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死人生

(2022-03-11 16:11:32)
标签:

文化

赵明生

生死人生

分类: 随笔

生死人生

生死人生

有一位著名的诗人,一生写了无数的诗,却只有一首流传,而这首诗中只有一句广为人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句大白话的诗之所以流传,除去它所反映的生命价值观外,更揭示了一个人生哲理:生死互转,平常艰难。

说到生死,这是一个有关生命的重大话题,也是每个生命都无法躲避的现实问题。自古而今,无数的雅士哲人、走卒贬夫都对它小心翼翼,唯恐有一丝闪失将之错乱而导致诸多的困苦,同时也对此进行了无尽的思考。最有名的便是圣人孔子那句“未知生,焉知死。”而它的前一句便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是一个有关生死最为简洁而明确的答案,也是中华文明里有关生命本质最真实的表述,其核心也非常简单:人与鬼是相互的,生与死是相同的。而这两句中的四个概念又构成一个互文句,意思是死者为鬼也可是人,活着为人也能是鬼。

句子有点拗口,其道理却很是明确:有的人虽然活着却并不一定是人,有的人死了,也未必就成了鬼,生死、人鬼都是相互共存与转化的,我们不可将它们完全对立起来,而应该辩证地对待,有的人活着却等同于死去的鬼,有的人死了却仍然如神一般高大不朽。

有关生死这一问题,另一位更为睿智的哲人老子也有过明确的阐述:“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生,动皆之死地,亦十有三。”超出了生,便是死地,生死就是转眼与瞬间,也是彼此的相依。原因是“以其生生之厚”,就是太看重生了,对生命的一切太过于执着,物极必反,于是,死亡便自然来临。

当然,生命的状态不同,志向不一,对待生活的态度也各有不同。有的人能看清生命的本质,且能坚守不移,故能生生不息;有的人终生混沌不明,死寂无声;而有的原本明白,中途却因种种原因而放弃对真理的坚守,最后也将走向死亡。这三类人各占三分之一。老子用最为简单的数学为我们指明了生死的关键:对待生死的态度决定了生死的命运。

那么,有长生不死,永恒不朽的吗?有,三类人共占整个人群的十分之九,剩下的那一分便是。他们是真正把控了生死之道者,也就是得天地大道者,与自然合一,不生亦不灭。虽然屈指可数,却也时时现出,如在世八百年而厌世的黄帝,如妻子去世后却高歌鼓盆的庄子,如预告大众自己离世时日的印光,如端身正坐、安祥辞众的六祖,如火化后得一万多颗舍利子,头盖骨上显现嗡嘛呢叭咪吽六字的章嘉大师,再如死后三日又复活的耶稣(由在世的肉体转化为在天地的灵体),等等。

生死人生

也许有人会说,听闻弟子颜渊离世后,圣人孔子为何要深叹:“天丧予!天丧予!”万分痛苦呢?懵懂的世人不知,那是圣人在向我们表法,借此告诉我们,虽然“朝闻道,夕死可矣”但毕竟人身难得,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能活着便不死去。活着有活着的重大意义,死去则是另一番生命的开始,先完成此生眼下之事务,再去思量他世之事。同时,作为礼仪大师,仁德之圣,身处红尘之孔子,对自己最心爱的弟子自然有无尽的情爱,否则便不是入世的圣贤。但是,圣人能把持一个原则:“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一个没有喜怒哀乐之情的生命就不是人,只有人才可修成佛道。故而已成佛道之人,其喜怒哀乐更甚,只不过他们超越了世俗之境之情,能未发而已。一旦发了,也能中节合道,不背离生命本身,能紧紧相扣住生命的本性。

再进一步说,人身难得,既是父母情悦之结晶,也是自身善恶相报之结果,同时还是人类社会发展之必然,更是天地相交之特别馈赠。所谓人命关天是也,其意是说,世间的每个人身性命,都与天地相关,看上去是父母一时所媾做,是精子与卵子之结合,且有自我意志思维的血肉之躯,实则又都是按照天地之旨来到这个五彩缤纷的人世的,不得不百加珍惜。活着,就是幸福,好死不如赖活着,能活着就不死去,苟且偷生实是生命的一种无奈而真实的选择。

偷生是艰难的,关键是还要知晓这个“赖”的具体对象与内容。若依赖某一正确的理想,高尚的信念,挚真的情念,美好的目标,这样的生命就可一直坚持下去,万万不可轻言结束。如是时时事事因种种名闻利养而不断产生胆怯、恐惧、痛苦、无望等,这样的生命活着又有何价值与意义?真的是生不如死,晚死不如早走。如此走了的哪能成为人呢?所以,有关人的生死问题,至为关键的核心是如何活着,或者说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人生有意义吗?世俗大众的赚钱、结婚、生存、繁衍后代得到此,失去彼,再得到,再失去,然后让后代将这一切一遍,子子孙孙无穷尽焉,其意义到底有何?要知道,猪狗等动物也是这样想的,这样活的

曾有一位著名作家到北大演讲,有一位学生问:人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这位作家说:人生本无意义,但我们可以为它赋予非凡的意义。这一回答让她赢得了一阵长长的掌声。殊不知,此作家的回答逻辑不通,道理不明,本质不清,更难落实于具体的生活中。既然人生本无意义,我们又如何能将它赋予特别的意义呢?这不等同于在虚无的地基上建立理想的厦大吗?这样的大厦能让我们生活得幸福吗?这样的生活能使得生命长久美好吗?

