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原来也讲破相
(2019-05-19 23:24:08)
标签:
文化赵明生论语破相 |
分类: 随笔 |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论语》是讲为人处事道理的,本人却不以为然。《论语》和佛经一样,讲的也是大道之理,而且这一道理又非一般人可识。如第五篇《公冶长》便是以破相为核心,阐述了本性和名相两者间的辩证关系。其要旨和《金刚经》《心经》所言之理相同。且以前10章为例,简要分析如下。
【原文】一: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大意:孔子不以公冶长曾坐过牢而认为对方有错,把自己唯一的女儿嫁给了他。
要旨:孔子不以名而定人。世人所谓不好名声之人,有时并不表明其人就真的不好。
【原文】二: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大意:国家有道时,南容有官做;国家无道时,他也可以明哲保身。孔子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南容。
要旨:一般人认为象南容这样的人应该是见风使舵的小人,而孔子却认为这一行为并没有损坏南容的品格。世间所谓的好坏在孔子眼里有时恰恰相反,孔子根本不看重外在形式,而更注重内在品格。孔子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各方面条件并不好的公冶长,而把侄女嫁给条件更好的南容,由是而知,孔子完全没有把外相当作主要因素来评价事物的好坏。
【原文】三: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大意:子贱此人是个君子,此人成为君子也与当时鲁国还有其他君子这一良好的环境有关。
要旨:一个人的品格成就与自己有关,也与环境有关。此章是结合上述两章,进行了综合评论。一定的外相也很重要,不能完全抛弃。即并非所有的外相都需破掉,它与内在本性是相互关联着的,这也就是《心经》里说的色空不二之理。
【原文】四: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大意:孔子说子贡就如一个精美的瑚琏之器。
要旨:子贡聪明,出身富贵,但只是一位君子,却还没有成仁。他被自身优越的外在条件所局限,如有钱、有才,有地位名词,更聪明机敏等,不能再前进一步,成为无形之器,即大道之器。正是这些优越条件成了他前行的障碍,这就是陷于名相的可悲之处。老师为之无奈惜叹!
【原文】五: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大意:孔子认为能言善辩并不一定是好事,像冉雍这样有仁德便是好的,至于善不善辩无所谓。
要旨:巧言令色是外表,此外表世人大都喜欢,而孔子却并不认可。他更关注内在的德性。只有去掉外在之相,方可回归内性。
【原文】六: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大意:孔子让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却说自己还没有十足的信心。”孔子听了反倒很高兴。
要旨:当官可以更好地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但这位弟子却想继续提高自己的品格,不愿去为官。对此老师为之而感到开心且骄傲。本质才是至关重要的,外在的官与不官都无所谓。即与高大华美的名相比起来,本性的纯正更为重要。
【原文】七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大意:老师开玩笑地对子路说,也许有一天,我隐居海外时,只带你一人。子路一听信以为真,很是高兴。老师借此对这位弟子说,你呀,听风就是雨,就不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吗?
要旨:只任凭一时的外在言语,就断定事物的真假,这是不对的。静心而修才是关键,才可以清楚事物的本真。
【原文】八: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大意:孔子说:子路可以管理一个大国的军事,冉求可以当一个大国的总管,公西赤是一个非常好的祭祀大典的相,至于他们三人达到了仁没有,我不知道。言外之意就是还没有。
要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但再好的特长都得以仁德为核心,他们之所以能有各自的特长,是因为仁德不错。但往往这些特长又影响了他们仁德的发挥。即注重外在所长是不错,可是不可过分。二者要有机结合,不能因小失大,因外失内。
【原文】九: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大意:孔子对子贡说:你不如颜回。子贡也承认,颜回能闻一知十,而自己只能闻一知二。
要旨:闻一知十,就是闻大道而知万物;闻一知二,就是闻大道只能推理出个别。他们两的本质区别就在于颜回能把外在的一切都放下了,而子贡却不能。达不到内心的空无一物,便难成为仁者。放不下外相,便难以成佛。
【原文】十: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大意:宰我贪睡,孔子大骂说,没有出息的一个人。从今以后,自己将更为关注对方的真实行为,而不以对方的言论为准。
要旨:宰我很是聪明,辩才有时胜过子贡。孔子也曾被对方的巧言所惑,但后来发现自己错了,不能以言定人,而应该是以心论人。执着于外表是多么可怕呀,稍有不慎就会认非为是。
谁言《论语》二十篇,492章,相互间没有一个统一有机的内在结构?谁言孔子只在言人事,道人伦?他同样在讲天地真理,只不过把这些大道一一融化渗透于具体而微的事件中了,智慧低下的我们就被这些外表迷惑了,真是可悲可叹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