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赵明生
赵明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9,774
  • 关注人气:78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迎泽区图书馆道德讲堂第100期——在起凤街社区讲《心经》

(2017-08-27 14:57:05)
标签:

道德讲堂赵明生

心经

分类: 随笔

迎泽区图书馆道德讲堂第100期——在起凤街社区讲《心经》

《心经》全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称《心经

这部经在佛教三藏中的地位殊胜,就相当于释迦牟尼佛的心脏一样。

本经系将内容庞大之般若经浓缩,成为表现般若皆空精神之简洁经典。本经举出五蕴、三科、十二因缘、四谛等法以总述诸法皆空之理。
     
心,指自性,如来德性般若,智慧。波罗蜜,到彼岸。多,定。经,径,  言此经乃定心之径路。此经以单法为名,实相为体,观照为宗,度苦为用,大乘为教相,此五者,经中所说之旨即般若波罗蜜多。实相者,即诸法空相。观照,即照见五蕴皆空妄。度苦,即度一切业报苦厄。      
      
本经是最难理解的是色空为一理论。

“色不异空”。“色”即形色、色身,事物的外现等可见之物,也就是前面说到的一切有形有相、有质碍的东西,一切有形态的物质。这个“色”字在佛经里经常出现,大都是这个意思。

“空”指虚空、空无、真空。“空”在这里的意思并不是说没有,而是指和实存在相对的另一种虚存在、虚无态。这句是说,有形的物和无形之物并没有差别,它们二者本是一码事。阴就是色,阳就是空。阴和阳是一体,色与空便不二,就是不异。没有了阴,阳如何存在?只有阴,它以何作载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道德经》里面的话,它也说明一个道理,阴阳是对立的,但因有了一个气,一冲,两者一交融,变化,就成为了一体,这就是和。

色不异空,就是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物质本来没有差别,从另一角度看,色就是空,或者说“色灭为空”,色是空的对立面。对立的双方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一张纸,没有了正面,它还是纸吗?一只老虎,只有外在的虎形、虎态,而没有内在的威威虎气、虎性,它还是真正的老虎吗?同理,虽然它虎气威威,但外形却如猫一般,它也不是老虎。再比如空气或天空,你说它什么也没有,不对;说它什么也不是,也不对;说它本身就是不存在的一种东西,还不对;说它是有,更不对。它到底是什么?谁能回答了这个问题?这就是后天的知识与语言的局限。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天空(空)是与大地(色)相对立存在的一种特别的形态,特别的物质,特别的情境。不能说除掉了世间一切事物就可以达到空,因为“空”并不是空无所有,而是虚空态。“空”也是另一形式的实相,实然之相,实然本体。空是绝对的相对性,而相对性是世界的真相,是它的依靠与存在。如上面说的那张纸,一般的纸必然有正面和反面,而所谓正面和反面,也仅是相对而言的。这其实就是儒家所言的“中和”。

迎泽区图书馆道德讲堂第100期——在起凤街社区讲《心经》

世间一切事物无不具有相对性、统一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无不依止于相对性。离却相待,也就是离却了“空”,事物就会堕入虚无,堕入真正的无根无据无着落。所以,空有时也是有,正是从此意义上才说“空即是色”。换句话说,空与色本来就是不可以简单一分为二的。如一张纸,一枚硬币,一个人,一棵树,如何把它们分成正面和反面、阴和阳?真实的情况是正面中有反面,反面中也有正面,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包融着阳,阳支撑着阴。如一个生命,精气是阴,骨骼是阳,但骨骼中难道没有精气吗?精气不需要骨骼来传送和储存吗?只有空的杯子才可以装水,空的房子才可以住人,宇宙空了才可以包容下无数的星球。反过来也同样,没有杯子,水不可装载,没有墙体,不成房子,没有星球,这个世界就不叫宇宙。

色身借四大(地、水、火、风 )和合而成,自体就是空,自性也是空,它们本来就含有相对性。不仅如此,世间的事物又有哪一个不是假借因缘而成的呢?就其相待性、依赖性而言,本来就是假,就是幻。只是因为凡夫迷昧真性,以假为实,执色身为我所有,于是起惑造业,违背真心,贪恋物质利益,以为自己的一切可以安享百年而不坏。殊不知,人生如狂风中的烛,犹深秋枯树上的一片叶,不定何时就会熄灭,何时就会飘落,哪里能够自恃不朽呢?这是从哲学的角度去分析的。懂得了哲学上的空性理论,才可以真正理解现实中的空性。