生死人生

同样,俄国的屠格涅夫认为,宇宙没有绝对的真理,人生没有客观的意义,一切的一切,都是在命运的安排之下发生的。问题是命运为何要这样安排?又是谁掌控着众生的命运?

德国哲学家尼采同样认为人生虚无,理论虚假,人生本来就没有什么意义,不存在一个永恒的真理或者客观存在的意义,所有意义都是人为制造或者赋予的。难道这个宇宙没有真理?没有存在的意义?那我们活着又为了什么?

受西方哲学思想影响的还有很多,如哲学教授周国平认为人生是无意义的,人生是一场悲剧但他又提倡要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豁达生活。可整天面对悲剧一般的生活,谁能乐观豁达起来?

学者李开复说:想象有两个世界,一个世界有你,一个世界没有你,让两者之间的不同最大,就是你人生的意义。真是当下的学者,把人生的意义说得更加糊涂了。

毕竟是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道出了寻找人生意义的一线希望: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问题又来了:生命的意义是短暂的吗?有什么风险?

 还有人说,正因为我们不明白人生的意义,所以,我们的生活才可能是幸福的,才对明天充满了希望。这是诡辩,是糊涂蛋装明白,别自欺了再来欺人。

又有人出来说话了,人生的意义就是受罪,然后再更痛苦地离去。果真如此,那我们不就辜负了父母当初的那片爱意与希望了吗?不更对不起天地的那份重托了吗?面对如此芸芸众生,苍天与人们又为何不让人类相互大开杀戒,将之彻底清除干净呢?

更有一位易学大师说:“生命的意义是传承”。要知道,猪与狼等动物也会传承,或血脉后代,或某一精神。那么,它们与人的区别又在哪里?

且来看看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是怎么认识生命的意义的:“人生的意义在于提升心性,磨灵魂。其理由是“人生的过程本身就像磨炼灵魂的砂纸,人们在磨炼中提升心性,涵养精神,带着比降生时更高层次的灵魂离开人世。”

                                              生死人生

“如果有人问我:‘你为何来到这世上?’我会毫不含糊地回答:‘是为了在死的时候,灵魂比生的时候更纯洁一点或者说带着更美好、更崇高的灵魂去迎接死亡。’‘我们降临俗世,经受各种风浪的冲击,尝尽人间的苦乐或幸福或悲伤,一直到呼吸停止之前,我们都不懈地、顽强地努力奋斗。所谓‘现世’,是上苍赐予我们提升心性的一段时间,是上苍赐予我们磨炼灵魂的一个场所。’”

想不到,这么复杂的一个问题,却让一位企业家回答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看来,生命这一概念真的不仅是人文学家思考的范畴。

当我们再回首思细细量稻盛和夫这一论断时,不觉一悟,这不就是神秀与六祖两个谒子的组合再现吗?人生苦难众多,但幸福也不少,在二者交织变化的旅途中,通过“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不断努力修炼,放弃导致一切苦难的根源——外相,寻找到那个本身俱足、清净无染、不生不灭的自性,再去度化万物,改善世间,最后达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天人合一的至纯境界,这不就是过去、现在与未来诸世轮转不断,生死不停更替,漫长而艰难,幸福与奋斗的人生意义吗?

对了,稻盛和夫还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曾剃度出家,是明彻、高深、精妙的佛学令其灵魂得到了升华,才有了他令世人称叹的奇妙人生。

由此,我们知晓了每个生命的由来:缘起性空性空幻有,无有无不有,生生谓易,命由我造,人人皆有天定使命,顺其自然,不断努力,日日新,又日新,成人成己,止于至善。至善者,亦真亦美亦圣,即天下大同。到那时就是宇宙宇宙是生命,是谓真正的天人合一,世界从此凉热。

生死人生

觉悟本性,慈悲心起幸福感生,化合天下,这就是人生伟大意义之所在。而且这一意义千古不变,不变千古。

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世界万物,凡者见二,智者见一。”即心造万法,心外无物。

吾言:人生意义有或无,大与小,喜与悲,都在自己的那颗心。心在哪,人生就在哪;心是什么,意义便是什么。

圣人在说到为学时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个“学”,最根本的就是指生命这一重大问题,故而我们万万不不可随意之,糊涂之,错乱之,无聊之,虚度之。

天是释迦牟尼出家纪念日,二千多年前古印度释迦族王子毅然放弃既有的名禄位出家离尘,寻求万民解脱痛苦之道,最后发现了生命真理,而去救苦化难,造福天下,至今成为一尊至高的神为世人敬仰。这也正验证了那位诗人的赞叹:为天下众生而生者,死亦生,生更生,生生不息,与日月同光,合于天地。

 

2022.3.10

                生死人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