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华与江永(5):勾蓝瑶寨——大山里的美丽(上)

(2016-09-02 08:37:57)
标签:

江永

勾蓝瑶寨

瑶族

瑶乡

旅游

分类: 三湘四水(湖南)

江华与江永(5):勾蓝瑶寨——大山里的美丽(上)

       江华与江永(5):勾蓝瑶寨——大山里的美丽(上)

到江永勾蓝瑶寨已是傍晚,本来是去瑶寨吃晚饭、欣赏民族节目的,没想到却让我们遇上了一个“藏在深闺人未识”的美丽瑶寨。

勾蓝瑶是明初被朝廷招安戍边的一支瑶民,在江永,有“四大民瑶”之称,分别是:勾蓝瑶、扶灵瑶、清溪瑶、古调瑶。

当时,朝廷实行“以瑶制瑶”,招部分瑶民为兵丁,屯田戍守湘粤隘口,防御广西富川、恭城等地瑶民。这些被招安的“民瑶”从此过起了有“户口”的日子,也越来越受平坝地区汉族文化的影响,开始兴办学校等,到了清朝甚至有人中举人、进士。

独特的历史加上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勾蓝瑶寨与众不同的村寨形态。

江华与江永(5):勾蓝瑶寨——大山里的美丽(上)

进入村子,首先看到是一座城门,虽是复建,但让游客领略到勾蓝瑶寨当年的防御工事。因为是在湘粤交界处戍守,所以历史上的勾蓝瑶寨是一座城堡式村寨,外围是城墙,再加上寨子里的守夜屋、关厢和门楼,构成严密的防御体系。

城门楼旁边的地里种了一大片向日葵,一座风雨桥坐落其中。桥头写着“培元桥”三个字,这座风雨桥始建于清初,后来寨子里的文化人给这桥起了这么一个“有文化”的名字。

一座风雨桥就是一座“凉亭”。在勾蓝瑶寨,还有很多座各具特色的风雨桥和凉亭,历史上有“人行三里观十亭,水流百步过八桥”之说。据说最多时有19座,现存的还有12座。

江华与江永(5):勾蓝瑶寨——大山里的美丽(上)

江华与江永(5):勾蓝瑶寨——大山里的美丽(上)

江华与江永(5):勾蓝瑶寨——大山里的美丽(上)

江华与江永(5):勾蓝瑶寨——大山里的美丽(上)

我们到了寨子里就看到另一座凉亭,也是横跨于小溪之上。旁边立个牌子,称这座桥为“桥头风雨桥”,已经有400年“桥龄”。年头久了,木构的桥体都倾斜了。小溪并不宽,感觉一步就可以跨过去。在这么窄的溪流上建这么一座风雨桥,显然不仅仅是为了过河之便,更多的还是便于村民来往歇息,还可点缀村容。有意思的是,桥头小溪里就有泉眼,用石栏围了起来,成为村民取水的水井。这般“水上有桥,桥上有亭,亭下有井,井旁是人家”,确实是一道风景。

桥下的小溪名为兰溪,穿村而过,是勾蓝瑶寨最主要的一条溪流。而其源头村子里的一处深井,名为“蒲鲤生井”,是勾蓝瑶寨的兰溪八景之一。这让我想起在江永“隔壁”的江华县井头湾见到的那处泉水,也是源自地下的泉眼,这应该都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地下河,涌出地面汇流成溪。

江华与江永(5):勾蓝瑶寨——大山里的美丽(上)

江华与江永(5):勾蓝瑶寨——大山里的美丽(上)

蒲鲤生井的岸边就耸立着一“丛”又一“丛”奇石,像缩微版的石林,也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在勾蓝瑶寨,这些喀斯特地貌似乎是司空见惯的寻常之物,而对于我们这些外来的访客而言,却是难得一见的美景。

与那些纯粹作为景点的喀斯特不一样,嶙峋怪石与青山靛水、苍树古翠相伴,田园村舍掩映其中,美丽的喀斯特就是这样,千百年来与寨子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江华与江永(5):勾蓝瑶寨——大山里的美丽(上)

江华与江永(5):勾蓝瑶寨——大山里的美丽(上)

江华与江永(5):勾蓝瑶寨——大山里的美丽(上)

江华与江永(5):勾蓝瑶寨——大山里的美丽(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