治和残酷的宗教战争。市场经济只是欧洲文艺复兴的结果之一。这个结果至今为止已经延续了500年左右。如果我们认为中国即将开始的“文艺复兴”仅仅只是要重复欧洲文艺复兴的这个成果,那就错了。如果我们期望即将出现的中国的“文艺复兴”也能产生持续500年的思想影响力,那么,我们的眼光就必须更加长远一点。
    与欧洲的文艺复兴不同的是,中国当下“文艺复兴”的起点恰恰是残酷的商业竞争和危机四伏的全球化市场经济,与之相适应的人文观念就是张扬的个人价值和个人欲望。而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政治、文化诸多领域,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最棘手的难题都源自于对个体的过分强调,每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都是用新的整体观念来平衡已经畅行了500多年的突出个体的观念。
    如果今天依然强调个体价值的张扬和实现,那么,自认为优秀的民族或领袖就完全有理由使用战争或原子弹消灭地球上过多的人口;就完全有理由利用已经形成的市场经济优势,剥夺其他国家或其他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权利。阿姆斯特朗第一次在月亮上落下人类的脚印时说:“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这句话的完整含义也许只有站在月亮上才能充分地理解。当人类第一次可以从月亮上,从宇宙中眺望地球,我们比500年前的哥伦布更加明确地了解到:地球是一个整体,人类是一个整体;任何个体(个人或国家)的张扬都必须保障地球这个整体能够健康地延续;任何人权和道义都必须公平地恩泽于每一个白色的、黄色的、黑色的、红色的个人。中国的文艺复兴如果失去了这个立足点,就不会有未来500年的影响力,就只会成为一个草草收场的插曲。
    “复兴”这个概念含有将过去的东西起死回生的意思。因此,中国的“文艺复兴”离不开如何对待传统这个话题。当今有太多的学者和群众,受西方观念的影响,极为教条地认为中国传统就是压抑个性,就是反对市场经济。这实在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观念。中国传统的确有压制个性的一面,但也确实有追求个性、张扬个性的一面。从《诗经》开始,到以李白为代表的大量的中国古代优秀诗歌,哪一个不是个性的体现?中国传统社会延续了2000多年,从来没有否定过私有制,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昌盛的年代,哪一个不伴随着繁荣的市场经济?中国近代的落后,关键原因是在财富的生产方式上,中国古代令全世界垂涎的成功,关键原因是在个人与整体之间获得一种平衡,这种平衡使得每个人既能获得物质财富、生活质量的满足,又能获得精神上的幸福感。
    同样,我也不同意刘军宁先生“中国需要一场文化风暴”的观点。中国未来必将出现的文艺复兴不应该是革命式的,而应该是甘霖式的,不应该是狂风暴雨,而应该是春风化雨。这场“文艺复兴”的中心是思想和观念,文艺、互联网等等只是手段。如果缺少了人文思想,达芬奇也只能画一点技巧高超的宗教题材。对于新生的互联网,我们不仅要看到它便于每个个体的自我表达,同样也要看到,它将全世界联系在了一起。在互联网的时代,张扬的个性更容易成为芙蓉姐姐之类的井底之蛙,作为互联网成功标志的点击率,其实是在个体的汪洋大海中找到更多的共性,互联网使得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共性更加简便快捷。
    而且,中国的文艺复兴不应该成为中华文化圈的局部事件,它一定要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事件,才可能获得成功,才可能获得超越局部的长远意义。它是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另一个起点上的融合交流,换句话说,我们现在暂且冠名的“中国文艺复兴”,更应该是一个全球有识之士共同参与的全人类文艺复兴。
 
 

相关文章:

海禁不等于闭关锁国

倭寇里的中国人

明朝后期海禁政策的反复

明朝对外开放的成果

清朝海禁与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论的谬误

明治维新告诉我们什么

何必好为古人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