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核心旨要三十则

标签:
文化赵明生儒释道中华文化精髓 |
分类: 小札 |
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为万物,万物合五而行。凡事物都是一分为三,合三为一。万物又分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依道而运行、生克制化。所以,也可说是一分为五,合五为一。世界万物是由阴阳构成的,阴阳两物质外,还有另一种不阴不阳,有阴有阳,阴阳混合状。而这种物质才是宇宙中至美至真的。
二,中华文明最根本的要义便是从远古时的神话而至传说,再到三皇五帝、尧舜禹、子启商汤周文武王及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发现并逐步形成的一整套有关天地人相合,依循宇宙阴阳大道,以真善美为主要核心的理论思想道德体系,也便是流传了五千年之久,“一以贯之”到今日的道统:即以天道为中心之不变传统。
三,国学的精髓是以儒释道三学为主,兼有诸子百家各类智慧的总称。学国学的目的一是明白天地真理之所在,二是提升每个生命的自觉性,然后落实到具体的生活工作中,一步步修身养性,完善生命中的那个真正的自我。
四,儒家讲仁义,主要是求善,最接地气;释家讲慈悲,主要是求善,最为彻底;道家讲道理,主要是求真,最是灵机。三学在探求生命的本真上各有倾重,各有特点,缺一不可。否则,便有落空、玩空之嫌。把三学结合为一,方是修炼之至高法门。
五,人类迄今为止的文化发明大致可分为五大类:自然科学、哲学思想、宗教神学、文学艺术、政治经济军事等学科(或曰社会学)。五者都是从天地大道而来,又圴是为探求大道之本质而发展变化。它们的性质、特点与作用各有不同,却互有关联,其最终目的都是明晓大道的本来及人类的正确走向与最终归宿。
六,生命可分为三体,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肉体、气体、灵体。它有三性,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自然性、社会性、神美性。灵性与神美性是我们最终的追求目标。即每一个完事的生命都是身、心、灵三者的完美结合。无具体的肉体,其他两者无所依存;无气体,肉体不能生存,灵体无法发挥作用;无灵体,生命只是一具行尸走肉。
七,中华之道统,真的是博大精深,无所不有,它有史学、哲学、文学、艺术、宗教、政治、思想、军事、道德、文化、民俗、占卜、堪舆、法术、数字、汉字、地理学、生物学、科学等,而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法分离,总统而一。故而,欲真正了知中华道统,必须从全局把控、通达中华诸方面文明的成果,方可究得其真理所在,大道所以。否则,便会出现一叶遮目,盲人摸象之错觉。
八,《易》通变,《道》达理,《书》言正,《诗》传情,《礼》规则,《春秋》判是非,“四书”讲仁义。经过历史检验而成为的中华诸类经典,都是揭示宇宙规律,探究生命本质的大智慧之学说。阅读它们,可以提高我们的智慧,明白生命的真相,把握未来前行的方向,解答生活中的种种困惑与疑难。它们也是道统之集大承载,智慧与能量之集中体现。
九,“心”是万物之源。心生万物,心藏天地,心造命运,心改相貌。但“人心”又有假心与真心之分。即先天之心是真心,后天之心是假心。真心如如不变,假心变化万千。去假心,存真心,方是我们世世代代修炼的最终目的。“心学”是生命至高无上的大学问,它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最珍贵的礼物。在儒也叫智,在佛便是禅。
十,佛学中所谓的色,即可见之万物;空,并非没有,而是指虚存在的暗物质。二者不可分离,又互为依存。色空不二,那么,我们便不可执其一端,而应相互结合,观空不驻空,入相不执相。即物质与精神结合,心性和肉体结合,知与行的结合。其理体现于另外两学是为静安虑得,和光同尘。三学的最终结果都是为了达到真空生妙有。
十一,天地的运行是有规律可循的,大道是空亦非空,道存在于我们所见的任何一物一处一事一理中。二十四节气是天地正道运行中的几个重要节点,春发、夏长、秋收、冬藏是万物成住坏灭空的必然过程,昼夜交替是阴阳转换的具体表现,水木金火土与东西南北中,与五脏,与五音,与五色,与五味,与五味,与五谷,与五畜,与五果,与五性……是具象与抽象的相互对应,它们是一变俱变,一静俱静,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天地的变化与更替,和我们人体内部机理的运行变化紧密相关,依天而事,顺地而为,方是最好的养生炼性大法。
