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弄懂股票市场和股票波动的本质

(2014-11-30 18:48:26)
标签:

股票

交通银行

如果股票不能卖

文/紫蝶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894403571_0_1.html

    目前活跃在股市中的大多数投资者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股东,他们关注股价甚于关注净资产。而净资产才是股东真正的财富!

    那么什麽是真正意义上的股东呢?这要从股票和股份公司的历史说起……

 

     如果要知道股票投资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怎么才能明明白白的持续稳定的赚钱,我以为必须要知道股票的来历。(部分内容参考了端宏斌老师的文章,特此致谢!)

 

     股票这东西起源于荷兰。在欧洲的大航海时代,很多人知道靠帆船做海外贸易能赚很多钱,但最初只有国王或贵族才能负担得起。很多老百姓也想来分一杯羹,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很少有人能独自负担得起一艘船的费用,另外,即使能负担得起,万一船要是沉了或被海盗打劫,那就倾家荡产了。于是想到大家合伙投资远洋贸易,每个人都可以入股,这算是股票思想的雏形,但即使这样也不保险。
    
   莎士比亚笔下《威尼斯商人》里的安东尼奥是一个富商,和别人合伙弄了好几艘船出海,他的朋友巴萨尼奥问他借3000块钱却拿不出,因为都投资到船上了,于是只得向犹太人夏洛克借,安东尼奥心想自己有这么多船到时候肯定还得起,便答应如果还不出就把身上一磅肉割下来,结果很不巧,船竟然都沉了。好在巴萨尼奥要这3000块钱是为了充门面,去向富家女鲍西娅求婚,最后靠着女人的力量大家终于化险为夷。
    
  莎翁的故事出版于1600年,两年后的1602年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荷兰人把所有类似于安东尼奥的商人联合起来,同时为了筹措更多的资金还面向全社会融资,每个人只要手头有闲钱,都可以跑去东印度公司,在小本子上记下自己出了多少钱,公司则承诺有收益就给大家分红。于是,即使是一个女仆都成了东印度公司的股东之一,同时荷兰政府也是公司的大股东,换句话说,在股票的创立之初就已经是类似于现在中国的全民炒股了,炒的公司还竟是国有企业。东印度公司由于自身的规模,使得不确定性大大降低,即使有那么几艘船沉没,也不会有任何一位股东因此倾家荡产。

 

    从上面这段历史我们得到什麽启示呢?那就是,我们买股票是为了得到公司有收益后给我们的分红。如果不给我们分红,我们买股票干嘛,吃饱了没事撑着?有人可能说,不对呀,我们不是可以在股市中低买高卖赚钱呀。说这种话的人就是目前大多数亏钱的人,不明白股票是怎么一回事的人。

 

    当时股市还没有开张,哪来的交易呀?所以股票投资的真谛就是,如果公司赚到钱,就应该分成(即红利)给股东,我们入股就是赚公司的利润分成。当然,如果公司亏损了,那么股东就不仅没有分成,而且还要亏钱,但亏最多也就亏入股的那部分钱,不会把自己家里的财产都拿出来冲抵,否则谁还敢来投资入股呀?也就是说是有限责任而不是无限责任。现在的不管是上市的还是不上市的公司都是有限责任公司而不是无限责任公司就是这个道理。(看看不赞成分红的各种理论,在投资本原的认识上是多么的可笑,如果让他做没有股票报价的公司股东,或让他开一家公司,而不利润分成,他还会赞成不分红吗?所以不要现金分红的人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股东,至少是忘了投资的本原!)

 

    所以我们要在股票投资中赚钱,就应该买那些能赚钱的公司,这样公司赚到钱后就可以给我们利润分成,即分红。这就是股票投资的真谛,巴菲特苦苦摸索的近十年,自从看了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一书才幡然醒悟过来,明白了这个道理并坚守一生!(当然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也是这个道理!)

 

    那么股市是怎么一回事,它又是为什麽开出来的呢?

