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雷抒雁老师
(2013-02-21 16:48:30)
标签:
校园杂谈文化 |
分类: 我与友人 |
编者按:本人是著名诗人雷抒雁老师生前好友,同雷抒雁老师有着深厚的友谊。这是雷抒雁老师应本人之约,为本文的诗集《手机爱情酸曲》写的“序”,现将这篇“序”在博客刊出,以纪念雷抒雁老师,怀念雷抒雁老师。
热言辣语的爱情诗表白
诗人王宜振把他的一部诗稿送给我,希望我读读,能谈点意见。
这是在西安时候的事。我虽接受了诗稿,但当时并未打开,因为大家多时未见面了,总想多聊聊别的事。事后,我将诗稿放入箱子,旅途杂事多,无暇翻阅,只有返京之后再说了。
未打开信袋之前,我猜想一定是宜振的又一部儿童诗了。宜振多年来一直从事儿童诗歌创作。近年来,引起了儿童文学界的极大重视,出版了许多很漂亮的诗集,受到了广泛的肯定。他的儿童诗既富有绮丽、鲜活的想象,又有鲜明生动的诗歌语言,受到儿童读者的喜爱是理所当然的。
和宜振谈话,也多是儿童文学的事。我早年因为儿童文学期刊编辑朋友的催促,也写过一些儿童诗,但没有什么影响。我以为写儿童诗其实并不比给成人读者写诗容易。它不只是需要我们常说的童心,还得有儿童读者喜欢的抒情方式,以及他们所能接受的语言。那些痴人说梦般的儿童诗,孩子们肯定不会欢迎。
我一边猜想着宜振这部诗稿会为孩子门打开一扇什么样的窗户,一边打开信袋。我的猜想错了,错得让我吃惊。
这不是一部天真浪漫的儿童诗,是一部“情诗”。作者用“手机”两个大字为诗命名,然后附注了一个副题:《爱情酸曲120首》。
“爱情”,而且是“酸曲”又是“120首”。这三点,如果不是作者为了制造“卖点”,也一定会对读者的胃口有强烈刺激的。至少,此刻对我有这样的功用。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这120首所谓“酸曲”。
我沉想了一下,觉得这还是一部正常的爱情诗,并非“酸曲”。所谓“酸曲”,大体是指那些带有“性”色彩的民间歌谣。陕北的信天游里就有不少这类“酸曲”。其内容要害在一个“酸”字上,这是一个生理功能的形容词。语言内容使人不易开口,酸得倒牙,酸得咋舌。
宜振的诗只有一首略带酸味,是《读你》。看样子是写给妻子的,说她是“一本一生都读不倦的书”。于是,早晨读、中午读、傍晚读、午夜读,钻进眼仁仁里读,衔着心读;下边就酸了:
读你,吮着你的乳头读你
你是我小时候就紧紧咬住的一串糖葫芦
读你,舔着你的舌尖读你
你是我今生今世品尝到的最美味的幸福
读你,在你和我制造的风暴中读你
你和我像两只紧扣的船儿在浪涛里起伏
风暴过后,我发现你已经钻入我的身体
千呼万唤,你也不肯从我的身体里走出
读着这首“酸曲”,我确实感到酸意,很佩服宜振在这样个年纪还能有如此狂浪的爱情意念。这是十分难得的。他的这种潜在的青春动力,大约是他保持天真和生命活力的一种元素。使他才有一份单纯的可以写儿童诗的激情。人们说到人生五味,“酸”、“甜”总连在一起。宜振品味酸、甜,把“甜”给了儿童,把“酸”给了妻子。
爱情,是人的七情六欲中,最为强烈和直接的。爱情总和“性”相连,自然难免关乎性命。两个人一旦相连,就如同两个生命连接一起,爱在一起,恨在一起。爱情在人的情感中所占位置,自然在首位;所以,在《诗经》的“国风”中,爱与性占了重要篇幅。几乎我们后来在爱情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情感波澜,如相识、相约、相恋、失恋、呼唤、追求、思念、盟誓、祝福、野合、外遇、遗弃、性乱等等,都有所呈现。尤为有价值的一句诗:“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千百年来,成为爱情婚姻的最高理想境界。
宜振的爱情诗,总体来说,仍是传统爱情,是始终如一地相亲相爱,但是他写得大胆,热烈。许多诗,虽直白,但强烈,只看看那题目,就可知一二:《吻你》、《想你》、《思念》、《等你》、《见你》、《找我》、《爱我》、《别你》、《喊你》、《觅你》、《抱你》、《读你》、《画你》、《忘你》等等。其实,爱情并不忌讳直白。我们看到许多影视舞台节目,女性总是逼男士说出三个字:“我爱你!”因为爱情是隐秘的个人隐私,所以直白反倒会具有强烈的冲击力,会让人心跳口颤,所谓“酸曲”,大约都有这个特点:直一点,露一点,反倒比那种假模假式的虚情假意显得更为真诚。
但是王宜振毕竟是个诗人,所以,他总能从细致奇特的角度找到诗意,他在《爱我》里写到:“爱我,从一根头发爱起/我祈望爱到白发苍苍”;“爱我,从一个毫米爱起/我祈望爱成一个厘米、一个分米、一节一节加长。”“从一毫米爱起”,这是一个新的令人惊奇的比拟。
《你走了》更为奇特:
你说走
就真的走了
宛如一颗眼球
离开了
我的眼眶
一只眼球孤零零
思念另一只
我的世界
从此
缺了一半的光明
这是一首构思很完整的诗。两个相爱的人,如同两只眼球,一个的离,就会让“我”的世界失去了“一半的光明”。整首诗简洁、质朴、真挚,意象的选取十分恰切。
在《对上帝的一个请求》里,诗人只有一个请求:“我祈望把她的影子嫁接在我的形体”,因为他害怕“人间最痛苦的离别” 。两个生命,“嫁接”到一起,这样就可以:“不能同时生,但愿同日死。”古老的爱情誓言,在这里获得了新的诠释。
我曾经固执地认为,爱情的甜言蜜语,海誓山盟,只是谈情说爱时期的产物;结婚后,便是行为艺术了,因为家庭生活,夫妻生活将更为现实,更多地是行为的付出。王宜振在这个年纪,却能给妻子写出如此挚烈的“酸曲”,令人感动。显然,一个专注于自己爱情生活构筑的诗人,会永远有诗的灵感,会永远为爱情歌唱的。
我被宜振感动,是因为他有充沛的爱心;爱妻子,爱孩子,把诗献给了妻子,献给了天下所有的孩子。
愿他永葆爱情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