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周浩北大门槛成才观技校 |
分类: 社会热点 |
11月4日,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开幕式在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举行。在会场,一个看起来很沉稳的男孩代表参赛选手进行宣誓,他的一举一动时刻吸引着媒体记者们的眼球。他就是周浩。周浩有足够让人惊讶的经历。3年前,他从北京大学退学,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从众人艳羡的高材生到普通的技校学生,从北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人才储备军到如今还未就业的技术工人。这样的身份转变,就足以让人不敢相信。周浩这样做了,并且谈起当年的决定,“毫不后悔,很庆幸”。(11月17日《中国青年报》)
看到这则新闻,第一感觉是敬佩周浩的勇气,第二感觉是爱因斯坦那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从北京大学退学,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这样的选择并不是人人可以走出的。提起北大,那是多少中学生和家长神往的地方啊,“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视死如归的学习精神背后,不正是对清华北大的美好向往吗?那么,进入清华北大的学子,是不是都有一种如鱼得水胜利者的感觉?周浩的“另类”绝不是唯一。前几年,笔者所在市的理科状元被北大录取,结果没“熬”到毕业,选择了肄业,在一家IT公司打工。学不喜欢的专业,上没兴趣的课程,恐怕在很多大学都存在,只是,多数学生选择了被动接受。这对学生个人的成长是一种摧残,对国家的人才培养来说则是一种悲催的浪费。
周浩是遵循父命上的北大,他当年的金榜题名,对于家庭是一种荣耀,对于学校来说教学质量的体现,对当地的某些官员来说则是政绩。因此,能上北大的分数,怎么能够上北航?那时,周浩只不过是任人摆布的一只小绵羊。至于周浩对什么有兴趣,喜欢将来学什么,没有人去思考。
扭曲的教育思维摧残着青少年的成长,千千万万个周浩只能被动接受,甚至成为牺牲品。客观而言,为何人们热衷于上名校,其中因素多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向往是一方面,而社会上的唯学历论也在实实在在地误导。在就业压力倍增的当下,学历成为很多单位招聘人才的一个硬门槛。往往不考虑岗位的实际需求,一味拔高学历门槛,甚至一个稍有文化素质的人便可胜任的岗位,也会炒到研究生学历。而学历满天飞的人才市场,很多研究生学历的高学历者也不得不将身段降的一低再低。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社会上对劳动者的歧视依旧存在,在客观上让一些喜欢“捣鼓机器零件”的学生,也没有勇气迈进职业学校的门槛,那怕这个门槛一低再低。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并不是什么大道理,很好理解,但就是不好实际操作。近几年,大学生回炉上技校在一些地方成为时尚,这样的选择多数是就业碰壁倒逼的结果,与周浩从兴趣出发的选择还不能相提并论。一方面对上大学趋之若鹜但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就业率高但招生难,这是多么滑稽的人才培养!
近日读民国史,一代大师金岳霖再三申明自己“不懂政治”,解放后安排担任中科院哲学研究院副所长的官职,按常理他应该坐办公室办公,他却不知“公”该如何“办”,呆坐整个上午而“公”也不来。后来,这位“不能办事的知识分子”得到通知可以不来办公室坐班,得以在家做学问。最近,还有两个“弃官”的新闻,一个回医院当院长,每天坚持为病人做手术;一个回高校重拾教鞭。看来,自己适合做什么,不但要明白,还要有选择的底气和勇气。
人的兴趣不同,志向各异,为每个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路径,为每个人提供适合兴趣特长的职业岗位,这不应该是“世外桃源”。少一些周浩这样的“曲径通幽”,人人成才才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