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5月用户数据显示运营商第二卡槽竞争激烈

(2017-06-21 09:07:19)
标签:

杂谈

三大运营商相继公布了2017年5月用户发展数据:

中国联通2017年5月用户发展情况:移动出账用户数26835.7万户,当月净增105.3万户,其中4G用户数达到13337.5万户,当月净增562.1万户。固网宽带用户数7690.5万户,当月净增5.1万户。固网本地电话用户数6384.5万户,当月净减63.0万户。

微評:2I2C持续发力,4G净增用户维持高速增长在移动用户中的渗透率连续数月增2个百分点左右,目前已达49.7%,接近一半。月新增移动用户数为2016年初调整为净出帐用户后的第二高,且首次连续两个月净增移动用户超过百万。从数字看,势头良好。但固网宽带颓势仍非常明显,前五月总共新增宽带用户166.9万户,只有中国移动一个月新增宽带用户的三分之二


中国移动2017年5月用户发展情况:客户总数达到8.63428亿户,月净增348.1万户,4G客户达到5.83232亿户,月净增990.1万户。有线宽带用户数突破九千万,达到9048.0万户,月净增240.6万户。

微評:月净增移动用户数为近两年新高,上一次超过这个数还是2015年3月。不过前五月净增4G用户数净增4819.6万户,平均每月已不足千万。虽然4G用户占比提高,将剩余的2G、3G用户转移到4G的难度越来越大。有线宽带持续高速增长,前五月净增1285.6万。


中国电信2017年5月用户发展情况:移动用户月净增297万,达到2.2702亿户,其中使用4G终端的用户数达到1.4725亿户,月净增467万户。有线宽带用户月净增76万户,达到1.2729亿户。固定电话用户月净减49万户,达到1.2459亿户。

微評:中国电信的移动用户维持月净增300万左右的高速增长,而此前超过200万的次数都不多,全网通终端支持下,第二卡槽的争夺作用已有初步体现。4G用户在移动用户中的渗透率已达64.86%,也接近三分之二,在此基础上,新净增4G用户仍维持在相对高位(比2016年月均超500万略低),已属不易。前五月净增宽带用户数417万,月均超过80万,这一数字虽然高过中国联通,只有中国移动的三分之一。


综评:

1、三大运营商月净增移动用户数增加,第二卡槽流量争夺明显加剧

中国移动为近两年新高,中国电信虽然略低于3月净增数,但仍是2012年9月以来第二高。中国联通为调整为出帐用户后第一次实现了连续两个月新增移动用户超百万。2017年3月,我国移动电话普及率已经达到了97.9部/百人,很显然,新增用户主要来自第二号码,或者说第二卡槽的争夺。这也是造成电信联通强推真正的全网通及中国移动利用4G 定制引导手机制造商的重要原因。


2、目前三大运营商4G用户在移动用户的渗透率:简单说,中国移动三分之二强,中国电信三分之二弱,中国联通接近二分之一。


3、三大运营商2G3G向4G转网政策效果减弱,4G增速放缓,中国联通劣势逐渐有所缓解

从具体数据看,2017年1~5月三大运营商净增移动用户数(按各家口径):中国移动净增1453.0万户,中国电信净增1202万户,中国联通净增453.5万户。累计净增4G用户数,中国移动净增4819.6万户,中国联通净增2882.4万户,中国电信净增2538万户。

两者相减,可得出三大运营商近期2G3G用户向4G转移的数量:

中国移动:3366.6万户,中国电信:1336万户,中国联通:2428.9万户。

考虑到三大运营商移动用户占比的不同,可见过去5个月来,中国联通在将2G3G用户向4G转移方面,在三大运营商中占优,中国联通在4G市场的劣势逐渐有所缓解。这得益于2I2C战略的实施,需要注意的是,2I2C对中国联通发展新用户有利,但大量的差异化不大的合作品牌套餐,如何服务好新老用户,对联通线上线下的营销推广和售后客服提出了新的挑战。如果公布一下三大运营商的移动用户月流失率,中国联通很可能是最高的那个,更多的用户自己用新套餐淘汰老套餐。


4、宽带市场,中国移动强势挺进,竞争对手毫无抵抗

宽带用户,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前五月净增数之后,只有中国移动的45.4%。中国联通的月净增用户甚至跌到了几万,宽带市场已成为中国移动的重要支持,而且从季报看,即使没有获得IPTV牌照,中国移动的宽带用户的ARPU值也在逐步增加,已对两大对手形成了明显的威胁,尤其是中国联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