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民日报》网络用语头版头条报纸媒体网络语言杂谈 |
分类: 社会热点 |
近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成为热门话题,被称为“2010年最给力的标题”。一石激起千层浪,据统计,次日有十多家报纸的标题中出现了“给力”的身影。一个网络词语引发一场热议,其背后有欣喜,也有忧虑。
网络用语大多源自网民的调侃、自娱自乐。而《人民日报》作为最高一级党报,给人感觉是严肃、严谨的“冷面孔”,头版头条更是“正襟危坐”。当“给力”惊现于头版头条时,自然会引发一场轰动。感到欣喜的是,地位特殊的《人民日报》此举彰显了亲民之风,也是转变文风的好兆头。在网络已成为第四媒体的今天,纸媒与网络的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人民日报》的语境就是一个风向标,其积极意义值得肯定。
事实上,人们欣喜的不是“给力”这个词语本身多么曼妙,主要是它出现在第一大报“头版头条”出人意料。如果是在其它版面,大概不会如此关注。可以预料,《人民日报》开了先河,地方报刊也会纷纷效仿,其它网络用语或许“一夜蹿红”。这就不免令人疑惑,一味效仿使用网络用语就是“亲民”吗?新闻媒体亲民应该体现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倘若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给力”泛滥,党报由“大雅”变脸“大俗”更值得警惕。
另外,规范使用词语是新闻媒体的职责。作为报纸媒体,理应积极推广规范化文字、词语,为全社会起到表率作用。有专家认为,在特定的环境应使用特定的语言。网络语言活泼幽默,适于网络空间的交流互动,例如:偶、滴、汗、东东、MM等等,如果这些词语被用于书面表达,就显得不伦不类。当然,一个词语的流行有许多因素,有些词语也会逐渐转化为书面用语,甚至会进入词典等工具书。作为宣传思想阵地的纸媒,不能盲目跟风,应把握好尺度,不可任其泛滥。
报纸媒体对学校语文教学的影响也不可小视。近年来,中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作文中频频出现网络用语深感忧虑。从语言文字的角度看,网络语言很不规范,随意性强,有的词语是故意用错别字,在语法上通常也不符合规范。如果任由学生使用,势必会造成语言规范的错乱。因此,多数语文教师都会引导学生在作文中使用规范用语,特别是在考试中,更应该注意。报纸媒体对网络用语“趋之若鹜”,是否会对学生的阅读及写作产生误导?是否会出现在考试命题中?我国城乡差别较大,农村学生接触网络少,对网络语言了解少,如果在试卷中出现网络用语,这对农村学生显然有失公平。
网络上的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有的东西局限在网络或许更好,虚拟空间与社会现实总是有差距的,否则,难免“不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