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来智慧是这样产生的

(2015-09-29 08:32:35)
标签:

佛学

文化

儒学孔子曾子大学

分类: 随笔

               

原来智慧是这样产生的

                            原来智慧是这样产生的

 昨晚静坐,在恍兮惚兮中,不知身处何处,感觉到有声音对自己说话,又好似有位生命在开导自己,内容是有关行为与修练方面的,自己当时心里明明白白的,而且清清楚楚记得所教的八个字,还把这八个字重复了好几遍。然而,又一恍中出来,却想不起一字。再进入状态,依旧有人在教导着什么,再出来,还是一无所获。思虑中,突然有悟,原来,自己心里已明白所授,只因肉体受后天思维能力的局限,记忆不清,无法理解而已。什么叫心传?就是传心,而非传声。

 

一颗智慧的种子就如此进入我的心田,只需等待时日,一遇机缘,便自然发芽,知晓有关原由。这便是得到了智慧,而非后天的知识。知识是生命后天勤奋所得,而智慧常常于静极状态中瞬间感知,增长。“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说得就是这种情况呀。

以上五句是曾子在《大学》一文中开篇道出的修道要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之具体方法解释。此语一通,其修道之法门自然明悟,整部《大学》之要害也随即明白。

那么,什么是“知止”?如何“知止”?这是必需明白且做到的。“知止”就是知晓心定所处,不偏不离之地。《朱熹集注》所言为“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其解释基本正确。心定的地方肯定是至善之地,即把心安放在世间最善的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在哪里?在真善美集中之处,即你我最为纯洁的心头。而这个心头是空的,故而凡生很难安放,更难做到如如不动。曾子也知晓凡生的平庸,所以,他便紧接上面,一一教导我们具体的方法。

第一步是知止而后定。即知道了心要放安于世间那最真美的地方,便需把世间的一切杂念、名利、欲望、不洁之物等等全部放下,抛弃,然后才可进入定态,不动,感觉每一个不良念头的起来与消失,心无杂念,意有所归,放下去掉,无欲无求,遵道循光明正大心底坦然,去邪净恶。要做到这点,平常便需按照圣人所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行”,使自己的一切言行都规范在道德允许的范围之内,止住自己的一切私心贪欲,遏制思识中的所有恶心妄念,以强大的道德力量战胜它,使那颗原来至善至善的心归伏于之地进而使自己的心身至善境界跃进如此不断地修养,静坐时,你便会慢慢地进入一种特别空寂的定态,此定态有深有浅,是色是空,即佛家所讲的四禅八定。如果真的能通达有关的色界与无色界,便可以与那里的众高级生命交流。并得到他们巨大能量的加持。这便是静极生慧的原因,也是我们开悟的前提与基础。如果不知何处止,心绪便会盲无头绪,情念便会杂念丛生,难以定心不动,也便无法进入定态而穿越维层,进入更高级的生命境界。

如何才能生出慧来?首先需把心放平,丝丝不动。这又需在平日的生活中不断修养。其次是把心放大,无所不容,特别是自己的敌人、仇家或对手,自己看不惯的人事,听不惯的声音等,全部容纳进来,不可挑三拣四。再次是仁和化之。接受那些自己厌恶与喜欢的人物后,平等待之,欢心礼之,真心爱之。该受则受,需爱则爱,需付出便一定付出,不计较得失,不能时时考虑自我的利益,要把它们一一化为自己身上的每一个细胞,拥有它们,热爱它们。如是,它们身上的种种能量便会与我们相交融,我们的能量便会瞬间增强,而能与它们进行灵与灵的对话,能量上的交换,生命的层次可以得到迅速的提高,更便于和大道相融合,接受大道无上的能量与智慧。否则,便会背道而驰,失道寡助。

此心若不能如是,则难以入定。不入高深的定态,想进入更高层次,那是痴人说梦。

原来智慧是这样产生的
    定而后能静。唯有放下,方可入静。静不仅是身体的安稳,呼吸的平和,还有感情的平静,意念的零空,心性的不二。人生不会一帆风顺的,事业、家庭、朋友、亲情、邻里、名利、权势、富贵,无一不搅扰、侵略、吞噬着我们那颗纯真的心灵,只有看清真理所以,明白大道本质,才可做到以修德为乐,以德心为上,破私立公,知足为乐,心中才会常常清静,才会顺应自然,接受命运的考验。风来听声,雨去观虹,云卷日落,心如晴空。虽然有鸟飞过,但我心依旧无挂无碍,任凭四季轮转与更替,仍似蓝天大地一样安静祥和。

