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林馥娜诗歌讲座教案的部分内容(一)

标签:
转载 |
林馥娜诗歌讲座教案的部分内容(一)
林馥娜按:应朋友之约贴出诗歌讲座之讲案,讲座开始之前本人以写给朋友们的贺岁诗为例,粗略讲解了古诗的形式格律,并没有形成书面上的讲稿。而后面的《诗歌写作雏议》中也大部分由广州本地的生活实例引出议题,且部分理论还未修改成熟,故未能全部贴出,请谅!贴出内容主要为讲座中介绍到的诗人及对诗人诗歌诠释的相关部分。
馥郁花香弥吉庆,
娜柔桃柳写春笺;
祝君虎岁威仪健,
福至财丰阖府欢。
诗歌写作雏议
林馥娜
议题:
◆诗所追寻的本质
一、诗是什么?
二、写什么?
1、人与自我、人与人
2、人与自然
3、人与社会
三、怎么写?
(一)、无技术的情感表达阶段
(二)、形式磨炼为主,情感表达为辅
(三)、形式为辅,立意为主
◆诗歌的音乐性
◆诗歌的语言特色
◆诗所追寻的本质
一、诗是什么?
根据自己的体会,我把诗定义为:诗是追索存在本质、体验心灵澄明的语言艺术。……
二、写什么?
在每个人的写作中,必然有一个价值观,这个价值观是一路走来不断积累、总结出来的参照系,各人都有自己有所写、有所不写的东西。诗人和他的诗歌是一直在成长中的,不断明晰的价值观和成长中的诗人便渐行至新的自我,乃至超我。
1、人与自我、人与人
……
精神高度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精神高度也决定了一个人的诗歌境界。我国自古便以诗歌精神和礼教德行为修身立世的标尺,“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论语》)诗正是让人从本我向自我过渡,走向超我(也即孔子所倡导的圣贤)的灯塔。
下面,我会引用一些诗人的作品,也会用到自己的一些作品来做分析,并不是我有公主病(自恋),而是方便分析创作中的用意,让大家更好理解一些。我们先来看一首诗:
《黑色》
东荡子
我从未遇见过神秘的事物
我从未遇见奇异的光
或在我身上发出
我从未因此而忧伤
可能我是一片真正的黑暗
神也恐惧
凝成黑色的一团
神在奔跑
从未见过神是大众的体验,神在大众的心目中是高高在上的,谁都没有见过神,而东荡子却用“遇”这个字,把神拉到了与人平等的位置上,他让我们领会到,我们随时都有可能遇见神,他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心中。人有时就在神性和人性,甚至是鬼性中穿梭!
既然神可以“遇”,为什么我又没见过神秘事物、没在我身上发出光呢?下半阙的诗告诉了我们——如果“我”心存黑暗,则“神”也“凝成黑色的一团”,我们只有规避人性的黑暗面,奔向光明,才可能与神重合,形成神与我一体的“模糊一片”,这时,我们正走在通向光明的路上,呼应了上半阙末句的“我从未因此而忧伤”,因为我们可以用诗学精神修身,走向神性的超我、能够发出智慧光芒的我。
……
这是从精神方面上的追寻历程。而我们在写作过程中,不但要从精神上追高,也要有形式(技术)上的工艺。这就像一块玉石的子料,有了上乘的内在品质,还要有精湛的雕刻技术才能成就一件珍品。而内在品质的形成和工艺的精通,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当两者合一时,生产出来的成品就浑然天成了。
《一种幸福不能替代另一种幸福》
郁葱
沉湎于一种幸福时,
你会忽略其他许多幸福。
比如,当你看到公路两侧的繁花,
你会以为那是最迷人的色彩。
当你试图享受阳光,
你会离开和谐而幽然的书房。
过去的时日诗句是你的幸福,
而现在,你把许多人曾经经历的过程,
当成了幸福。
