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之诗义与经义(节选 四 )

标签:
道家儒学赵明生三学诗经文化 |
分类: 随笔 |
下面再来看那些其他内容之诗。
先来看看所谓的揭示奴隶主荒淫无耻,剥削劳动人民的诗歌。数遍整部诗经,说有这类内容的诗也就三五首。什么《民劳》、《荡》、《节南山》、《南山》、《硕鼠》与《伐檀》。
先看《民劳》。说这是一首具有古风意味的文人作品,西周贵族召穆公劝告厉王要安民防奸的诗。周厉王昏庸无道,信用奸佞,横征暴敛,因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召穆公从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出发,写此诗讽谏。诗共五章,每章首两句说人民生活劳苦,应当得到安息;中间两句是说要谨防奸佞;末句归结到对周王的规劝。全诗重章迭句,反复说理,突出了讽谏的主题。
如真的如此,那问题又来了。本诗的作者召穆公是谁?史料称,他叫召虎。周厉王暴虐,“国人”围攻王宫,他把太子靖藏匿在家,而以自己的儿子替死。厉王死后,拥立太子靖继位,即周宣王。周宣王时,淮夷不服,宣王命召虎领兵出征,平定淮夷。这么一位忠心耿耿之国家重臣,能揭露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吗?能代表下层劳动人民来反抗朝廷吗?他在这里所写此诗的目的,是出于对天下人的福祉考虑,当然也要真心劝告统治阶级要爱护百姓,减少劳役,防止丑恶防奸邪,亲贤近忠,以保世道太平,江山永固。这是非常正确的。我们应该从中读出作为一位忠臣之拳拳爱国忠君亲民之心。当然,作为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厉王,也应该及时吸取教训,改正不良。否则便会出现被百姓所放的后果。前者才是本诗的主旨,可我们却把目光放到了后者上,这便是只见芝麻,丢了西瓜。
再看《荡》一诗,说主要内容是借上天之口,托文王以自儆并刺王室。其实它表现的还是作为一位君王,一定要与上天相合,顺众天地之意,爱民惜众,否则,夏桀殷商便是榜样。同时它也在告诉我们后代,要紧紧牢记历史无情的教训。从这点上讲,《诗经》又是一部浓缩了的《资治通鉴》。而好多人通过读《资治通鉴》,读出来的是如何谋取权位,如何统管天下,而读《诗经》,首先便可以净化心灵,去掉此类不正之心,然后再把纯美之意滋生出来。
《小雅·节南山》是对史尹和太师二位重臣不良行为的劝告。希望他们改变其邪心,以求德被万邦。它说明了一个道理,如果一位大臣不守正道,不安上天的意志为事,必将搅乱天下,让天子不得康宁,最后老天也一定会以灾祸显示其身。这不就是为恶必受天地惩罚,为善定会有好报的因果报应观吗? 诗中还将近年来祸乱不断的原由归咎于这些邪臣,告诫他们,一定要躬亲施政,执政公平,不可欺罔了君子正人,引来天地的不满。上古遗留下来的天人合一之观,善恶相应的命运观,在这里也得到了十分的体现。这也正是本诗的主旨所在。
整部诗经中,内容比较奇特的一首是《南山》,说这是一首讽刺齐襄公与鲁桓公的。《毛诗序》云:“《南山》,刺襄公也。鸟兽之行,淫乎其妹,大夫遇是恶,作诗而去之。”郑笺云:“齐大夫见襄公恶行如是,作诗以刺之,又非鲁桓公不能禁制夫人而去之。”因它是讥刺本国及鲁国的君主,故而不能不有所顾忌,在遣词用语方面也就避免过于直白显露,而只能用隐晦曲折的笔墨。如第一章用雄狐急切求偶来暗射齐襄公急切觊觎回娘家的文姜,第二章用鞋子、帽带都必须搭配成双来比喻世人都各有一定的配偶,暗中影射齐襄公乱伦的无耻行为。既鞭挞了讽刺对象,又不让别人抓到任何把柄。这便是诗经的正义之处。即《诗经》中体现出来一种平和仁爱之情之节,凡事均不可过分,即使如与文姜有淫乱关系的齐襄公这等羞耻之事发生,国人也仅是暗中讽喻,没有直言犯上,无情地苛责或痛骂。孔子是非常欣赏这一行为的,它正好体现了儒家君子的彬彬之风,这也是儒家一贯提倡的谦和儒雅之作派。也为中华民族历代文人雅士及统治者所欣赏而落实到具体的生活中来,对稳定社会,修养自身起到了重大的积极作用。可是,即便如此,这样的诗在整部《诗经》中数量也非常有限,所占的位置却并不重要。再从另一方面讲,它也是通过一种美的方式展示的,“南山崔崔,雄狐绥绥”,“葛屦五两,冠緌双止”,其描写有形有态,引人联想,化丑为美,委婉含蓄,这便是《诗经》选诗的标准之一。可见古人用心之良苦呀。所以,它才有资格成为教化后代的一部经典性文献。
