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本是儒家道
——小记梧桐书院第四期《论语》公益学习课
作者
: 石烁(梧桐书院院长)
并州民风近古藩,得君喜助咨谋参。时近小满,本应烈日炎炎,五月的并州却依然温度不升,骤风扑面,竟颇有立秋味道,然而飘风不终朝,一切自然现象背后,必有所因,不作他想。周日下午,一干人依然聚于梧桐之下,在书院首席国学导师赵明生老师引导下,共修《论语》于斯。
本次赵老师带来他三年前精品论著《孔孟之学解读》五套,分为上册《孔子其人》和下册《孟子其心》。
赵老师其书同其人,不华其表而内藏瀚能,其深入浅出亦引人深思,和光同尘又直击心性,
满满鲜明干货研究观点,高屋建瓴而又着眼天地。此源于赵老师多年对佛道儒诸子百家精准之把握。观之无不动容,皆被一抢而光。
本次学习《论语》第五章,内有28节。我们去学习儒家文化,当回到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时代去看,原汁原味的儒家,是辩证客观的,丝毫没有奴颜婢膝和经世济用之导向,孔子老子释迦这些圣人都没有亲自写过经典,是别人记录他的话,为什么不写?是因为圣人通大道,知道写了也没用,反而会误导后来人,一切的理论都是实践出来的,学习任何文化目的都是受到启发后能探究更多的未知世界,而绝非仅仅对已知世界的认识,我们的教育培养人的方向,当以此为准。
何谓“瑚琏”?子贡一再追问孔子我是个什么“器“?孔子很爽快地告诉他,你是个瑚链,用这个作为贡器的具体物品比喻子贡,老夫子应该对自己的弟子非常了解,儒家讲君子不器,是要求做到最大程度的自我开发,子贡显然只能做具体一器,但是,我们如今之人,连器都不是,都是不成器。这使我突然想起来一个人,胡琏,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黄埔军校四期毕业,抗日战争中任第11师师长,率部于鄂西保卫战中死守石牌要塞,正当战斗方酣之际,第六战区指挥陈诚电话问胡琏“有无把握守住阵地?”胡琏坚定的回答:“成功虽无把握,成仁确有决心。”胡琏以数千儿郎之躯,与日军展开两个小时的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白刃刺刀战,硬撼强敌于石门前退回,保住了中国最后的命脉。每读至此,画面腥风血雨刀光血影再现,为之而血脉膨胀不已,叹真我中华之好男儿也,此胡琏者,当为器之楷模,其父母起名之时,应有所喻,我觉得,君子不器是最高标准,每个人应当首先满足做好一“器“之才。
孔子对五个弟子的不同态度,说明了什么?
公冶长是个做过牢的人,孔子把女儿嫁给他;南容,以其兄之子妻之;对子贱说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对漆彤开出仕的怀疑;对子路“未见其仁”的评价。孔子对每个弟子都是非常了解的,并不因为表面的现象影响他对每个人本质的判断,能做到这一点,不愧为圣人。子路为何怕闻道过程中的再次“有闻”?我们其实很多人都是子路的资质或者不如子路,难以对一个概念多元验证,能守住自己那点本分,即善莫大焉。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孔子为何比较少和弟子言“性”与“天道”?
何谓孔子认为的真正的“仁”?孔子在与诸弟子交流中,感觉真正能够认识践行的,仅仅是颜回曾参等几个弟子罢了,并无几人能够参透,说了无益,不如不说。真正的仁,在孔子心中是至高无上的,非我们理解的普通概念的对别人好,仁其实是儒家对“天道”之表述,能做到真仁,才是真人。
为何几乎无人能做到“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在本章最后,孔子说了这样一句话,何意?个人理解,知易行难,知行之间其实隔着一座山,所有的真理都是出自践行者本身,对于学习者并无体会,所以,一切的学习,不能成为潜意识都是皮毛,孔老夫子说的这句话,在当今一样完全有效。
我们如何看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论语》和孔子?透过《论语》,我们能够触摸到那个时代背景下,孔老夫子站在宇宙世界的角度,说出了那些纬度的经典,无一不是合道而行,他期待通过这些语录来引领众生开悟,从而诚明天地,达观自我,如果我们只能看到文字意思而看不到文字背后的孔子思想本质,我们就距离经典远之又远,不明其指了。
悉闻近期赵老师编撰的60多万字的《论语要解》已定稿,即将出版,窃以为当今之不多之真解高论,吾侪皆翘首期盼中。
二〇一九年五月二十二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