或许生活会这样走下去,
轻浅的幸福会与轻浅的幸福一起
接踵而来,
我知道那些具体的满足让人心动,
但或许不经意间我们就丢掉了
生活中最真实最有价值的那些细节。
是的,我把平俗和沉潜当作幸福,
我把默默的思想和联想当作幸福,
我把不能得到所有的幸福当作幸福,
甚至,我把丢失幸福,
也当作幸福。
“我把不能得到所有的幸福当作幸福,/甚至,我把丢失幸福,/也当作幸福。”写这样的诗,必是经历过生活中的各种磨砺,看尽繁华再回归平淡;或者善于思考,具有定力的人才写得出来的。
当我们阅历浅薄,疏于思考时,往往会沉溺于追求名利或裹夹在各种消费大潮中,过着随波逐流的生活,“把许多人曾经经历的过程,/当成了幸福。”而“接踵而来”的新的诱惑让欲望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从而忽略了一些平常而又珍贵的东西,也忘记了有所得必有所失的恒理。等到我们老了,回顾人生的足迹,一生无非就是在欲望、追逐和实现(或失落)中反复循环而已,而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却从来没有停下来好好想过。
诗人郁葱所作的这首诗歌中没有华言丽语,却达到了语言和诗意状态的双重真纯。这样的诗,让我想到了“诗人合一”,儒家学说中有“天人合一”,由此似乎可以联想到诗人为何叫“诗人”,而不像作家、评论家那样叫“诗家”。
它是诗人以诗歌精神为信念,以诗修身,直至化境的真纯状态。它是诗与人合一的自然流露,也是通过长期思辩的雕塑、语言的磨炼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表现。
读这样的诗,心态也会随之平和下来,我们可以领会到这样的信息:简单地生活,宽厚地接受、善待一切,幸福便在存在的各种事物中发出光芒,照亮内心。
2、人与自然
……
下面两首诗反映的是人与风景自然互相依存和契合的关系:
《在小镇西山坪》
叶梓
做一个白天闲逛晚上写字的人是幸福的;
做一个泥土气息的梦,梦里头露水给我洗脸
轻风给我梳头,是幸福的;
——要是一睡不起就是更大的幸福。
诗人描述了小镇某一天的渡假式生活图境,让我们体味一种慢,一种与大自然融于一体的旷达和身心松弛的幸福。同时,我们也能看到背后所影射出的,城市日常形态的疲惫和繁忙,钢筋水泥世界的骚乱与逼仄,让人不禁生出一睡不起,与万物同静的渴望。
《秋风谣》
赵继波
今夜,我又听见你的声音
比最轻的那阵风还要轻
我知道,这是你一贯保持的处世态度
谨小,慎微。好多年了
还是没有改变对乡间那些事物的依恋
依旧喜独居,擅弹唱,绝不蓄意曲高和寡
即使对一棵草,也怀着由衷的敬意
明月高悬的夜晚
总会把草台当作高台
怀想故乡只在一滴露水的深处
但今夜没有月光,秋雨是冷的
你是秋天深处的虫子
一两声断续的鸣唱在风里荡开去
声音,依旧是轻的
秋风就是轻轻的乡愁,虫鸣是古老的摇篮曲,这是一个身心都可以安静下来的乡间世界。诗意的回溯不止是对那一草一木、一村一舍的念旧,更是对那个永远都在那里的“你”,那“绝不蓄意曲高和寡”的,质朴如小草、如水滴的父老乡亲的眷恋。
诗歌中对于高贵品质的追求,不仅可以用美的形式表达,也可以用审丑的形式反衬。从鞭挞中达到审美的目的。就如以下的诗:
《绝句》 11
姚风
西方知名的品牌不断抱怨
说中国富豪的买家群体太不稳定
“客人一下子就消失了
要不然出了国
要不然就是进了监狱。”
姚风的这首诗是项庄舞剑——意不在其表。表面写的是品牌消费群体的消失,实则是挥剑切开腐败现象的剖面。以品牌的贵重反衬腐败者“败絮其中”的人格。
林馥娜诗歌讲座教案的部分内容(二)
林馥娜诗歌讲座教案的部分内容(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