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阳古城(1):钟鼓楼、炎帝宫、同善社旧址

标签:
黔城黔阳古城洪江芷江旅游 |
分类: 三湘四水(湖南) |
黔阳古城(1):钟鼓楼、炎帝宫、同善社旧址
湘西多古城,凤凰、洪江、芷江等等,都已声名在外,与他们相比,黔阳古城知道的人要少得多,但事实上黔阳古城的建城历史要早得多。早在西汉初年就在今黔阳置镡成县,此后历朝历代,虽行政区划多有变异,但黔阳一直是历代郡、州、县治所在地,素有“南楚边城”、“滇黔门户”之誉,其建城比凤凰古城要早差不多900年。
但现在在行政区划上已经没有黔阳了,上世纪90年代将黔阳县与洪江市合并,成立新的洪江市,市治设于黔城;接着又将洪江古商城从洪江市中划出来专门设立“洪江管理区”。这就使得现在有了两个“洪江”,“洪江市”管理的区域就是原黔阳县,洪江古商城在官方的行政区划上叫“洪江管理区”。对于外地游客来说,很容易弄混淆。
现在被称作黔城的黔阳古城与洪江古商城相隔仅20公里,有着类似的古城风貌,都在舞水河畔,都是比较完整地保存了古城街巷格局和历史风貌。黔阳古城的街巷布局很有意思,几乎所有路口都是丁字口,据说全城只有一个十字街,有“ 十二街口十一丁字”之称。
相邻的两座古城,洪江有着更为浓重的商业底色,完整地保存了商业生态遗迹。而黔城作为“政治中心”,保存下来的历史遗迹,尤其为数众多的行会、多元宗教建筑,较为完整地体现了古城社会形态的脉络。
来到古城,按照事先做的“功课”,穿街走巷,寻访那些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迹:
钟鼓楼,最早是宋朝所建普明禅寺的钟鼓楼,后寺毁而楼存。现存钟鼓楼为明朝重建,为三重檐歇山顶木结构。
钟鼓楼不远处有一棵古香樟树,据说是王昌龄亲手种植,所以称作“昌龄香樟”。至于是否真的是王昌龄手植,就不得而知了。不过,这是寄托了古城人对王昌龄的纪念。古樟树的浓荫下,还立有一座石雕王昌龄像。
王昌龄是在唐玄宗天宝七年(748),由江宁县丞被贬为龙标尉,因而来到当时被称为龙标的黔阳,在这里度过了7年时光。
诗人不幸黔阳幸,在黔阳的7 年里,王昌龄留下了大量诗文。更重要的是,因为王昌龄,龙标——这个当时尚为蛮荒之地的偏僻小城,随着诗人的声名而远播。最著名的莫过于李白的那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炎帝宫,位于火神巷,也叫火神庙。过去很多地方都有火神庙,有的祭祀火德真君,有的祭祀祝融,也有祭祀炎帝。有意思的是,黔城的这座炎帝宫不仅是火神庙,同时还是粮食同业会馆。不知道,这二者之间有何联系。
昔日的火神庙应当规模不小,现在保存下来的只有甬道、大门,后边的大殿也看不出模样了。原先还有戏楼的,今已不存。大门上的“赤帝宫”三个红底白字,倒是仍然清晰。
火神巷还有一个同善社旧址,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一处屋子,只是比普遍民居大一些。门口的牌子上有介绍:同善社,原名丰礼门,孔圣教,又名中和道,孔孟大道,民德社,忠恕道,同善堂等。是以伪善名义创立的会道门组织,创于清末,发展在民国。
百度了一下,发现这个同善社还不是黔阳的地方性组织,而是在民国时期有着全国性影响力的民间教派组织。创始人彭汝尊是四川大足县人,民国元年创立同善社。自封为“南无清静自在无极燃灯佛”,说是奉弥勒古佛之命,下凡来济度众生。竟然在各地发展很快,因为以倡导善道、维护封建伦理道德、挽救世道人心为宗旨,所以民国初年很多社会名流乃至不少北洋大军阀都曾担任当地同善社的名誉社长、护法。同善社的教义十分庞杂,以“无生老母”为宗主,兼拜弥勒、玉皇大帝、文昌帝君等,推行扶乩、通灵等巫术活动。用今天的眼光来定义,这就是个邪教。解放初期,与一贯道等作为“反动会道门”组织被取缔。
不知道,在其他地方还有没有类似的遗址保留,在黔城,竟然保存了这么一个会道门的旧址,也算是一段历史的记忆。
这条巷子里还有两座昔日的大宅院,分别是“渤海世第”、“晋阳世第”。与上学期在镇远看到的那些大宅子类似,大户人家都喜欢为自己家取这样一个宣示家族历史的名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