迎泽区图书馆道德讲堂第100期——在起凤街社区讲《心经》

 “空不异色”。这一句是和上一句紧紧关联在一起进行解说的,道理就如上面所说。这二者是相互结合的,难以分开。

 “空不异色”是强调世间因果的实在性,是说因缘果报的真实不虚,是说人类社会中的伦理道德所赖以成立的基础,是不可以用空的理论来取消的。这一句,是佛换了个角度强调所谓的虚空,其实它并不空,也是有实相的,即通过具体的物质来体现的。就比如我们常说的生命是短暂的,无常的,是不定的,时时处于变化之中,到头来一切都是空的,我们不要执着。但是,另一方面,它又是非常实在的,不可变的,有时甚至是难以改变的,我们不可脱离它而去空想一切,行为一切。从这一点讲,它有似于我们所奉行的唯物主义;另一方面,注意实际,不要太主观臆断了,又具有唯心主义特征,不可过分强调眼前之物。看看,这便是佛的理论,它是集两者于一体,真正的辩证智慧之法。

一个真正的道理,必须是往返自由的,两方面都能说得清的才是合道的,所有方面能说得通的才是真理,否则,便是片面的、分别的,也是有很大错误的。因为世上的事理事物都是相对的,没有好便没有坏,没有色便没有空,那么既然有唯物主义,便自然会有唯心主义,既然唯物主义正确,那唯心主义也正确。常常它们二者还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呢。这个理与佛在此所讲的空色相同的理是一样的。

迎泽区图书馆道德讲堂第100期——在起凤街社区讲《心经》

简而言之,人的行为和情意皆由业力所造,业力由妄心所造,人若造业便会感招来人生的苦果,以致受身出世而偿还果报的苦恼,今生受过去世的业报,未来感受现世的苦果。三世之中,轮回流转,周而复始,除非修善根而超越,否则不会有了结之时。外道中人因为不了正因至理,远离妙智妙慧,错认为色若灭了便是空,空就是没有,人生就是一场空,什么意义也没有,落于顽空。还有人认为人若死后,清气归天,浊气归地,一灵真性归于太虚空,于是追求清心寡欲,一味修持苦行。更有人坚持断灭空的见解,认为人生既然终归是五蕴分离,便没有现世的道德可言,也没有未来的解脱可言,因而可以胡作非为,结果种下无数的恶因,将来自己再继续遭受恶果。

只有二乘声闻缘觉罗汉,依佛法修持,知见能够超出凡夫之外,得阿罗汉果位。他们知道三世因果道理,因而了解以色为实有是一种妄想,但仍未了解三界也是心中幻现之法相,不懂得万法无非识情变化而有,生死也是一种幻化,因而有人惧怕三界厌离生死,以为只要离开色相就是真空,于是闭门独修,或在深山,或在坟冢,殚精竭虑,一定要离一切相。只为了求得解脱,结果忘了舍己救人一说,失却了众生同一之本性,不知道救他即是救己的真谛。他们把解脱也执为一种相,把空也执成一种相,所以才会陷于幻妄之中而不能自拔。

迎泽区图书馆道德讲堂第100期——在起凤街社区讲《心经》

所以说,小乘得道果者难免执相。相是什么呢?就是心中所生起的关于事物或者观念的心中之想,犹如人们所说的心念、意识等。这种相分其实是心中幻化出来的。心中不著相,就不会有相分,一切境界也就了了可明,不会拘于形色而生出种种惑思,从而起心动念,无不符合自心本性,无不符合真空实相,这就达到大乘菩萨的境地了。所以说,真空不是空,真有不是有。空不是色灭亡之后才有的,空与色本来无异,空是色的规定和依据,色是空的幻化与寄托。真空即是妙有,虚空是华藏的虚空。说得多好呀!能理解这些话吗?

无中生有,知道了吗?它绝对是一种伟大的见解,是对宇宙万物具有规律的一种发现,它告诉了我们一个真实不虚的道理,我们所见的这些实实在在的事物,都是从无中产生出来的。这个“无”,并不是什么也没有,而是一种事物存在的特别状态,隐性状态,这个状态,你不能用一般的思维去理解,只能用佛一样的智慧去内视,才可清楚它的奥妙所在。无中生有,有诞生于无,无便是有,有也是无,无无有有,有有无无,万物交替生灭,生命生生不息。这就是色与空的辩证关系。

迎泽区图书馆道德讲堂第100期——在起凤街社区讲《心经》

三摩地又叫三昧地等,汉译为禅定,就是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但是这个定也有不同的层次,在道家那里有身不知置于何处的,有神识出去的,有元神出去的。《心经》里第一句讲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也是一种入定,进入的层次很高深,故而大智慧就可以出现,就可以照见五蕴皆空。

自由自在的菩萨用般若智慧言传身教众生,从生依靠自心的心灵智慧,从烦恼生死的这一边到达安乐解脱的那一边。菩萨告诉我们,世间万像等同于空性,得到的、希望的、作为的、知道的、终究都会是空性。各种相状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宇宙中其实是什么东西都由各种条件组合而成,一切的相都是一时的组合,不是永久不变,所以叫无常。我们的享受、欲望、作为、明了的、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尝到的、触摸到的、感觉到的、一切都是虚妄想法造作的。没有距离、意识、不明了的、能明了的,以至于没有死也没有不死。没有什么办法让得到的存在的东西永恒,所以没有什么了时,才可以真正拥有万物。这也是道家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