静而后能安。安,即安宁、安然、安定,安达,也就是心里时时满足,事事欢悦。因心灵深处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不是吃香的,喝贵的,行舒适的,住华丽的,也就能坦然面对眼前的那些声色犬马,能克自抑欲,心如明镜般透亮,意似泰山,任风雷电鸣,我心自然屹立不动,安逸四季,顺达天命。即王阳明所言:“吾心光明,亦复何求?”一个安,简单而难行,一个安,是进入生命更高境界最有效的门票。心安理得,心想事成,如真的做到了安心一处,下一步便会有智慧出现,所想便会实现。 

安而后能虑。进入安然之态,不管是日常生活,还是静坐内观,并非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管。如果那样是对的,与门前的石狮子又有何区别?那只是在空空地耗费生命。老禅师曾经就这样提醒过整天一心打坐的小和尚,说那是枯坐、死坐。即便是进入了定态,我们的心念也不会灭,神意还会飞动,且不说起坐后还要干活,还要思考。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不思邪恶,不念不洁,不论是非,不执偏斜,不埋怨嗔恨,不能心猿意马,心不在焉,神情杂乱,这些思念一起,需马上去掉。而应专心致志,心无旁鹜,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做好当下,不管其他。特别是静坐时,要安然如水,不起一丝涟漪,或一起便觉知,便随即落下,不带起一尘半土。这时,如果有问题需解,便自然提出来,让初心自己解答,神奇的效果,真实的感知便可能出现。这便是得。得,有大有小,有高有低。大者是最终真理,小者有一事良策,高者有成道之人,低者有诸神众仙。对他们,我们只需一心平静,没有分别和欲求,任其所为,该得什么,他们自然会教导什么,赐予我们什么。这种得看似为无欲中所得,实则是精进与专心所获。所以,获智慧者,必需认真解决好一对矛盾:专一而无执,精进而无欲。

这个得,因是从本心而来,它与道相一,合理顺情,按着它去解决问题,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因为这是先天得来的智慧的答案,而非我们后天肉身思维判断得出的结果。这便是大道诞生的智慧。生命的诸多智慧大都是这样得来的。

生命分三个层面,最低下的是肉体,中间是气体,最高的是灵体。即我们常说的身、意、灵。借肉体得到的是知识,借气体得到的是感悟,靠灵体得到的是智慧。让最高的灵体影响着中间的气体,支配着最低下的肉体去做功,便可将知识、感悟与智慧三者合一,而生成大神通,大智慧。


原来智慧是这样产生的   

 有一个道理需明白,万物运化之理皆是阴动为先,阳动在后。太极之黑决定着太极之白的运化规律,仅靠主观意识所掌握的事物表面现象去运筹,虽也能触到事物之象,但是只能知其一,而不能知其二,难以尽知事物本质中的运化根由和规律,不能从根本上去改变事物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一旦放下后天的主观,让先天的灵意出来,那效果便会截然不同。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人常常会有某一奇异的灵感出现,而成就一奇文,道理就在这里。但灵的突至,有时是动态中,更多的时候则是在静态中。在阴阳交替的子夜,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在身体困顿至极之际。而入静、安心,更容易引诱它出来。它有一大特性,喜欢平静与善美,纯洁与祥和。我们常言,要想使他灭亡,先让他疯狂。人在不安宁、不冷静状态下做出的选择往往顾前不顾后,错误百出。这时的智商会大大降低。

虑,也是思。我们常常感觉它是后天大脑的功能,其实在静态下思虑,还可以把先天的生命本性充分地开发出来,调发出那无比强烈而光明的慧光,让它照亮人生的今天与明天,让我们清楚真理的所在。要想让先天的那个看不到的生命最伟大的因子——如来藏、真我、本我,仁爱之心——出来做功,必须把沉重的后天意识压抑下去,让先天光明纯洁的本性展示出来,这样才可更好地进入天地之根本,与宇宙相一,抓住问题的关键而找到真理之光源。这样的虑,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再强健肉体的思量、考虑、筹谋、规划、设想都不是那么完善无缺的。人无完人,古语早就说得再明白不过了,而人中之真我却是完美无缺的。真我在哪里?在“一”中。故而孔圣人告诉他的得意弟子曾子说“一以贯之”,便有我们后来所说的举一返三,以一代万,万无一失。这个“一”,便是“止”的那个地方,“定”的那个本源,“虑”的这个生发处。

