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之诗义与经义(节选 一)
标签:
道家儒学赵明生三学文化诗经 |
分类: 随笔 |
之
总得来看,夏、商两朝大多是开明的国君,少有荒淫的暴君。随后的西周王朝和东朝前期的几位国君,还是不错的,最差的也就东周后期那几位不成器的国君。所以夏、商、周三朝,应该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出现的一个非常辉煌的伟大时期,它远远胜于后来的大汉盛唐及宋元明清诸朝。除去受历史与自然条件的影响,生产力较为落后外,从另外几个角度看,中华民族的发展在好方面都是在倒着往回退走。如民族智慧的高低,圣人出现的多少,社会制度的选择,对自然天地本质的认识,人事万物的相处之道,民风民德的进化,对生命本身的探究及文学、艺术、科技、政治、哲学、思想、宗教等方面的发明与创造等等。相比而言,西方却是在向前进步着。是不是上天特别进行了这样的安排,一东一西,一阴一阳,一前进,一倒退,一文化,一科技,最后相互汇于一起,殊途同归,方为人类发展之大道?这一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认真思考。
简要叙述以上历史,是想说明一个现象,对这一时期重大事件有所记载的《诗经》,它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少有我们今天所说的奴隶对奴隶制的反抗,对封建社会的控诉,对剥削者的不满。如果真的是那样的话,说实话,圣人孔子也就不会将它们当作一本记载历史,教化世人的高级教科书而倾尽心血去修订了,也就不可能与众弟子中,专门选择如子夏、子贡这样才华出众,品德高尚的贤者来谈诗论政了。
要知道,一部《春秋》,记载的仅是当时各国君王的事件,如果遇到君王们不雅之事,都采取的是春秋笔法而给予一定的隐晦,更何况是面对周文武王、周公旦、成王、康王等这样贤明的国君?再说了,如没有好的德行,宽广的胸怀,真心治国之期愿,周天子也不会派人定期到下面采集各在的民遥而改善政务了。通过以上历史的简单了解,我们清楚了,在孔子之前的商周两朝,整个天下基本还是平和的,安康的,六七百多年的时间里,基本没有出现什么大的动乱,前期的各位君王都是天下少有的贤明之君,后期虽然有些不如其父辈,却也强差人意。百姓的生活基本能得到保障,大部分国君的德行还是能让天下人接受的,特别是还出现了好多品德高超的多位圣人。即使到了春秋时候,各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君的品行也基本还能胜任本国的治理,也得到了百姓的拥护,所以,这些国家才得以在众多的列国中百姓聚集,兴于事业,盛于财富,不断强盛,最后成为天下一霸,如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等诸公。
为什么史书上要称他们为“公”?原因并非史官对权威的害怕和本身的感情偏向,而是因为这些公们本身的表现与内在的品德。要注意,“公”这个称呼,可是少有人能担得起的。在这之前,历史也只授予了姬旦。而姬旦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奠基人,也是中华民族史上被世人共同称道的少有的一位德才俱佳的圣贤之人。
再看,周朝时设立史官,每年派他们到民间去采集有关民谣,其目的也不是看人民如何揭露统治者的暴行,激发起民众的愤怒,而让天下大乱,反对并推翻他们。而是想通过民口,看自己治理下的国家有啥问题,进而不断及时地采纳改善。另一方面,通过一些重大的国家活动,写诗为歌,吟诵唱读,来纪念先祖,感恩神灵,祈求上苍继续普降恩德,造福整个社会。那么,采集百姓怎样的心声,书写怎样内容的雅歌颂章,定然有其严格的标准,而非一般的吃喝拉撒无聊之事,更非下流污浊、无病呻吟、虚假做作之言。再加经过圣人孔子的修订,入选的每一篇章都应该是圣洁的、崇高的、真实的、无邪欲的,既符合天地道德之规范,又吻合当时社会文明礼仪之要求。否则,想让它流传四海,起到教化众生之作用岂不是一句空话?还有,就当时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来看,懂书识字的人并不多,能写出感动天地人三界众生高雅优美诗歌的更是屈指可数,能最后入选中华民族第一部诗集的作品则必然是思想与艺术两方面优秀之中最为优秀者。这么品德高尚的天子,这么优秀的诗歌,怎么能表现出奴隶对社会及统治者的不满与反抗之思想呢?
虽然说春秋无义战,但毕竟还是有一些正义有为的国君的,否则,中华民族就不会发展到现在了。四百多年的夏朝,六百多年的商朝,八百多年的周朝,人类这一辉煌的历史,之后还有哪位、哪朝可以创造出来?一句话,对于我们并不十分熟悉的这三个漫长的朝代,它们其实是非常可爱可亲可敬的,其社会制度的选择,君王的确定,百姓的团结,各方面文明的创造,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是完全值得我们全力去推崇与赞颂的。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冒出个奴隶制度的社会来,真让我们莫名其妙。
文学永远是建立在史学基础上的,没有历史,便难有文学。历史背景不明,对文学的理解势必会乱七八糟,一塌糊涂。清楚了这段历史,我们也更明白了生于春秋中叶的孔子,为什么会对周朝怀有无限的倾羡之心,要用尽毕生心血来推行自己的学说主张,主张恢复周礼,回归仁义了。那么,由他精心修订过的《诗经》,其内容又是什么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