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经》里的明心见性

(2019-05-19 07:13:15)
标签:

文化

赵明生

道德经开悟明心见性

分类: 随笔

《道德经》里的明心见性
                            《道德经》里的明心见性

历来修行者都把明心见性当作修道最关键的一环节而给予全力的追求,不明心见性者一切都在黑暗中摸索,即所谓的盲修瞎练。只有明心见性了,才算是开悟了,真正进入了道门,否则,一直在道门外徘徊。

如何明心见性?其实古代好多典籍多有涉及,如最为我们熟知的《道德经》里所讲的方法与步骤,却常常为我们所忽略。下面,就此问题进行一下简要剖析。

《道德经》中的第1516两章,讲的就是这一关键问题。请看15章原文:“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不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静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一般的译文是:“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水过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世人往往局限于字面意思而难解其精髓,以上所描述的情境,其实就是开悟的必须及具体步骤。老子用系列比喻讲述了对开悟者的要求,大致来讲有如下内容:小心谨慎,四处防备,敬重万物,心存恭敬,该快则快,需慢则慢,自然放下,回归原始,空空无物,无所不容,静以徐生,永不止步。这一系列步骤,无一可缺,都需一步步印证,必须把每一环节认真做到。这是明心之前提,非此则不可行下一步。

下一章便是讲真正的明心见性了。请看16章原文:“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译文为:“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如何明心开悟?在做到第15章的基础上,便是长时间的“至虚极,守静笃”了,这也就是《心经》里说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也就是长时间的内视观照,一直不变、不移、安然虚守,这六字正如佛家里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哞、吽),是开悟的最重要的条件。如此,便才会有《心经》里的“照现”。照现什么?老子说了,照现“万物并作”,芸芸众生,“各归其根”。“根”便是生命之本,万物之本,即万物的起源,就是那个道本、心性、本来、如来藏。只有它的出现,心才会光明灿烂,才可以进一步现出“五蕴皆空”。老子叫它“归根”,也就是静、命、常、明。这四者一步一步来,一步一步前行,待万物之本彻底“明”了时,才是真正的明心见性。也就是王阳明所说的“吾心光明,亦复何求?”至此,修行者内心一片纯明,不再幽暗,也便不再有什么颠倒梦想了。如果再参照《楞严经》第八、九两章所讲,那便是心性进入至高境界而出现的彻底明澈,不再有一丝的杂尘出现。也只有到了这一明境,世界才会出现“五蕴皆空”之相,也才可以“度一切苦厄”。至此,也才算真正知了道本。“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两句的意思也包含了《心经》所说的色空不二之理。

道本有一特征是“常”,“常”者,永恒不变也。它就是道性,即心性和道性相合为一,知道且达到了这个一,就是永恒不变、不朽,不再堕落六道。这一过程比较漫长,但也不是不可达也。

如果没有到达这一步,便是“不知常”。不知常,就会妄作。妄作就是依后天之心做事,有情绪,有怒气,有不平,有所求,如此行为就会出现不好之事,就是凶。如果明心了,知了这个常之道性,就自然会(要)包容万物,通达十方三界,与天地相合,而不再(不能)有分别心,不再有是非对错、仇敌与朋友、埋怨指责等,这就是公正、公平、公允之中道(这一步一定要做到),就是十全十美,就是天地自然,就是至高之道,也就永恒不灭了。至此,你也就不会有什么意外之灾、突发之祸及生活中的各种烦忧了。此和儒家“内圣外王”亦殊途同归。

这一章的后半部分讲的是明心见性后,如果能一直保持不变,不退转,便会渐次而成佛得道。对应《心经》,就是“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总括这两章,主要讲了明心的前提,如何明心,明心后如何保持不退转,而至最后的大成圆满。

由此看来,《道德经》就是《心经》,是也儒家之仁义之理,儒释道三学在揭示万物本质方面本自一体,只是说法不同而已。特别是这两章,至关重要。

 

                                                19.5.1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