十二,数字和汉字,不仅仅是计算和交流的工具,它们包含了天地的种种秘密,通过它们,我们可以了知事物的本相,把握万物间的相互关联。“一”即是数字,也是汉字,它最大最原始,最万有,最无限。清楚了“一”,便明白了“万”。万法归宗,“宗”便是“一”,“一”也是道。
十三,人与自然本是一体的,难以分开,所以,我们都喜欢旅游。外出旅游由低到高可分三种,依次是身体的旅游、心意的云游与灵魂的神游。旅游较累,云游喜悦,神游则可与天地合一。天人合一内涵非常丰厚深髓,并非简单的人与自然要和谐,还有诸如:天人相合,相化,相生,相育,相通,相为,相制,相运,相律,相韵,相节,相应,相感,相觉,相言,想思、相神,相一,想成……
十四,艺术的本质是灵魂活动表现出的种种感知、感觉、感悟、感应。所以,凡艺术都是美的,它可以形象,可以抽象,可以夸张,可以想象与虚构。其实,无论它如何变化与发展,都离不开大道的支配,都是大道的一种外在体现。所以,有点修养的人,大都喜欢艺术。至高至美的艺术都能让人的灵魂受到深深的感动。
十五,诗歌可以叙事,可以言志,可以抒怀,可以表意。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也是灵性十足的民族。所以,诗歌从上古到今天,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道德标本,言语典范,同时它也成为真善美高雅的一大象征。常言诗歌属于贵族,贵族之所以称为贵族,是因为他们有更充足的灵性滋生。
十六,摄影是现代的艺术,也是古老哲学的体现。构图中实与虚,远与近,人与景的辩证结合,很好地诠释了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佛理。同时也形象地说明了无为无不为,无中生有之智慧。现代科技与艺术的所有发明与创造,都可从国学中找到最高的哲学根源,且把它当作它们思维与智慧的航标灯。
十七,学国学不仅仅是写几行书法,画几幅绘画,能背诵几篇经典文章,亦非懂得它所讲述的道理,而要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从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念一意中觉察自己的对与错,发现自身的不是,清除体内的不良因子。修齐治平比较难,孝与礼则最易入手。感恩与谢谢,则是最好最美的回向。
十八,什么是道德,道便是宇宙运行的总规律,是万物的起源与核心。德是支配万物的具体强大的超级能量,是人们的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本质特性。万物皆在道德为根本,厚德载物,生命的一切的一切,包括祸福顺逆,高低贫贱都是德具体支配的结果。故而,积德为善,去恶除邪,崇尚仁义礼智,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规则。德行的深浅,关系到业力的大小。
十九,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老子当初所言,与当下情形真的很是吻合。所以,如果你遇到了一位知道及修道者,我们要十二分的敬佩。同时要明白,修道,说难也不难,说易也不易。只要守护好那颗良知,认真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你便行走在修道的路上。不忘初心,便得始终。
二十,积善成德,神明自得,这是古人的教导。生活中的所有疾病、烦忧、伤害、痛苦、失意等等,都是自己的心念与行为所致,同理,所有的福报也都是自己努力所得。清楚了这一点,便知晓以后的生活该如何行动,以何为上了。特别是面对孩子的教育,一定要清楚家族几代人共同修德的重要性。“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古之人不余欺也。
二十一,人世间最好的风水在心里,最美的宝地是心间。时辰、地点、方位、姓名、住宅、摆什等都是一时的外相,都是次要的。心纯万物净,心正天下明。正气充足,邪气不干。与天地合一等齐,哪有什么身体之痛,意外之祸?