 

    让我接着说上面的故事。

 

    接下来一个问题就是,假设某个小股东突然家里急需要用钱怎么办?他不可能立马跑去东印度公司说要拿回自己的钱,事实上东印度公司最初十年都几乎没有盈利,钱都花在造船和做准备之上了,公司也不可能拿出钱给他。于是大家就想出一个办法,成立了最初的股票交易所,每个人都可以随时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手里的股票,每个人也可以随时买入,通过这种方式给资本创造了流动性。这是破天荒头一遭,此前人们不管是投资什么,几乎都是覆水难收,要么成功要么失败,你想中途掉转方向是不可能的。

 

    这就是股市的来历。我们从中又得到什麽启示呢?那就是股市不创造财富,只是提供交换转让股票的场所,根本不是赚钱的地方,所谓的低买高卖无非是你赚那个买你手上股票的那个人的钱,通俗的说是聪明的或者运气好的股民甲赚了比较笨的运气差的股民乙的钱,是纯粹的博傻游戏,和赌博没有什麽两样。而我们知道十赌九输,所以在股票交易中赚钱很难而亏钱很容易,这就是十人中一赢二平七亏的原因。

 

    所以要股票赚钱,眼睛不能盯在股市里,那是博傻的游戏,而应该放在公司上。就像巴菲特说的那样,重要的是关注球场上球队的比赛,而不是记分牌。

 

     那么公司是否是上市公司对我们有没有关系呢?一点关系都没有!因为我们不是赚股市的钱而是赚公司的钱。即使股市是大熊市也好,是大牛市也好,理论上来说对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那怕股市关门都没有任何关系!

 

    设想一下,如果我开一家公司,这家公司没有上市,也就是说我这家股份公司的股票没有报价,无法通过股价波动赚钱,那我作为这家公司的股东,靠什麽赚钱呢?想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会发现在你眼里,现在活跃在股市中的人好像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股东,只不过是将股票倒来倒去的倒爷而已,要说有什麽区别的话,无非是短期倒爷和长期倒爷而已,因为如果让他入股不上市的公司股票,或让他开一家公司,没有股票报价,他还敢高估值买股或投资吗?呵呵……

 

     那么这家公司无论是我开的,还是没有股票报价的私人公司,作为这家公司的股东,我靠什麽赚钱呢?秘密就在于净资产这个许多人忽略的东西……

 

     

 

     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如果你去银行存钱,购买一张面值100元,利率3%的一年期银行定期存单,这张存单没有交易市场可以买卖赚差价?那你是靠什麽赚钱的呢?

     2、如果让你花200元购买这张面值100元,利率3%的一年期银行定期存单,你会买进吗?

     3、如果存在这样的交易市场,可以买卖一年期银行定期存单,你会参与其中吗?如果这张面值100元、利率3%的一年期银行定期存单在150元至300元价格波动中,你有把握从价格波动中赚到钱吗?

    4、将这张银行定期存单和股票联系起来思考问题,你有哪些发现呢?

 

如果股票不能卖(续)

文/紫蝶

    许多投资者看重公司的盈利能力,而忽略了股东权益即净资产,认为净资产不重要。如果打个不恰当比喻,就好比你去银行存钱,购买面值100元、利率3%的一年期银行定期存单,你只关心未来一年你能否拿到3元利息,而对100元本金能否安全收回无所谓,这是不是很滑稽?!

      在这里,这张面值100元、利率3%的一年期银行定期存单,如果对应于股票,面值100元就是股票的净资产,而利率3%就是这股票的净资产收益率。

     如果你将钱存进一家A“银行”,它提供20%净资产收益率或“利率”,分红率30%,目前净资产或“本金”为5元,那么5年后这家“银行”的净资产或“本金”是多少呢?           

