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秘密(三)

标签:
汉字文化赵明生论语要解山西人民出版 |
分类: 随笔 |
六

汉字有独体的,也有组合的,更有联绵的。独体字个个都有道性,合成的大都依土、木、金、火、水而分,联绵的则是周而不比,和而不同,这里面都有道之理可循。故而,每个汉字都有不同的神韵,丰富而高超的含意:“日”不是指太阳,而是代指宇宙,里面那一点是太极,是道。“月”不是指月亮,而是指宇宙变化时的状态,那二点是阴与阳。由日与月组合而成的“明”,不是单指日月之光,而是天地本性中那纯真至彻之静极空境之明,此明无一丝杂尘,无物可挡,无一处阴影,比太阳、月亮之光耀目十倍百倍,且照彻天地十方。有人说“明”是由两个象形字会意而成,不是的,是天地本身就是那样,只要你明心见了性,清楚了天地之本,根本无需强行理解。水的魂魄现出才是“清”,能让土壤里的百虫蠕动方为“地”,明悟了天地人相合的生命便是“性”。
再如“風”“瘋”“峰”“豐”“封”等字,一看其构成,基本就能理解其意义并产生相关的想象,而拼音文字的“feng”,目击它时人毫无感觉,只有读了前后文以后才会懂得它的意思。相比而言,拼音字母很是肤浅。汉字可以令迟钝麻木的精神出窍,让四处游荡的灵魂得到安慰。
“参差”不同于参与差的相加,“迢递”在相关中又增添了互文,“芙”别于莲,“蓉”不是荷,两字相合则为另一植物,但也可指莲荷。“泪汪汪”又不同于“泪汪”,“快快乐乐”远胜于“快乐”,“依稀”只可意会,“潋滟”唯有感觉,“漂泊”还需亲证,“石破天惊逗秋雨”“路上行人欲断魂”则只有心魂能感受领悟。
汉语是世界上最为凝练而优美的语言,一首“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诗句,吟诵百千万年而不褪一丝色彩。一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令时空的阻隔在瞬间消失。“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娇美之神态毕现。“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相思互爱之情绵绵而出,却不露一丝痕迹。

即使到了今天,“不管你来或不来,我就在那里。”“安慰捉襟见肘,唯有冷暖自知。”“生命如烟花焚城,灰烬无声。”“一道光把山谷隔离成久远的含蓄”这样奇妙的意境,唯有神奇的汉语可以创造。如果再加上它那起伏变化的音韵,其美妙程度足足可以把天地同化,令万籁禁语。
世界上的文字几乎都是表音的文字,通过拼写来发音,唯独汉字,既不是拼音文字,又不是象形文字,而是能过灵魂来会意的,借故心性来感悟的。虽然汉字中也有好多有象形的成份,但那不是它的精华所在,它最主要的精神在于通过种种灵动的方法会意,在于由一而衍生出来的万象,再把万象统归于一体的无穷魅力。
再看其他文字,其起源与发展与汉字截然不同。古埃及字母被希腊人借去,改造成古希腊字母。古罗马人又把古希腊字母改造成拉丁字母。拉丁字母又衍生出英文字母、法文字母、意大利字母等等。古埃及文化的发展中断了,罗马帝国解体了,用拉丁文发展起来的罗马文化被英、法、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等亚文化所取代。最原始的祖先不见了踪影,后来成年的子孙则个个不同模样,相互不再往来。
而从黄河流域发展起来的由汉字承传下来的中华文化却从未被外来文化征服过。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字,也一直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变化着,不曾中断过,被外族改造过。一个个大写的“人”“天”“大”“上”“中”“字”等千年不改一笔,万代无有替代,生命力却勃勃富有生机。
有人说汉字有六万多个,太繁复;而英文字母只有26个,书写简单。特别是到了电子时代,汉字根本不能适宜时代快速的发展需求。但是,汉字从小学会几百个后无需再学,而英文一辈子都不得不时时记背不断出现的单词。且不说,五笔输入法是世界上电脑输入最为快捷的方法。
大都数汉字都有核心主体,它也正是此字的本义所在。如“愛”字,最根本的是“心”,“義”最基础的是“我”,“儒”首先要有雨一般的慈爱。“醜”若无了“鬼”,如何能“丑”?“鬥”失去了戈矛,又如何对峙战斗?“國”没有了疆域与城池便不再是国。“漢”字原本有水,有阴阳相合,有中道贯通,有天人相一之深刻意义,现在这些全简化为一个“又”。“又”是个什么东东?“漢”成了“汉”,这个伟大的民族还会有不朽的精魂?还能与天地相合吗?根本不失,枝叶黄了还会泛绿,汉字可以适当简化,却不可动摇根本,损伤精脉与元气。

