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看画记(3):橘园美术馆里的《睡莲》

标签:
巴黎橘园美术馆莫奈睡莲旅游 |
分类: 欧洲游记 |
巴黎看画记(3):橘园美术馆里的《睡莲》
橘园美术馆在杜伊勒里花园的西南角,早先是杜伊勒里花园用来栽培橘子和柠檬的温室,始建于1852年。杜伊勒里宫烧毁后,橘园温室曾经作为仓库使用,后来在1921年并入美术学院,根据当时任法国总理的克列孟梭的建议,将这里改造后用来安置展出莫奈晚年创作的《睡莲》组画。其后,橘园美术馆又经过几次改建,并增加了别的艺术家的作品,成为如今巴黎具有代表性的美术馆之一。
大概因为早先是温室的原因,所以橘园美术馆不是卢浮宫那种宫殿式的建筑,从外面看,地面上只有一层,造型也很朴素,只有朝西的正门看起来“正式”一些,门两侧各有两根科林斯式石柱,大门上方是金色的“ORANGERIE”字样。美术馆周边的风景倒是很优美,对面就是协和广场,一边是大片的草地,草地上还放置了现代装置艺术;另一边是修剪整齐的树林,再往南就是塞纳河。
美术馆需要买门票,还可以租一个中文讲解器。进过一个不大的过厅,就来到展厅。橘园美术馆地面上的这一层只有两个展厅,都是用来展示莫奈的睡莲组画,而也正是这几幅巨型《睡莲》组画成为这座博物馆的标志。
莫奈晚年一直醉心于睡莲的创作,并且已经不满足于常规的画作,而是梦想要把睡莲画满整个房间。早在完成这几幅巨作之前,莫奈便早已设计好它的展陈设计,要把这几幅《睡莲》分别在展示在两个椭圆形房间里。1918年,莫奈把他的这几幅巨作捐献给了国家,橘园美术馆也按照莫奈的意愿进行了改造。
两个展厅都是椭圆形的,分别展出4幅《睡莲》。一走进展厅,简直被惊呆了,从没想到油画还能有这样的展示方式。《睡莲》就布置在椭圆形展厅的弧形墙面上,虽然长短不同,但都是类似中国画的长卷形式,高2米,长数米到数十米不等,八幅画总长接近100米。我不知道在西方的油画中还有没有类似的“长卷”。
不同于中国画的长卷,在数十米的空间的里绘出不同的场景、不同的风景、不同的人物,莫奈的八幅《睡莲》,百米的长卷中,场景只有一个,就是吉维尼花园的睡莲池塘。但就是这么单一的场景、单一的主题,在莫奈的画笔下却是姿态万千、生机盎然。
莫奈好像特别喜欢画单一主题,他画了不知道多少张睡莲,画了很多张《国会大厦》,画了很多张《干草堆》。虽然是同一主题,但莫奈是要捕捉同一对象在不同时间里呈现出的不同的光影变化。这几幅《睡莲》巨作,就表现了不同光影下的睡莲。
紫气氤氲的池塘、波光粼粼的水面,或粉或黄或蓝的睡莲,飘摇的柳树枝叶,如梦如幻,让人不由自主沉浸在睡莲的世界里。这也正是莫奈要创造这几幅巨作的初衷,要营造出“无尽的整体、无边无际湖水的幻梦”。
如果用中国画中的工笔重彩与大写意来类比,印象派大师摆脱了传统油画的写实,而是将细节简化,用色彩去传达光影的变化。仔细看《睡莲》的细部,能看出大师的笔触,是那么的自由洒脱,看似随性地抹上几笔,就是一朵朵睡莲,就是云彩在水中的美丽倒影,就是湖水中荡漾的水草。
莫奈被称为“水中的拉斐尔”,在这几幅《睡莲》中,他将光线、风、池塘边的树木、天上的云彩,都融入到水中,营造出一种缥缈幽远、变幻无穷的意境。
展厅中间的有凳子,我像其他参观者一样,坐下来,静静地感受莫奈为我们营造出的这种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