 单位:元

 A“银行” 净资产(本金) ROE(利率) 净利润(利息)  分红  留存收益
 第一年  5.00  20%   1.00  0.30  0.70
 第二年  5.70  20%  1.14  0.34  0.80
 第三年  6.50  20%  1.30  0.39  0.91
 第四年  7.41  20%  1.48  0.44  1.04
 第五年  8.44      

    由可持续增长率=ROE×(1-分红率)=20%×(1-30%)=14%可知,这家“银行”的净资产(本金)增速为14%。

    你把钱存进这家“银行”五年,不仅能拿到1.47元现金红利,还有8.44元本金留在该“银行”,收益率=(8.44+1.47-5)/5=98.20%,但这只是理论值,因为你的购买价决定了你最终收益率。

 

    如果你存钱4元即PB=0.8倍放入该“银行”,你的收益率就是98.20%/0.8=122.75%

你是否满意?

    如果你存钱5元即PB=1.0倍放入该“银行”,你的收益率就是98.20%

平均下来,每年18.65%投资回报,你是否满意?

   如果你存钱50元即PB=10倍放入该“银行”,你的收益率就是98.20%/10=9.82% 

 

     你可能会说,我怎么会出价50元即10倍市净率去投资ROE只有20%的公司股票,但在目前的A股市场,10倍市净率的股票很多,而它们提供的ROE却不一定是20%,即便假设分红率为零、ROE为20%,那么净资产增速也不过为20%;

    而这样的股票目前异常火热,十分的抢手;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许多不到1倍市净率、提供20%净资产收益率、分红率30%的股票无人问津,呵呵,这个世界竟然如此不可思议呀!

     当然,从上面的描述中,你该知道怎样做投资了吧,即使这家公司没有上市、没有股票报价……

 

 

    如果把净资产看作是一只老母鸡,那么净利润就是这只老母鸡所下的蛋,那么是资产质量重要还是净利润重要呢?

    有人说净资产不重要,这就相当于合伙开了一家公司,然后宣布,我不要股东权益啦。呵呵!

    我们买进净资产附近的股票,公司就开始帮我们赚钱了,让净资产增长,从而将股票投资变成了资产。所以投资者一买进净资产附近的股票就已开始赚钱了,而不是等到卖出才能盈利。试想一下,你出价100元购买面值100元、利率3%的一年期银行定期存单,是不是买入时就开始赚钱了呢?而如果你出价103元购买面值100元、利率3%的一年期银行定期存单,是不是这一年算是白存钱了,什麽也赚不到呢?   

    股市下跌只是跌去公司的股价,不会跌去公司的赚钱能力。

    股市哪怕不涨,公司也在帮我们赚钱,表现为我们的股东权益(净资产)不断在增长

    股价涨起来还会跌下去,只有净资产涨起来才不容易跌下去,而且它还会持续增长。

 

 

 

    友情提示:

    1、在上面的案例中,除了买入时参考市场报价外,持有期间我并不关心股票市场,这说明了什麽呢?

     2、我赚的是股价低吸高抛的钱还是公司的钱呢?

    

 

如果股票不能卖(三)

 文/袁克成

 

     在年报开始部分的重要表格----“报告期末公司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中,每股净资产位列最后,不太显眼,那么其价值何在呢?

                   海印股份2009年主要财务指标(单位:人民币元)

   2009年
 基本每股收益(元/股)  0.29
 稀释每股收益(元/股)  0.29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基本每股收益(元/股)  0.287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18.94%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18.63%
 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元/股)  0.30
   2009年末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每股净资产(元/股)  1.67

 

 本来面目

    解释这个问题,须从股票的交易价格说起。众所周知,股权分置改革前,上市公司国有股不能在证券市场上流通,如果国有股东想出售所持股权,一般的方式是通过协议转让------所谓协议转让,简单讲就是以签订协议(合同)的形式转让股权。

     协议转让上市公司股权时,可以发现一个现象:每股协议转让价格大都接近于每股净资产,一般情况是,价格比每股净资产额稍高一些,但远远低于股份在证券市场的价格(股价)。比如说,A公司的每股净资产是2元,每股收益是0.2元,股价是6元,而协议转让股权的价格可能就是2.8元。

    同一样东西,在同一时间,交易价格为何迥异?

