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通道(5):坪坦风雨桥

标签:
坪坦风雨桥廻龙桥普济桥通道旅游 |
分类: 三湘四水(湖南) |
湘西通道(5):坪坦风雨桥
湘西地区风雨桥很常见,在其他地方也不罕见,不久前去过的湖北咸宁就有不少风雨桥,但对于侗族来说,风雨桥意义并不只是一座桥,而是是祭祀场所,桥上往往设有神龛;还是“风水桥”,有“护寨”的功能,建桥前得经风水师勘定;是寨子的“公共空间”,村里人在此聊天休憩,迎送亲友。
风雨桥是“学名”,在侗乡称作花桥、福桥或风水桥。古老的侗乡山寨,无溪不花桥。通道县坪坦河上现存近20座风雨桥,其中9座以“坪坦风雨桥”的名义在2006年整体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这9座“国保”中,这次参观了其中的3座,其中两座位于平坦乡。
廻龙桥,是9座风雨桥中最长的一座,全长63米,面宽近4米,为四柱三间排架,共设22廊间,这在风雨桥中算是很宏伟的了。始建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原名龙皇桥。1931年复修,更名廻龙桥,取“迂迥龙脉,环抱村庄”之意。
不论是外观还是结构,廻龙桥都与一般的风雨桥不同。廻龙桥的桥体呈弧形横亘于坪坦河上,这样弧形外观是很少见的。在结构上,桥西段用伸臂式木拱架承重桥体,桥拱净跨较大,拱架两端用数排杉圆枕木,逐层伸臂,形成上平下拱状;东段则是悬臂枕梁式,两孔三墩,中墩以长杉圆木作枕,逐级延伸,承重桥面。一座桥竟然用了两种结构、不同造型,体现了侗族工匠别出心裁的桥梁建筑工艺。
廻龙桥的桥背北面装有板壁,以挡寒风侵袭。朝南一侧则留出空间,以便人们欣赏风光。桥的东西两头以及桥身中间分别“伸”出一座三层密檐六角攒尖葫芦顶亭阁。中阁略高,其间设有关圣神位,外部面南书写“廻龙桥”三字。
普济桥,建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为伸臂悬梁式单孔拱券廊桥,两岸各设一个石墩,伸臂梁插在石墩内,以大卵石弹压,然而叠梁再压卵石,直至两岸伸臂合拢。整座桥不用钉铆,只采用木榫卯。选择这种建桥工艺,为的是抬高桥梁的净空高度,不影响桥下船只通行。采用这种工艺建造风雨桥,在其他地方并不多见,我参观过的另两处列入“国保”的风雨桥群,安化风雨桥和咸宁风雨桥,采用的都是石拱或是悬臂枕梁式,所以古建专家称之为“桥梁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