二十二,所谓的智慧不是你从书本上学到的那些知识,也非什么明师大德教育你的种种训言,它是源于你自己内心深处的一种灵光。这种灵光只有自己亲自去开发,佛菩萨都无能助你。具体办法便是去私欲,存本真。
二十三,佛说,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该出现的人,绝非偶然,他一定会教会你一些什么。既然如此,那么我也相信,无论我走到哪里,遇见谁,做了什么,它们都是我这一世必须经历的。更主要的它们还会告诉我些什么,我需要做些什么。
二十四,所谓的不可言之“道”与不可言之“名”,其实均可以言的。道无形而无所不在,名无声却事事皆存。道中之炁,是为先天而有,名里之德是为先天而在。气从炁生出,是为后天,藏有六欲,再生七情,情欲交于一胸,常让你我无所适从。物理从天道中来,人礼从大德中生,懂了道即可知理,明了德即会守礼。理隐形,礼藏义。增天理,少人欲,守常礼,这便是凡生修炼之最直接之法门。
二十五,道有天、地、人三道,理有天、地、人三理。道理两义聚合于一德。德有也有小,却无内无外,不离左右,存于万事万物之中,稍有空隙便会露出。观言察行,便可知其有无德行,也进而可知他是否与天地人三道而合。大德合天道,中德合地道,小德合人道。由低而高,这便是人生努力之途径与方式。“德不孤,必有邻”,实是真言。
二十六:所谓的道、炁、心、性、神、灵、仁等等,其实都是一码事,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它们都是与天地相一,从天地中来,并且都以一种无形的态存在我们的肉体中,无肉体,它们便不可能存在,无它们,我们的肉体也不可能有思维,会思考,进行各种生产与生活。它们与肉体相辅相成,不可分离。即所谓的色(肉体)不异空(灵),色即是空是也。但是,如果我们偏执一方,则圴有失偏颇。守中方是最佳,这便是儒家所言的中庸之道。借中庸而成仁,成仁便是合于天地。与道家所言的修得本真,佛家所说的明心见性同为一理。
二十七:性有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之分,气有先天与后天之分,情有喜悦之情和悲伤之情之分,我有大我与小我之分,欲有善欲和恶欲之分,人有君子与小人之分,天地有大天地和小天地之分,见有执见与融见之分。得道之人返先天,明本性,获大气,有喜悦,成大我,去恶欲,为君子,合天地,贪婪之人则相反。命运由是而不同,人生因此而各异。
二十八:圆、同、融、合、和,如果真的达到了以上境界,那么,它们的表现状态必是空。空并非没有,而是万有,是将万物的本质提炼而成的“一”,或叫它为神。其特征有明、净、纯、真、赤、如等。它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便可无为无不为,从心所欲不逾矩。欲得此效,不长时间实修实炼,定然不能。
二十九:万物的本源是大道,大道包蕴着十足的灵气,故而万物皆有灵。有灵的万物与我们是兄弟姐妹,息息相关。你是什么,什么就会与你等同;你想什么,什么便会与你相相随聚;你见什么,什么的场能与信息便一一而至。这是吸引力法则,也是物以类聚的根本原因。你好万物便好,万物好我们才会更好。物虽无言,借灵相知。以心换心,以灵感灵。善待万物,平等众生,大爱真的无边疆、无不是、无不能。
三十:学国学不能死板不变,但也不能无据乱变。国学有智慧,也需应用,更应成功。知行合一,只知不行不是真知,只行不知不是正行。饱读诗书不是生活目的,不知诗书更不可知人生目的。动静结合,性命双修,觉悟一体,心性相一。国学不分阶级,智慧不讲彼此,道德不管男女,因果不论你我。
2016.1.14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