    这是因为,证券市场的流通性远远高于协议转让市场。简单而言,如果股份可以在证券市场流通,那么股份变现非常便利,只需打一个电话就OK了,除非持股量很大,否则不用担心没有买家,因为参与证券市场的投资者非常多。但协议转让的方式就没这么简单,你想转让股份,很可能一时半会儿根本找不到买家,即使好不容易有人要买了,买方也许还要考察企业,再进行谈判,转让过程会拖得很长。从你想卖到最后成交,不知道要等多少时间。

     因此,我们可以明白,证券市场的股票价格中,有一部分可以被称为流通溢价,也就是说,因为证券市场的流通性好,同样的股份在证券市场上卖,价格就要高。

     如果大家觉得流通溢价还不好理解,那么你可以自问,如果你原本打算以6元的价格买进A公司的股票,但现在告诉你,买进A公司股票后,将被禁止在证券市场出售,此时,你是否还愿以6元的价格买进呢?

      如果不考虑流通溢价,一家公司股份的价格由什麽决定呢?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在此不必赘述,简单而言,有两个因素必须考虑:一是每股净资产;二是这家公司未来能赚多少钱。

     每股净资产为什麽必须考虑呢?因为从会计角度分析,每股净资产作为公司股份的账面价值,是股东投入和利润的累积。对多数企业来说,这个账面价值比较接近于企业的内在价值。

     判断一家公司未来能赚多少钱,是很难的事,因为不确定性因素多,但每股净资产一目了然,清清楚楚。因此,协议转让,买卖双方大多把每股净资产作为价格谈判基准,再辅以对公司未来盈利状况的预测,如果赚钱,就会在每股净资产的基础上加价,反之,则要减价。

     因此,如果投资者买股票,是以参股一家企业的心态,打算长期持有,那么在决定以什麽样的价位买进股票时,就不用去理会证券市场的股价。也就是无视刚才所讲的流通溢价,而是如协议转让时一样,考虑每股净资产额,再结合对企业成长性的判断来决定买进价位。例如,在巴菲特的投资组合中,巴菲特就认为可口可乐、吉利两只股票要永远持有,巴菲特当然非常看好这两家公司的成长性,但值得投资者注意的是,巴菲特买进可口可乐与吉利的价格只是比这两只股票当时的每股净资产额稍高一些。

     证券市场的股价对这样的投资者来说,其意义只是报价,而不是判断其合理价位的依据。也就是说,当股价与你心中的合理价位相符合时,你就可以买进了。

 

 

 挤干水分

   从2007年年报开始,取消了一个以前年报中出现的财务指标:调整后的每股净资产。这个指标的计算公式是:

     调整后的每股净资产=(净资产-3年以上的应收款项净额-长期待摊费用)/总股本

      

                 福耀玻璃调整后的每股净资产(2006年) 

 主要会计数据  2006年
 净资产收益率(%)              21.5
 总资产  7,507,799,094
 股东权益(不含少数股东权益)  2,827,897,240
 每股净资产              2.82
 调整后的每股净资产              2.72

          

    公式中的应收款项(勿与“应收账款”混淆)净额包括应收账款、其他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收股利、应收利息、应收补贴款。

     这个公式看上去挺复杂,但其本质含义,理解起来并不难。与每股净资产的计算公式相比,调整后的每股净资产计算时,只是将净资产“瘦身”了,也即减去了一系列会计科目。

     之所以减去这些会计科目,是出于稳健性与谨慎性的考虑,将净资产中可能存在的水分挤干,由此计算出的每股净资产更加实实在在。

     比如说,三年以上的应收款项要从净资产中扣除,这是因为账龄超过三年的应收款项,回收概率很小,很可能成为坏账。这样的项目虽然也被视为资产,但它们既不能流动也很难变现。因此,将这些应收款从净资产中扣除,净资产会更加接近本来面目。

