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通道(4):芋头侗寨

标签:
通道转兵侗族芋头侗寨芦笙鼓楼旅游 |
分类: 三湘四水(湖南) |
湘西通道(4):芋头侗寨
通道县最有特点的文化资源还是侗族文化,参观了芋头侗寨、坪坦风雨桥、皇都侗寨,是通道最有代表性的几个侗族村落。
芋头侗寨是一个有600年历史的古老村落,始建于明初,整个村子因山就势,分布有民居木楼、、芦笙场、鼓楼、门楼、古井、凉亭、萨岁坛、风雨桥、古驿道等,现有建筑大部分为清中期、末期所建,保存完好,2001年入选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鼓楼是每个侗族村寨都有的,并且一定是寨子里最雄伟、最华丽的建筑,是每个侗寨的标志性建筑。芋头侗寨现有4座鼓楼,在侗寨中算是数量较多的。
四座鼓楼中,太和鼓楼位于寨门不远处,简朴地立于稻田中,只有5层;龙氏鼓楼立于寨子深处山顶上,造型也比较简单。有特点的是芦笙鼓楼和崖上鼓楼。
芦笙鼓楼位于寨子中心位置,为九层密檐攒尖芦笙顶木楼,下五层为四角,上四层改为为八角,造型优美。每一层翘檐上绘制的图案都不同,表现的是侗族各式各样的生产生活图景。
进到鼓楼里边,地面中央是一个方形火盆,几位老人围在火盆旁边正在聊天。侗寨的鼓楼本就是集众议事、休闲娱乐的地方,基本上都有这样一个火盆。
鼓楼内部木梁木柱纵横交错,尤其空间结构的上部,一根木柱立于顶盖中央,多根木梁与之相接,犹如巨伞的伞骨,繁复而精巧。
崖上鼓楼是另一种风格,体量没有芦笙鼓楼宏伟,为三重四角檐。但从另一侧看,就发现其奇险之处,整座楼立于悬崖之上,一半搭在山坡上,一半悬空,由十几根木柱支撑。
崖上鼓楼建于乾隆年间,已有200多年历史,历经风雨仍稳稳立于悬崖峭壁之上。之所以没有全部建于山坡平地,是为了在鼓楼前方留出一个小广场的空间,这在侗寨名为:“讲款坪”。侗寨鼓楼前一般都有这么一个讲款坪,是寨民们讲款议款(村规民约)的地方,与鼓楼合为一体,相当于侗寨的“公共空间”。
崖上鼓楼内部柱子中有“猴子顶瓜”造型,木雕猴子,头上顶一个大南瓜,据说瓜在侗语中有硬朗的意思,猴子顶瓜寓意猴子都在出力,使鼓楼更为坚固。
芋头侗寨建有两座风雨桥,都不大,但很精巧。位于寨门旁边的的塘头桥,建于清嘉庆五年,桥头木栏板上还保留了文革宣传画。
寨子里还有一座萨玛坛和一处萨玛阶。萨玛是侗语译音,萨即祖母,玛意为大,萨玛意为“大祖母”(又称萨岁),是整个侗族共同的祖先神灵的化身。同时,萨玛又是传说中的侗族女英雄,相传她英勇善战,不幸在一次战斗中被数十倍于已的敌兵包围,最后壮烈牺牲。人们对她无比崇敬,将她视为能带来平安吉祥的神灵,尊称她为萨玛。侗乡有句俗话:侗家萨大,客家(汉族)庙大。在侗族人民的心中,萨玛是他们最大的神。今天,萨玛节还是这些侗族最盛大的节日。
芋头侗寨的这座萨玛坛位于路边,很简朴,只是紧贴山崖用四根木棍支撑起一个小木棚,里面搭了一个小石几。
萨玛阶也是为纪念萨玛修建的,上山路上一段108级的石阶,走在萨玛阶上,可祈福增寿。
芋头侗寨有多处鱼池和古井。其中一块古井为乾隆年间开凿,建有井亭,立有井碑,两百多年来井水常年不涸,至今井栏上还放有水瓢,供人舀水饮用。
侗家鱼池也有意思,水塘中央建有木板小屋突出水面,据说是让鱼儿聚集休憩躲避风雨的,可见在少数民族心目中人与自然的和谐。
一条青石板小路贯穿全寨,介绍说是古驿道,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嘉庆年间重修,全部用勘筑打制成型的青石板铺成,是旧时湖南通往贵州的重要通道。据说当年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曾走过这条驿道;石达开率大军进入贵州也经过此路;红军由通道翻过芋头界进入贵州,也是走的这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