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太原——国学系列讲座第98场《道德经》讲座总结

标签:
道德经国学赵明生太原迎泽区图书馆 |
分类: 随笔 |

第八十一章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争。
【释意】
真实可信的话往往不漂亮,漂亮的话常常不真实。真正好的理论不必争论自然会令人信服,能引起争论的道理总有不完善处。真正有智慧的人不卖弄,卖弄知识的人不是真有智慧。圣人不积存占有之心,而是尽力为了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也会更丰富。自然规律的特点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努力精进却不跟别人争夺名利。
【解读】
本章是《道德经》的最后一章,也是对老子全部《道德经》思想最为精炼的概括。本章采用了与九章、十章、十五章、二十章、三十三章、四十五章等相类似的格言警句形式,主要讲述了信者、善者、智者三者的辩证特征,圣人的美好品质及天道与圣人之道的相同本质。总括起来,就是圣人所遵循的修行道德的根本原则。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信”和“美”、“善”和“辩”、“知”和“博”是三对矛盾,也是修行道德者在其过程中的三种不同体现,其实也是对真、善、美三方面内容的阐述。
“信言”有的人认为它是指诚信的人,有的是指符合事物的道理,其实二者无本质区别。“善者”有的人认为是指美好的品格,有的则认为是美好的事物或理论,几者的本质也无大的差异。
“信”重点讲的话或道理是符合事实的,不虚伪,真实可信的人与话与事。老子认为世界上真正诚信的人和符合事实的理论听起来、看上去大都是不十分顺耳的、美丽的,因为它们没有任何的装饰,而且又符合事实,而事实又往往是原始的、朴素的,没有后天的任何加工;而“美言”又往往是符合世人心理审美的一种现象,是经过人为加工过的,看起来常常要比原始的更加诱人。“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面对这一矛盾,老子告诉我们,真正符合自然的,还是没有任何加工成分的前者,这也符合老子一直所提倡的回归自然之思想。老子对后天加工过的美的事物是抱有警惕性的,因为它更容易让人迷惑。但是,老子并不是反对正确的审美之行为,如艺术创作、鉴赏、品评等,而是让我们透过外表,明白事物的真相。

同理,真正符合大道的理论认识也是不需要什么讨论解答的,不需要进行详细的解读。大道是非常简单的,任何人都会明白,根本没必要解释什么,如天会下雨,风会吹动树木,四季会如期变换一样的自然正常;而需要解释的又常常不是真正的大道,比如有为是正确的,强大是优秀的,人生的意义就是吃喝等等。所以,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这部对《道德经》的解读其实也是多余的。一解读就可能把作者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还会改变原来事物的本义。老子最为赞同的是不带有一丝饰加成分的、纯天然的。越是经过辩述的道理,越是会偏离大道。这就和我们平常所说的真理越辩越明有点相背了。
“圣人不积,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圣人不积”。“积”就是积蓄、积累、积聚,无论什么都不积、不占、不贪、不欲。“为腹不为目”,在达到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下,“圣人之道”是“损不足以奉有余”,即圣人是“利万物”的,不断地“为人”、“与人”。他信奉的一点是为人就是为己,人多己丰,己丰愈加施与他人,最后自己也愈是增多。当然,这需有个前提,他不能一开始就存有丰裕自己的想法;否则,便是有为,是自私之为,效果会截然相反。“爱人之亲,若爱其亲,其类在官苟。兼爱相若,一爱相若。一爱相若,其类在死也。”(《墨子·大取》)墨子告诉我们,爱别人的亲人,好象爱自己的亲人,自己的亲人也在爱、敬之中。兼爱,和爱自己一个人一样,能兼爱,就是自爱。爱是世界最为丰裕的取之不竭的珍贵财富,谁拥有了它,谁就可获得靠近大道最有力的支助与动力。
世界上有无数事物,好多是越施予他人,自己越少,唯有爱相反,恰恰是越施予他人,自己得到的也越多。这就是智慧老子的发现:“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争。”
“利而不害”和“为而不争”是天人双方关系的互文手法应用,也是天与地的对应,更是自然之道和圣人之道的相互合一。
“上善”之水利万物而不争,真正的圣人利世人而有为。有为不争是无为,无为而为,自然便会利万物而不害。这就是圣人之道。
圣人是思想道德品行合于天地的生命,他们深深知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垠的宇宙之中这“四大”是一脉相承,紧紧相连的,而贯穿始终的只有道德。道德生成万物,也滋养万物,而不去毁坏万物,只有万物自己才会毁灭自己。不作死不会死,上天有好生之德,它绝对不会随意毁灭掉自己亲自诞生养大的儿女。

众生最大的知识不在于广博,而在于内求中和天地相合,这就是真正的“道学”。与道一致则获得,与道背离则败亡。在求道的认识与行动中它们是互相辅助,互不脱离的,要立足于人世,做到天道与人道的统一;大道的方式与功效并用,外物与自身两相周全。
“天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的”。自然界是“损有余而奉不足”;人类社会却是“损不足而奉有余”。老子认为只有真正的圣人才可以认识到这一特性,能持守它,而施爱于整个天下,这样天下才能安然自适,万民才能怡然自得,这就是圣人的有为。
“不积以利万物,不争而愿处下”,圣人虽然不争,却得到了整个天下的拥戴。我们要努力去做这样的圣人。
最后本章的逻辑性也非常得严谨。“信言不美”一层是对道本质认识的概括,属于“知”的层面;“圣人不积”一层是对道的运用方法的概括,属于“行”的层面;“天之道”一层是道的道德原则概括,属于“境界”的层面。本章既承接《德经》又照应《道经》,逻辑严密,含义丰富,总结得当,完善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