     虽然年报中取消了这个指标,但是建议投资者使用每股净资产对上市公司进行估值时,仍然按照上述公式自己进行演算。如果大家觉得过于复杂,可以将三年以上的应收款项只视为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与其他应收款之和。这样算出来的结果,也可以使用。

     

 从差额看问题

    投资者在自己演算时,可以观察到这样的现象,绩优公司,盈利能力强的公司,每股净资产与调整后的每股净资产,差额往往都很小,有的时候,差额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这是因为,一方面绩优公司对应收款项的管理很好;或者产品很抢手,买家都是先付款后提货,应收账款微乎其微,所谓“三年以上应收账款”当然就罕见了;另一方面,绩优公司由于盈利能力强以及出于少缴税的原因,对广告费、开办费这样的支出,不愿意分年度摊销,而是作为当期费用在利润表中全部列支。

     这样一来,计算调整后的每股净资产时,扣除项的金额少,与每股净资产的差额也自然就小。

      相反,绩差公司年报中,差额往往很大,原因与绩优公司的情况刚好相反。在极个别上市公司中,每股净资产可能还是正数,调整后的每股净资产则为负了。

     其实,调整后的净资产与之前讲过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有些类似。前者是挤出资产中的水分,使投资者接近上市公司资产的真实质量,后者是挤干当期利润的水分,使投资者可以接近上市公司的真实盈利能力,即:

        净资产-水分=调整后的净资产

       净利润-水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

 

 与股价相结合

     每股净资产虽然有它单独存在的意义,但单独使用这一数据的投资者毕竟不多。多数投资者使用每股净资产时,还是会结合股价,也就是使用市净率指标

      市净率=股价/每股净资产

     从公式看,市净率是在告诉我们:购买上市公司1元的净资产,要花多少钱。假如一家上市公司的市净率是5,就说明,这家上市公司账面上1元的净资产在证券市场中卖5元。

     凭什麽账面上1元的净资产,在证券市场中能卖5元?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刚才讨论每股净资产时已经涉及了。简单说,1元的净资产能够卖高价是因为还存在流通溢价以及对公司未来盈利的估计。

     假设一家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为100%,且能够持续。在不考虑流通溢价以及银行利率的前提下,公司的市净率会是1吗?当然不会,因为我们知道,如果不进行现金分红,公司第二年的净资产就会增长100%,第三年时,与第一年比,净资产就会增长300%。如果这样的公司市净率为1,无异于馅饼从天而降。

      从理论上讲,如果一家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能够保持在比银行利率高的水准,且能够持续,市净率就应超过1.

    你在“投资”还是在“投机”

2011年5月22日,在嘉德春季拍卖会上,齐白石的一幅历年所见尺寸最大的书画作品《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以4.255亿元人民币成交,创造了中国近现代书画拍卖的新记录。

     近两年,各类拍卖会上的一些艺术品频频以出人意料的天价成交。很多人争论,这到底是在做收藏投资还是在利用泡沫投机,投机和投资的区别究竟在哪儿?

 

      投机和投资的区别在于收益从何而来

 

      这几年,人们渐渐体会到理财的重要性,纷纷加入“投资”的行列。然而,市场上各类金融产品多如牛毛,除了最普通的股票之外,还有各种基金和各类金融衍生品。每个金融产品都被包装成最好的投资工具;而房子更被宣传为最佳投资品,号称房价“只会升,不会降”。这一现象在前些年的美国和这些年的中国很常见。最近,黄金又被捧为最佳保值品。人们误以为只要购买了这些商品,就是在“投资”了,却不知很多时候自己其实是在“投机”。

