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太原系列活动——迎泽区图书馆国学公益讲座第48场总结分享
2016年5月14日下午3:00时,迎泽区图书馆6楼“道德讲堂”的专题讲座准时开讲。尽管近两日寒流奇袭,凉雨淅沥,但每周六的午后,大家都会不约而聚被吸引至此,畅听赵明生老师带给我们的生命课堂——《道德经》。
合着这空气中的甘露湿气,静场进行时,躁狂的身心渐渐平稳沉淀,恍若置身世外,倾听天籁之音,感应宇宙磁场,洞浸天地能量。
赵老师从“雨水”讲起,给我们解析“雨水”中隐含的智慧深意,一是阴阳相一季,二是天地相合时,三是智慧,四是钱财,五是大道。一水有五性五义,对水,人类有着天然的向往与神衷。今天正值农历四月初八,也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佛祖诞辰日。老天作美,气候宜人,天地同欢,万物宜生。值此之际,能随心所欲地学习天地正道,获得无上智慧,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呀!
赵老师依旧进行着“第一章”的内容,简单回顾了前几句的关键部分,紧接着给我们解析“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指出此处之“常”是固定不变,坚持不懈之意。“观”是内视之意,与《心经》之开首之“观”意义一样,是修炼一大法门。在这里,老子告诉我们探究宇宙的本质,必须用此种方法,既不可中断,也不可外看,方有下面的“其妙”与“其徼”两种境界出现。这几句话通俗明白,朗朗上口,句两两一组,对称工整,环环相扣,句句呼应,逻辑性特别严谨。生动通俗的讲析,令大家通解顿悟。
所谓“常无”,就是一种永恒的无,或叫“大无”;与此相对应,“常有”就是一种永恒的有,也叫“大有”。我们可以通过这种忘却自我一切的常无,体悟到天地初生时的“妙”;通过这种包容万物的常有,观察到万物未生前的“徼”。“妙”,是非常深妙、精妙、细微,幽深,无法言说之意。这里用在道中,可以理解为天地本始时那一非常幽深、无际、无边之境态。“徼”的本义为边界,这里引申为开端、端倪或形象的意思,即宇宙从原始之态不断变化发展,渐渐地出现了的事物最初之形态。老子在此告诉我们常从“无”中观察天地的奥妙,常从“有”中寻找万物的踪迹。先天与后天基本同时诞生,又融为一体,真的是难以分辨其前后之间有多大的时间与距离。正如鸡与蛋何者为先的问题,男人和女人哪个在前诞生,赵老师短短的几句话便把它们分析得清楚而明白。借这些具体形象的事例,老师淋漓精致地为我们阐释了“无、有欲”,“先、后天”,“妙、徼相”之间的微妙转换情形。此说,得到一位生物专业出身的长者的首肯。
教学互动环节,针对学员“对立统一”、“善恶去存”、“非黑即白”的逻辑对立思维的矛盾问题,赵老师耐心解析,指出道的伟大与神秘,它的变与不变的内在联系。以及我们的生存、哲学文化是统一之下的对立,对立之后的再统一,最终达到圆润共存。而非西方的是“对错而立”“非此即彼”的简单对立思想。不同的地域文化产生不同的修为法门,我们应站在中立的位置审视各自的文化特产,而非全部否定,全盘照抄,未知其妙,未求本质,舍近求远,只会落到“抓住芝麻丢了西瓜”的尴尬境地。学员提出“无欲则刚”应是对本节内容的另一诠释吧?赵老师做了肯定答复。
讲座在意犹未尽的氛围中圆满结束了,期待赵老师《道德经》的续集。

赵明生老师课堂精彩语录:
1、对天地的认识,老子都勉勉强强地只用了“道”这个字来命名,他非常清晰此名也是非周全、非精准的。用后天的智慧命名好难,物欲越强,释义与本体的交合越小,差距也就越来越大。
2、思维也是物,更是名。先天大于后天,后天中隐含着先天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积习而成,环境很是重要。
3,上古哲人对万物的认识没有好坏对错这样的分别意识与判断。整部《道德经》都是对万物之理的公正阐述。所谓的对错,只是后来智慧、心灵低下的我们的一种分别。
4、“大道似水”,水中道多,道随时在变,水多了灵性也多,人的感悟能力就会增强。南方人比北方人聪明,靠水而居比远水而居的生命聪明,此为其中一个原因。人类喜爱水也是其本性使然。
5、太极是无极中的一点,“一”是无数点的延伸,有了一个点,便会有无数的点,后来便有了道,道再生一,一生二,三,最后万物再归一,天地运行的密码都在无形的道中。
5、此处所言“无”的状态,类似于“失忆”、“短路”、“断片”,无我的意识,但其客观仍然存在,只是它不由人的意志控制,属于一种无意行为。入定、禅定、坐忘却是人可以有意探探究事物的一种方式,也是修炼的一大法门。“定”可内观自己,而得小悟、大悟、彻悟。
6、中国的神话故事实际并非什么神话,只是后人无法理解、不相信而把她定义为神话。“神人”的故事不是常人所理解了的,得非常人才观得其妙奇趣而向往追随之。“铁拐李”等八仙的故事非虚传,是唐代著名修道之人的几位著名成功人物。今天有关他们的故事,有好多地方夸张与改写了。
(感谢学员的辛苦付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