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最近应邀参加一个大型选秀比赛的初选评审,在这过程中看了一些选手的参赛视频。有一点想法,跟大家分享一下。
总体上,目前大多数的参赛选手整体上风格越来越多样了,同时模仿的也比较多。模仿港台成熟艺人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也有唱电子和英文歌的。别的不说,这说明音乐的发展势头值得期待,热爱音乐的青年人越来越有意识地选择各种类型的音乐,这是非常好的,让我们看到了很多希望。
但是十分优秀的很难得一见。有的选手唱得不错,嗓音有了,音高有了,但是过后就忘,没有任何能让人记住的东西,声音和唱法上跟谁都像,可又谁都不是,甚至让人感觉不是选手本人在唱。另外,选手在下面还要多听多唱。你在下面多听,就知道成名艺人到底独特在哪里,自己该怎样融入到音乐当中。要知道自己的声音特点。音乐跟戏曲还不一样,固定的流派就那么几个,音乐是特别强调个人音色。还要有突破,一是自己音高的突破——我不是说让大家都去飙高音,而是音域要拓宽到一个相当的、适当的水平。有的歌手习惯于固定的音高,高音很吃力,低音又沉闷,大家都在中音区唱来唱去的,有什么意思呢?以往制作歌曲的经验告诉我们,歌手在录音棚里,有时会找不到自己,他会往某一个人那去靠,而我就会提醒他,你想怎样唱就怎样唱。注意我说的是你自己唱,并没有说学别人,什么时候找到自己了,这首歌就差不多了。
歌的路子问题。有的选手唱某一类型的歌,或者是某个艺人的歌可以,换了别的歌就不行了。这就是受某个艺人的影响比较大,刻意模仿他的成分很多。我还要说模仿这件事。应该说模仿是音乐爱好者入门必经的一课,但我建议你要学会抛弃它。虽说音乐也是有传承的,但是你模仿弦子,弦子去模仿谁呢,迈克杰克逊模仿谁呢?
表现力的问题。选秀比赛为喜欢音乐的朋友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我们自己的选秀比赛能选出越来越多的人才。但是常常看到有的歌手参加比赛很多,十分懂得现场如何抓住听众,看起来离一个成熟的歌手似乎已经很近了,衣着打扮很职业化,舞台上会递麦克风给观众,打拍子带大家一起唱,高潮的声嘶力竭做得很足,但是就忽略了内在感情这块。这并不是什么错,但过分重视外在的东西,就成了比赛精了,如果有一天没有任何赛可比了,该怎么办?歌唱可不是服装加舞台那么简单的加法。那么进一步讲,唱片业从本质上说是商业不假。唱片固然是要商业化,它是艺术价值决定商业价值的。这种艺术价值绝不是一两天就炼成的。这就要积累。大家选择歌唱这个行业,不要功利心太强。适当的功利心能促使你进步。为什么近些几年来缺少很有实力的唱将?千万不要以为自己能唱一点就离出名不远了。一首歌的感觉,跟个人的积累有很大关系。建议在激烈的比赛中乃至以后音乐的道路上,不要忘记多听,多练。
那么综合起来,就是原创的问题。我觉得广义上的原创就是对音乐的控制能力,而不是让音乐,让别人的风格牵着你走,这样你才能越来越有自主力。其实选秀本身是一件各方受益的好事。对于选手来讲要通过比赛展现自己,否则就成了选秀专业户,很难真正进入唱片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