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孔子的怪力乱神
标签:
国学孔子赵明生怪力乱神 |
分类: 随笔 |

孔子不语怪、力、乱、神。那么,他语什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必须明确。
我们先来看怪、力、乱、神是啥。
“怪”,就是奇怪、奇异、非常之人事人理,它的对面是普通、正常、平常、无常、大常。我们可以这样推测,孔子语的应该是“常”,这正是后人总结出来的五常,五种人伦规则:仁、义、礼、智、信。孔子大谈特谈的应该是这些方面的内容。“力”是力气、暴力、武力、强力等外在的、一时的、低下的力之内容,孔子不讲这些内容,也不提倡,他提倡的应该也是它们的对面,就是生命内在的柔顺、温软、慈悲、谦卑、仁义等。再看“乱”,就是不齐、混乱、杂驳、无序,他提倡的应该是有序、合理、合规、整齐、合度、合法之人事。最后是“神”,即神、鬼、仙、道之类超越人世间的某此神秘的生命现象,这些孔子也不言及,虽然它们确实存在,有的生命层次也不低,但孔子更强调的是处于三界之中的人,对人的所有问题给予研究与探求,非人性、人情、人欲、人理、人物、人品、人格、人伦、人道的问题一般不语。
总结以上孔子不言与所言的内容,我们便豁然开朗了,司马迁专门把这句话记载于此,其目的是想突出孔子一生的教育与理想里有个基本原则的,那便是这“四不”。所谓的孔学四门功课:德行、言语、文学、政事,仅是个类别,而具体的内容则以此为原则进行。
大体说来,孔子终生收徒育人,一辈子坚持不懈宣扬自己的政治理想,不是随意的,杂乱的,临时的,一时兴起而来的,而是有原则的,有机的,有选择的。这一原则的出台,必然会涉及到一个问题,孔子为什么不言这四类,而要谈这四类的对立面?原因只能是他认识到了人世间平常的重要性,平常、正常的才是符合人道的,非常的、不平常的不属于人道的范畴,处于人世间的大众,先得从此下手,方可有真切的感受,做起来也最为容易,最易见到实效。孔子对人的关切,真的是用心良苦的,他是最为高超的人事人理之神人,他懂得再高的理论也必须从眼下的现实入手,否则,一切都将会落入空虚。大力提倡兼爱的墨家不就是这样的吗?一直以来注重外在的法家,到后来不也退居二线了吗?当时为统治者特别青睐的兵家呢?只管吃喝生存的农家,言空的阴阳家,只谈名的扬朱等等,去哪儿了?还有那更为高深莫测的道家,为何曾经居于思想正统地位,至后来还是让儒家给取代了呢?最后,凭借无比强大的武力统治了天下的秦国,不也在陈胜、吴广一帮黎民用一阵木棒的敲打下而转瞬消逝了吗?
历史选择孔儒是有它必然原因的,绝不仅仅是因为统治者的垂青,更有社会各阶层的喜欢,社会历史的特别爱惜与顾怜。你给社会付出什么,社会便会给你回报什么,这个道理,放到这里也完全符合。这也是天道的本质之一。
还有他提倡内心的柔软与温亲,更是从生命的本性入手进行的,他知道再强大的武力、暴力都是一时的,不会是永恒的,而且其力度力量也会受到一定的局限。在当时各诸候国相互争战之时,他一眼看透了统治者们自私的目的,也非常清楚大力使用武力与暴力的最后结果必将是自食其果,自掘坟墓。世界上最强大的不是外在的力气,而是内在那无比温爱的真情爱,它们才是永恒的,合天地之道的,所以,他到处宣扬他的仁义说,从内心入手改善生命,终生不悔,其理论贯穿始终,一丝不改。
还有那个“乱”,他也清楚一个社会的混乱,一个国家的无序,一个集体无法的后果,清楚如果人人各自为阵,不守礼法,放纵自我,将会给整个天下带来的不良影响,所以,他便提出了守礼明法,让众生人人明白自己的归位,个个知晓礼仪,做一个符合规则的正人君子。这一点,无论是对天下、国家,朝廷,还是个人,都是合理的,应该的。
最后,再看对鬼神的远避。孔子十分相信,且也时时事事敬畏神灵鬼怪,但是,在弟子们面前,他不讲这些,也反对弟子们问这些问题,虽然他带着众弟子整天参加好多重大的祭祀活动,可是他就是不言神鬼之事。难道祭祀与神鬼无关吗?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但凡人类的祭祀,无论是规模大小,祭祀对象是谁,时间地点的选择,内容方式的使用等等,都与具体祭祀的神鬼有关,而且祭祀的对象就是众神灵与鬼魂,它们不是我们的先人,便是天地间的众神明,而不可能是某一片天空,过往的云朵,眼前的某一株树,一块石头。孔子心里知道这些生命的特性,与人的往来情况,更清楚我们的命运与神鬼的好多关联,可是,孔子就是不言这些,想想都有点不可思议,但这正是孔子作为一个明白三界本质,更知晓如何教育世人的圣人的根本所在。他知道,却就是不愿提及,因为他怕这些高深玄虚的内容凡人不懂,而受到不良的影响,乱了人心,影响了纯朴的人性,以致于出现事与愿违的后果。神鬼的事,知道的世人有几个呀!可是,若不知道,你又如何去祭祀它们呢?孔子在这一方面便给我们做出了好的榜样:知而不言。
不言鬼神,言什么?言人事,又归于平常之道了。人中有鬼,有中有神,人中有灵,人中有魄,人中有气,人中有志,人中有情,人中有意,人中有精,人中有万物,人中有天地,人中有真理,真正了解了人这一生命,便可以完全了解世间万物的真谛,这就是孔儒学说的本来面目。它与佛所言的内求法,道所提倡的求真,是一样的道理,只不过,它更强调人的重要与关键。所以,有人说,儒学是人世之学,告诉我们如何做人的。这个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是,没有说出后来更重要的一句话来:人学是上达神鬼之学,下通物理之学(具体的山河大地等事物)的关键所在,了知了人学,便了知了天地之学,也就通晓了神鬼他界。神与鬼不都是人做的吗?佛也是人做的呀。如果说世间本就无神鬼,那孔子整天祭祀啥呢?
明白了孔子的这“四不”,就更明白了孔子提倡仁义礼智学说的缘因。
但是,还必须清楚一点,孔子所提倡的仁义,还不是他的最终目的,这些都还是孔儒学说的表皮,孔子是借此来让众生明晓世界的真相,进而个个为圣贤,人人成尧舜,最后整个天下众生,全部走向天地正道。而这一切必须从内心的修养切入进去,还得加以外部的约束,从忠信进行,从孝悌开始,从礼仪做起。所以,孔子的教育,应该分三个层面,低者是掌握良好的过人的专业技艺之术: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者是通晓并做到仁、义、智、信、恭、谦、良、温等,高者是无名、无功、无利、无我、无己之合于天地正道。三千弟子属于最低者,七十一贤属于第二层面,颜回、曾子及后来的孟子则属于最高层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