      十几年前我初进华尔街时,最常听见的就是这两个词儿“Investment”和“Speculation”。从字面上来看,前者是“投资”,后者是“投机”,意思当然是截然不同的。但我留意到,有时同事们买进某个证券说是“Investment”,尽管有时买进相同的证券,却又说是“Speculation”,令我感到困惑。我询问了一些同事有关个中的区别,他们的回答都很含糊,不能令我满意。我查阅了好多财经书籍也不得要领。

     第二年夏天,我所在的银行家信托做一个项目,请来了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教授尤尼。逮着了机会,我向他请教了这个困惑我许久的问题。他笑道:“Good question(很好的问题),看来你在思考,那我就告诉你一个原则吧:投资的收益,是来自投资物所产生的财富;而投机的收益,是来自另一个投机者的亏损。你慢慢体会吧,会得出答案的。”

      有了这一原则作思考的依据,我渐渐明白了投资和投机的区别。

      其实,要区别投资和投机非常简单:如果你买入了一种金融产品之后,是准备以更高的价格卖出的话,比如低买高卖股票或房子,那不管你购买的是什麽东西,都是投机;而如果你是指望这个金融产品能不停地产生现金收益,比如股票的利息分红、债券的息票,或每月固定房租收入,那才是投资。也就是说,投资和投机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你买入一种金融产品后,希望从哪儿得到未来的回报。

     由这个定义来判断,就非常容易分清什麽是投资什麽是投机了。

 

      楼市的投机与投资

 

    中国人最钟情买房子,那就先拿买房子来具体谈谈吧。

     假如你花100万买了一套公寓之后,再也不关心房价的涨跌,只是把公寓租出去,指望公寓给你带来稳定的回报,这个行为就是投资。也就是说,你所投资的这个产品,能给你的未来带来稳定、有保障的收益。如果出租的公寓每年收益为6万元,扣去地税物业管理费1万元,等于净赚了5万元,每年的投资回报率就是5%。但是,如果购买了这套公寓后,每年的租金收入只有2万元,再扣去地税和物业管理费,净赚只有1万元,那每年的投资回报率就是1%,比银行定期的利息低,那这显然就是一个亏损的投资。而如果明明知道出租带来的收益将比银行的利息还要低,于是你并不期待租金回报,只希望房价能上涨,等卖出去赚得差价,那这样的购房行为就是投机了。

      从上面这个例子便可以清楚看出,同样购买房子,可能是投资,也可能是投机。可用国际上通用的租售比来衡量;低于160才属于投资。不过因为国内还没有征收房地产税,所以这个比例可调高到200.在国内超过200便属于投机了。

 

      股市的投资与投机

 

      再谈谈股票吧。

     比如你买入一只资深蓝筹股,像美国的电力公司,每个季度都分红,多年来其股息分红稳定在每年5%上下;如果对这只股票的价格涨跌毫不关心,只在乎它能带给你固定的股息分红,那就是投资行为;而你买入一只高科技股,这个公司还没有开始盈利,只可能有盈利的前景,你只是寄希望于其股价上涨,能低买高卖而获利,那显然就是投机行为了。

      对于大市的投入,也很容易区分投资和投机。例如,在2007年上半年,那时候固定收益的债券收益率一般在6%到8%,而同期的股票分红率只有2%到4%,如果你买固定收益债券就叫投资,而买股票就叫投机。因为按市场规律,这时股市应该下跌了。实际上,那时如果你那样做了,在这次金融海啸中则会毫发无损。同理,在2009年年初,股票的普遍分红率升至7%到9%,而因为超低利率的关系,固定收益债券跌至1%到3%,这个时候,如果你购买股票,那就叫投资,而买债券反倒成了投机了。

     据我所知,国内的股市风云20年间,流通股(散户所持有的)几乎没有什麽分红,这样的股市鼓励散户快进快出的投机者。因为在这样的“游戏”里,就像打麻将一般,甲赚到的钱,必然是乙输掉的钱,并非是来自上市公司的利润分红。因此,股市每次猛涨之后就必然惨跌。更由于信息不对称,持股的成本不同,赚钱的往往都是机构和大户,散户基本上就只能“十个炒股九个亏,一个勉强打平手”。