《硕鼠》一诗,讲的也非政治,而是那时人与自然与动物间的一场为了生存而进行的一场斗争。因了生产力的低下,原始自然面貌没有被破坏,天地间的种种动物、生物大量存在,人与动物间既有种亲近关系,有时也会成为敌对关系,他们之间的生活和生存是非常密切的。有时候大量的动物活动非常猖獗,肆意祸害人们的生活,这时候,人们也对它们常常无力而为之。最后就只好发发牢骚,避而远之。但为什么《诗经》中要记载这一事件呢?因为这并不是一件微小的事情,涉及到了人们的生存。作者便想借此表明天人合一,万物等齐之观点,即天地间的众生物是平等相处的,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随意地残害它们,它们也是生命,与我们一样应该受到尊重。再说了,上天既然把它们施放到我们的身边,那就应该有它们生存的一份权利与领地。如果惹不起时,便去躲避,而绝不可做随意屠杀。于是,人们只好起身,再去寻找新的更美好的家园。“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看看,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多么得重要呀,应该没有什么对统治阶级的仇恨的。
最后来看《伐檀》
《伐檀》历来我们都认为它是一首反映奴隶对奴隶主剥削控诉的诗篇。其实这又走偏了。诗较长,共分三段,内容相近,现只把第一段引来:“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准确地翻译一下是为:叮叮当当砍伐檀树啊,棵棵檀树放倒在河边啊,河水清清地流呀,微波转动。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家里有三百捆禾啊?不狩不猎,为何见你庭院里猪獾悬挂啊?那些君子们啊,真的不是白吃闲饭的啊!
这里也有一个问题需重新审视,就是那些君子们不劳动,为什么院子里堆满粮食与猎物?按常理去理解,这定然是剥削了。然而,诗的本意却可以这样解读:为什么不劳动却有满院的猎物与粮食?因为君子在当时是不需要下地劳动的,他们具体负责指挥,安排,而非亲自下地耕种或上山打猎。但是,因为他们指挥安排得当,一年内百姓大获丰收,所以人们高兴地把自己的劳动成果送往君子的庭院,以示对有品德,有正义,有智慧君子的感激之情。所以,最后一句,便是对他们的高度赞颂:那些君子们呀,真的不是白吃饭的。不是白吃饭,那就说明他们也在劳动,只不过是从事的另一种更高的智力劳动。只有白吃饭,才说明是不劳而获,是剥削者,才应该反对的。再看诗中所写景的句子:”河水清且涟漪“,意思一读便懂,天蓝,云白,风清,河水清亮,涟漪荡漾,这美好的景色多么让人开心呀。如果是控诉心中之苦痛,会有如此写景的吗?还有开篇首句:“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坎坎”,当当之意,那清脆明朗的砍树之音,多么的美妙动人,那放树的动作多么得自然有力,哪里有丝毫不满与反抗的意思在内?
全诗自始至终充满的都是对正人君子们的赞美之情,与我们传统的理解恰恰相反。因为在上古时,愚民占大多数,少有几位正直无私的君子,一旦这样高品格的君子出现,众民真的是喜欢无比,从内心里追求倾羡他们,要求他们来为自己作主,指导具体的生产与劳动,安排一年四季的农活与狩猎。而当五谷狩猎丰收了时,更是把劳动成果献出来感谢这些一心为民的君子。上古之民心性非常纯朴,远远超过我们现在的众生,那时的领导者也远远高于现在的领导者。这样一来,此诗便可以合理地回归它的正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