无知者对汉字进行了简化,“產”无“生”,农田就自然荒芜;“導”无“道”,天师就成了庸师;“應”无心,世人便再无诚信;“龍”没有了“尨”,雄风消失;“門”消失了窗口,幽暗无明;“學”去掉了“臼”与“爻”,对天地的探求便从此中断;“體”由原来的“骨”与“豊”,变成了“人”与“本”,以身性祭祀天地之意也顿然消失;“華”成“华”,再无草木茂盛、衣着繁丽华彩之意……你说,这样的汉字可以简化吗?简化后的汉字还是汉字吗?由是组合而成的语言还是汉语吗?还是智慧无比的中华民族的象征吗?
说汉字起源于甲骨文,是古人在大量的劳动实践中,凭经验应物取形,画象而成。这真是庸人之见。我们更相信“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周易》)汉字本由上古时领悟了天地大道的神奇天人(如轩辕)发明,目的并非仅仅为了世人间的交流,更是让渐渐背离天道的大众从中领悟到天地之道、万物之理、人世行为必须的品德与遵守之规则,而渐归于天地之母。它是开启人类修行之路的重要路标,也是指引人类由愚昧而向光明之精准导航仪。这个导航的所有系列程序不可有一丝的改变,每一笔都有其特别的妙用,特别是上述那十个最原始的数字和最基本的一百多个汉字。一旦它们被改变了,天地的秘密便无从发现,人类将可能永久地失去正确的前行方向。
有人说,文字是人类由原始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吾言,汉字是中华民族先祖以无上的智慧导引世人由蒙昧走向光明的一大秘诀,也是救度世人的无上大法,如此超级智慧的文字,世界绝无第二。故而,五千多年来,它不但没有消失,而且一直没有大的改变,因为它不需要有任何的改变。即使是一百多年前,现代文出现,也必须得依从汉字最原始的写法,沿袭最基本的意义,遵守汉文既定的章法,因袭古文最优美、最典雅之基本词汇。由它组合而成的最精美成语,最优雅含蓄的诗歌曲赋,还数古代的至精至妙,且一直流传至今,为世人痴迷、吟诵。
汉语为何有这般强大无穷之魅力?因为它代表的是天地之道,万物之本。它的身上蕴藏着宇宙至高的能量和最完备的精魂。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一则至真的哲理,一首无声之诗歌。

七
“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这是许慎《说文解字》里的话。它只说对了一半,它只是天经之本,而不是技艺之本,更不是世间王政之治。所谓的“识古”,也应是认知远古的天地之本,而非古代的知识学术。
许慎又说:“黄帝之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许慎认为,仓颉是依照事物的形象画出它们的图形,所以叫“文”。后来形旁声旁相互结合就叫做“字”。“文”是表示事物的本然现象,“字”就是由文孳生出来而逐渐增多的。这又错了。许慎不知道,“文”者,并非指事物的什么纹理图形,而是天地正道之规律。再者,一套伟大的文字系统绝对不可能照猫画虎而成,它应该是通天达地之神奇人物天才般的灵创,是无比智慧之人心和天地道性相合而生,是上苍承传正道所创造的一种特殊符号,也是让生命清醒明白事物真理之救度所为。否则,它就只是一种简单的交流工具而已,如世界上的其他语言。

但他说对了一点:“文者,物象之本”,“文”此字确实揭示了事物的根本,“文”是虚空的道性在世间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认识道性的重要途径与载体。文在字中,叫文字;文可以化育万物,叫文化;可以明白事物,叫文明;文可以言说,所以叫文言;可以通过各类技艺求得,叫文艺;文很静雅,叫文静;文原本为白,叫文白,文以载道,故叫文道;从文之字所言之理自然顺达,因而有“文从字顺”一成语出现,等等。
为什么外国人轻易学不懂汉语?最根本的是因为他们只把它当作一种文字,而没有把它看成是超级的大智慧,缺少一颗崇高的天地道心。
有人说,汉字也不十全十美,也存在诸多弊端,如字形庞杂繁复,比较难认难写,费时费劲等,表述上不严谨,不周密。拼音文字也有其优越性之处,如英文善于细致地描述事物,利于开展逻辑思维。法文结构严谨,语法细腻,可免于歧义,是法律、合同等有约束性文件的极佳文字。殊不知,难认是因为没有显出灵魂,难写是因为不知事物特征,不周密是因为签约者心中有鬼,没有逻辑,是因为智慧高超,能一步抵达万物峰巅,不需要那些推理。费时费劲的目的就是在有意磨砺你我浮燥不安之心性。台湾、香港等地一直使用繁体汉字,也没影响两地的经济、文化及社会全面快速的发展。
还有人说,随着世界各种文化的交流融合,不同语言文字可以相互参考,取长补短,相得益彰。而我想说,汉字,再过千秋万代,它还是汉字,绝对不会与其他文字相融。因为它不需要相融,本身就非常的独立而完美。
汉字是汉民族文化的化石,是历史的载体,中国文化是全世界唯一保存着人类上古信息,并且具有标本、根本意义的全息能文化,堪称人类瑰宝。此中,汉字起到了其他载体无法替代的作用。
不懂得道理真是可悲,没有文化真的可怕。
要想拥有天地般的无上智慧,请从认识汉字始。
2020.1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