 

   多投资少投机是理财之道

 

     再举个例子。前两年,普洱茶收藏非常热火,仅珠三角就有近20万收藏者,各款不同的普洱茶珍藏版层出不穷,据说老茶饼动辄拍出人民币数万乃至数十万元。由此又联想到东南亚富人爱收藏的法国红酒----拉斐罗斯柴尔德(Chateau Lafite Rothschild)

     有人说拉斐红酒既能当极品来品尝,又可以当做最安全和利润最高的投资品,真的如此吗?那么,不妨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拉斐这一高级红酒的来历。拉斐(Lafite)的名字是来自加斯科术语,有小山丘(LaHit)的意思。拉斐红酒产自法国梅多克(Medoc)最大的葡萄园,种植面积超过100公顷,每年约产35000箱红酒,其中15000至25000箱为一级葡萄酒(Chateau Lafite Rothschild),是由30年之久但不超过80年的葡萄藤所结的葡萄酿造,其余为二级葡萄酒-----佳德士拉斐(Carruades de Lafite)。

     拉斐红酒历史悠久,最初由塞古尔(Jacques de Segur)家族种植于1680年,发展到18世纪初获得了“国王之葡萄酒”的美誉。在美国第三任总统杰斐逊的档案里,披露了杰斐逊经常为乔治.华盛顿购买拉斐酒,历来价格不菲。当年杰斐逊拥有的产于1787年的拉斐酒,被创记录拍卖到一瓶156 000美元的高价。

     随着法国大革命的到来,塞古尔家族的财产在1794年7月被充公,从而结束了对拉斐酒庄的拥有权。然而3年后,拉斐酒庄却被荷兰财团买走了。之后几经易手,到了1868年,酒庄被詹姆斯.罗斯柴尔德男爵以440万法郎购得,男爵便在拉斐后面冠以家族之姓---罗斯柴尔德。

      跨越了悠悠岁月,20世纪最顶级的拉斐酒年份分别是1945、1959、1961、1982、1985、1990、1995、1996、1998、2000、2003和2005年。如果现在想买一瓶1945年的拉斐酒,需花费约46000美元,1982年的就需花费5000美元,而1990年的就只需941美元。

     拉斐红酒自2008年投放市场的6个月里,酒价在全球被推高了125%,不过,中国富人购买拉斐酒大多不作收藏,因为收藏一级红酒的过程相当复杂,牵涉到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温度、湿度和放酒的角度,需要专业人士管理。中国富人喜爱高级红酒,主要出于商业运作的需要,商业伙伴间一杯昂贵的好酒下肚,就什麽都好说了。

    然而,假如级品红酒的收藏工艺不那么复杂,购买红酒作为投资的中国人一定大有人在。想想看,一瓶1787年的拉斐酒,能被拍到156 000美元的高价,谁能大胆地说它不是增值的投资品?但是别忘了,拉斐酒本身不会带来固定收益,只有等到下一个买家接手才会实现增值。

     不信看看2007年时一度天价的红木家具。在中国-东盟博览会上,曾经展出过一套价格为8000万元的老挝红酸枝家具,可最近同样在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会场,同样的家具标价跌至人民币19万元。没有买家愿意支付8000万元它就不再值8000万元,它值多少在于下一个买家愿意支付多少。

     另外,像古玩、名画、钻石和邮票这类商品也一样,本身不会带来任何固定收益,要想获取收益就只能期望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全都符合投机的基本定义。为什麽我们反复说多投资、少投机甚至不投机才是最佳的理财之道呢?从上面各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投资注重收入,是可控的;而投机是不可控的,它和赌徒的行为本质是一样的。由于信息极其不对称,就像赌徒总是输给赌场那样,散户多半要输给庄家的。

     这些道理说起来很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就非常不容易。因为从众心理作祟,人们多半喜欢追高杀低。所以一般大众投机的多,真正投资的人却很少。这也就是普通散户为何赢少输多的真正原因!

