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和有名——迎泽区图书馆国学公益讲座第47场总结分享
2016年5月7日下午3:00时,迎泽区图书馆6楼“道德讲堂”依旧学子如云,齐聚于此聆听赵明生老师带来的专题讲座《道德经》第1章内容。
短短的静默如初,轻缓的娓娓低语,安顿了你我浮躁的灵魂,凝聚了彼此的心与气。静场过后,赵明生老师为我们通解各种奇妙身心状态,指导出它们无上下高低之分,帮大家解除顾虑及疑惑。
《道德经》的第一章内容是通篇的精华,是“众妙之门”,弄懂吃透此篇文字的本质,后面的内容就会畅通无阻。“道”那么得高深莫测,非常人所能理解与接受,那我们求“道”暂时只能用“名”来识“道”,通过抽象的概念,即“无”和“有”这两个名来一窥道的真正面目。紧接着上一节课的内容,今天讲述的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一句。
所谓无,是指天地还没有生成以前的混浊状态,说明天地是从无中生出来的。所谓有,就是产生、存在的意思,它代表一种正在孕育万物的状态,是万物的生母,即万物由无之后,从有中孕育生产出来的。“无中生有”一成语即是最恰当的表述。
所以,我们可以将“道”理解为一种无的状态,一种有的能力,它的本原是无,却可以生出天地万物。正因如此,我们可以采取无的态度去体悟道的玄妙。道的原始是空无,我们要想体悟大道,就必须抛却所有的杂念,将自己回复到毫无任何思想意识与判断的婴儿时期,达到一种完全虚无的境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悟到“道”的奥妙和玄机。否则,任何的言语和文字都无法揭示出“道”的真义。我们暂时勉强命名、学习和研究“名”也仅是为了更好的地理解“道”,它们都是用来理解“道”的桥梁。老子的“名可名,非常名”,认为可以讲得出某事物具体特征的,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这揭示了本体与现象、语言(名)和万物(实)之间的差别,即佛所言的“色空不二”之理。佛学里好多著名的经典如《金刚经》《心经》《华严经》《坛经》等,都在讲一个空与色的关系,换个名词也可以叫它们名与相。生活中好多事物之名,都是我们对它们一时的认识、片面的定义。也仅代表一时的、此时的,而非永恒不变的。事物永远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此一时,彼一时也。故而此名不是真的、永恒的,是假的。我们不可执着于名与相。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曾对名与实的关系展开了一场著名的“名实之辩”。这场长期争论,形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名辩思潮,由此推动了中国哲学的认识论、辩证法和逻辑学的发展。
“无名”便是天地万物空时的状态,我们可以为它取名为“无极”;“有名”,是从无极中生出了第一个物之表现,我们可暂时叫它为“太极”。太极生于无极,这便是无中有生的来源。太极是一,是道,道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便出现了。这就是道家眼中万物之有从宇宙无中的生成情形。道的表现在汉字上是“炁”。这个字有无比深刻的含义,我们进行一下试读。看到上面那条标语了吗?里面凡有点笔画的,看那个字的意义和道有关联吗?“道”表现在书法上就是那一点。汉字的一点,有其特别的含义。只是我们都不去注意罢了。
无极与太极的关系类似于空与色,它们是不二的。佛与道对这理论的看法,是完全一样的,它们都达到了宇宙之至高。
教学互动环节,赵老师对“本末倒置”这个词汇做了纠正,说它本来是没有任何的贬义,是修道的一个法门。中国文字、词汇、成语起源时不带有任何的褒贬之意,所谓词语的褒贬义都是后人根据自己的私欲偏见歪解曲解了它们的本质意义。
讲座在惊叹声中圆满结束了,期待赵老师《道德经》的续集。

赵明生老师课堂精彩语录:
1、“道不同不相为谋,志不同不相为友”,是修道交友的法门与境界。
2、“静”是不去观想名利,心态、情感、思维、意识、状态等等,它们均瞬息万变,此刻、彼刻都差之千里,阴变得更快于阳。
3、外在的名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它只是一时的、假的、不固定的,非常之名永恒不变,它也是“道”,与佛同根。
4、舍不得、放不下、看不开,就不知道。无挂碍无意无念无私,简单纯真。“心想事成”不是梦语,会成为现实人生。
5、大爱、看淡世界,除掉后天的凡心,守护先天的初心,福禄寿喜财都是当世和先世修得来的福报,这是宇宙的法则,谁都无法改变。此去彼取,这边放下,那边就会得到。万物是平衡的。这也是宇宙法则之一。天下的好事不可能全让你一人占尽。别贪!
6、万物诞生于炁,道在炁里。最初天地无判别为一,即无极,太极是一点,一是圆,一生出二,便有了阴阳之分,即先天的心与后天的心是融为一体的,不分高低,此短彼长,最终可修为圆满,终归为一。那便是天地人合一之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