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游记》应是这样一部名著(节选)四

(2019-11-05 12:42:51)
标签:

文化

西游记

赵明生

分类: 随笔
《西游记》应是这样一部名著(节选)四

 

《西游记》是借求佛之故事,贯穿了种种道术,暗寓了修心之无数要决。佛是经,道是纬,儒是连续经纬的索绳。三学贯穿一体,不可分离。

八戒、沙僧、悟空代表的是佛家讲的戒、定、慧,也就是道家讲的精、气、神,还是儒家讲的信、义、仁,更有人世共有的情、意、性以及天地自然中的地狱、人间和天堂,包括了万物,融合于一体。

《西游记》第一回,美猴王入山访仙学艺,在途中听到一位樵夫所歌:“观棋柯烂,伐木丁丁……恬淡延生。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意在告诉悟空,清静为上,无为而为,也可以求得正道。但悟空还不知道什么是空,难有所悟,故而菩提老祖便只能授神通技能。佛道本是一家,可世俗是墙里开花墙外香,西来的佛法更让人相信。故而为从世人之心,上演了这一出精妙无比、涵义难解的西游记。

还有儒家之仁义孝悌,取经路上一直相陪着师徒一行,相互团结,讲礼仪,重师道,尊仁德,重信义,有忠诚,这是取经的首要前提。否则,这个团队根本无法成立。团队里但凡出现不忠、不孝、不义、不仁、无礼等事,便有妖魔和灾难出现。

比如木仙庵一回的文人雅兴,凤仙郡一回的爱民思想,强调昏君都能改邪归正等,都是儒教仁义之德盛行世间之美政。以唐僧为代表的彬彬优雅的君子形象,三徒弟对师父的敬重之心,每遇一处开门求宿,问路打尖,举止言行都是那么得有礼有仪,温文尔雅,符合世情人心。表明真诚之意等儒家仁德思想也是取经路上必不可少的,或者说是修心途中非常重要的。

“礼之用,和为贵”“德不孤,必有邻”“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孔夫子的教导在《西游记》里也到处都是,儒家色彩很是浓重,表明儒释道三学在修心路上缺一不可。无儒之敬师之心,没有礼数相约,必将回归花果野山为猴成兽;无道家种种变化神通,难以降妖伏魔,但至关重要的是那颗寻佛求真之坚定不移之意志。

书中关于三学的修炼也有多处暗示。首先得做个好人,好人自有好报。真灭佛者必得灾祸,假求佛者也会陷入灾难之地,求小道、邪道者难获真正的自由解放,只会讲儒家之仁义者难免会被外界惑。三学合一,才可保证人生之路平安顺达,最后抵达成功至境。

主人公孙悟空一身兼有人、兽与佛三性,儒显人性,道含兽性,佛藏神性。去兽性,存人性,求佛性,方是生命修炼之真义。三性也五性,兽性、人性、仙性、神性、佛性五性兼有的师徒五人也是此三性之演化。三性起源于一心,五行最后又归于一性。五行还可以理解为人伦五常。明白了这一道理,也就清楚了《西游记》一书的真正意义。


《西游记》应是这样一部名著(节选)四

同时,《西游记》看上去好多章节在扬佛、抑道、贬儒,其实是表明要破除修炼路上的种种邪道小术,不要让经历了千年的本土儒道两学仅留得一些无用的皮毛,而失去真正的本质。仅有唐僧那样一颗善良之心也难成至圣,要去掉外在的种种腐儒行为,不能被那些繁烦的礼节所限,还要关注本身那颗至关重要的心。

儒释道最终的主旨是相同的,无有二致。玉皇大帝求救于佛祖,因为玉帝并非道家至高,还有分别心,有贡高傲我,有不诚不实之意,高高在上,不能完全融合天地,只凭众多的天兵天将来管理他界众生,哄骗悟空,故还有达于至道,难以调伏天下。

半路上遇到的各类修道之人,如车迟国众道士、三大仙、风、云、雾诸神和四海龙王等以及从太上老君那里走脱的神兽等,都还没有修成正果,只有些神通罢了,且私心太重,亦非道家正宗,需清除则清除,该挽救就挽救。

而如红孩儿依道家修炼成的三昧真火,纵然武艺高强的孙悟空也根本无法抵御。误入独角兕大王之魔洞,悟空与魔王交战,却被对方抛出一个圈子,将金箍棒套去。特别是在五庄观镇元子这位地仙面前,孙悟空等人的所有本事加起来都同儿戏,根本不值一提。观世音菩萨说:镇元子是地仙之主,我也让他三分。”果然,一只玉尘抵得住千钧之力的金箍棒,只两三个回合,施展袖里乾坤的法术,把唐僧师徒连人带马装进袖子里,本领着实厉害。同时大仙还心胸开阔,气度不凡,当孙悟空请来菩萨救活人参果树后,他不记前嫌,与孙悟空结拜为兄弟,并且慷慨举办人参果会,用珍贵的人参果宴众仙和唐僧师徒,颇具道家气度。而一路上那些众多的妖魔鬼怪,无一不是人心芜杂不纯、意念不良引发出来的,它们代表的就是混浊不堪的人世众相。这些妖魔虽然有的由天而降,有的则本土所出,但皆因与世间的气味相投,才可以生于人世,长于你我,或掠财,或求色,或欲长生不老,诸般不良心念必得破除,否则人世根本清静不了。

另外,取经团队之五者,虽然兽、人、神都有,各自出处不一,但都是因生生世世修得了这份深厚的佛道儒之缘,因缘聚合才走到一起,非无缘而来。取经路上凡遇到的都是有缘人,该聚则聚,需散则散,做恶者死,从善者升。无论是身为金蝉子的唐僧,还是曾经天界为元帅与大将的猪八戒、沙僧,或是石头变化而来的孙悟空,东海的白龙马,都有一颗未曾消除的赤诚之心,也才可担负起取真经于东土大唐,开启民慧,教化世人之千古重任,付出多少,收获多少,最后各自得到不同的结果。有其因必有其果,万物皆是因缘而成,因果而成。而心又是因果的源起与核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