曾子听到老师的这一真理后,对门人却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是他看到对方的层次较低,难以接受老师的那个内涵高深的“一”而临时替换了说法。这也是一种方便法门。慧根不同,教法也不同。圣人的弟子,深知教育之理。千年之年的我们,更需明白它的本来。

虑而后能得。什么是“得”?得什么?“得”是得其所止,即得到生命本应该得到的,一心想要得到的那个东西。这个“得”绝对不是物质层面上的内容,不是吃喝享受,不是名利养身,不是子孙满堂,它应是精神境界的那一至美至高的追求。人本从宇宙中来,最后定要回到宇宙中去,也就是己心与天地之心的相合相吻,相亲相一,也是道家常说的通过五气朝元、三花聚顶的道道修炼关口后,惚然间,灵体(道家叫元神,阳神)脱离肉体,而明心见性。佛家曰修心炼性,儒家叫存心养性,其实本质无二,都是悟道、得道与最终的合道,合道即是与天地为一,成为另一无比广大的宇宙自然。这应该是曾子撰《大学》的最终目标,也是儒学至高的追求。然而,这个“得”很难,如非大根器者,非步步精进不可。这便需我们平日生活里心中应明德,言语需有德,行为要累德,去恶存善,日日精进,事事纯化,去掉小我,仁爱天下,进而至于亲民的至善之境。否则,修炼便是一场空,人生还得回到六道中去,受无尽的苦与难

总归一下知、止、定、静、安、虑、得,这七个层次的学问修养次序,是“大学之道”的七个修证的层次。它不但是曾子提出的儒家求证德道的至简的心法修养功夫,也代表周、秦以前几千年远古时期儒道未分家前的中国道德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方法步骤,便是华夏民族对人类最大的智慧发现与证悟。

原来智慧是这样产生的


有一个问题以前不明白,孔圣人终生不懈,全力传道,培养出三千弟子,七十二圣贤,这此众多的弟子在老师离世后也都在尽力传颂孔子的学说,却为何只有曾子一人能把圣人的精髓传承完整,让后来的孟子学得,进而把孔学发扬广大,最后形成二千多年流传不息的伟大儒学?说曾子辛苦努力不懈不惓,说孔子对曾子偏爱有加,说曾子胸怀天下,有使命之感,说……我则从另一个角度悟出根由,不说曾子父子两代人一起紧随老师求道几十年,单就一个孝道,在众弟子中曾子做得绝对出众,在凡生眼里则更是难以比及。由是,而让老师对他钟爱有加,怀有一颗真善之孝心的他,从中领悟出了大道所在。被父亲打得晕倒在地,却给父亲道歉,然后鼓琴高唱,让父亲解忧安心。入山打柴的曾参忽然觉得心疼,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为母亲分忧。这样的孝子,天下又有几人?曾子不得道,谁得道?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夫孝者,天下之大经也。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透过这些圣训,我们可以得知,“孝”字里有真德,有事物的本源,有仁爱之心,有宇宙之根,有通达四海而不改不塞的神奇能量。一本薄薄的《孝经》多少人读来平淡无奇,却不料它正是通往大道的最佳途径。

孝字里有大智慧,孝悌里有真真理。这个说法听起来不可思议,实则一点不假。一个人如果对父母不孝,看亲人不顺眼,对友朋不近,焉能真诚地对待身边的同事,友善强大的对手,宽容陌生的路人?事事自私自利,时时唯我独大,哪能把别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去关爱他人,帮助世人,能看开得失,不斤斤计较,做到宠辱不惊,恩威不动,进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造福这个充满苦辣酸甜的世界?只有平日里做到了真孝,品德才会纯化,你的心才会安宁,才会止于一处,不动自私之念,才会升华到另一更高的维层,才会得到诸圣的敬重与加持。

转了一大圈,由一个孝,通过静、安,又回到了德上,看来,它才是大智慧本源呀。天地大智慧,人生真孝道。中秋节到了,母亲打来电话,问哪天回来。我的心忽地有动,眼眶一下湿润起来。是呀,行不尽孝,身焉得守神,心又如何入定而获得大德的加持,开般若智慧?

明天放假,回家看年迈的父母去。

 

                                             2015中秋前夕于太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