    不妨再回到上面那个红酒的例子,其实投资和投机的区别已一目了然。那位拍走了杰斐逊总统收藏的拉斐酒的有钱人,只有在不想收藏再次拍卖时,有人肯出超过他支付的价钱,才算带来了收益,属于低买高卖的投机行为。而罗斯柴尔德家族当年花费440万法郎购得的拉斐酒庄,每年产出35000箱一级红酒,以高额的价格向全球出售,其收益是投资产生的财富,毫无疑问,当属于最有眼光的投资了。

 

      特别要注意的是,投资和投机在金融领域并无褒贬之分,只是回报的来源不同而已。投机不会创造财富,只是财富的再分配,并不会增大市场的蛋糕;只有投资才会创造社会财富。

     我为何要在文章里反复规劝普通百姓尽量多投资、少投机呢?因为投机是零和游戏,有人赢了,就一定有人输。就如同进赌场,一人赚,二人打平,七人亏,输的多半儿是散户。为什麽呢?由于市场信息的极其不对称呀!

 

 

    摘自《看懂财经新闻的第一本书》

 

 

    我的体会:

    该书作者的说法值得商榷。在我看来,无论哪种金融产品,如果能够算出其价值范围,然后比较其价格和价值的关系,采取合理的行动都可视作投资。反之如果不能有效计算出价值的金融产品而只能依据价格趋势采取行动的都可视作投机。比如债券、股票一般都可以估算价值,然后比较价值和价格的关系而采取合理行动的就是投资,而股指期货、白银交易我觉得无法对其算价值,那么只能依据价格趋势而采取行动的则只能视为投机。
    不过话说回来,作者的观点还是有可取之处,买入有股息收入的股票让你能在漫漫熊市中安心持股,比如我持有的泸州老窖虽然账面已见浮亏,但一点也不影响我持股心态,为什麽呢?因为以我的持股成本,其股息率就超过6%,远远超过5年期银行存款利息,即使股价再下跌,只要公司业绩不恶化,还能维持目前的分红率,就可以放心的持有下去。格雷厄姆、沃尔特.斯洛斯选股条件里都有股息要求就在于此,股息是熊市保护伞。
    更进一步说,如果是非上市公司的股东,我们靠什麽赚钱呢?没有了股价,无法低买高卖,这时候你就会知道股息收入的意义了。而控股股东不仅有股息收入,而且还有薪酬收入,这些都是作为股东应得的利益,从买股票就是买公司这一角度出发,你自己经营一家公司,是不是不会只考虑赚股价的资本利得,而更多的是为了赚公司的利润分红和薪酬收入吧?!

    更重要的是,赚股息收入只需看公司的基本面,因公司的基本面相对于股价波动,变动要少许多,所以容易把握。而赚资本利得则完全得看市场的颜色,而市场波动之剧烈,让人难以把持,所以有人感叹“持股比守寡还要难”!

     简而言之,赚股息收入主动权在我,而赚资本利得主动权在下家!

 

    2007年48元买入中石油的股民套惨了,5年过去了,目前股价8元都不到,什麽时候解套或赚钱完全取决于下家了,所以赚资本利得的钱很不容易呀!而如果买入时就算出股息率超过银行利率比如3%再考虑买入,那么即使套住了也不妨碍赚钱呢,而赚股息收益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上。巴菲特买中石油的理由之一就是看上中石油的高股息率。要知道中石油在香港市场是高分红的,因为香港市场投资者喜欢现金分红。而A股市场不喜欢现金分红,所以中石油回归A股市场乐得做“铁公鸡”,结果是那些中石油的套牢者自食其果!怪谁呢?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股息的意义怎么强调也不过分,见我博客里的股票不涨怎么办?股票跌了怎么办?一文。

弄懂股票市场和股票波动的本质股票投资其实就这么一回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