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知乎,君子

(2015-09-06 14:51:24)
标签:

佛学

文化

传统文化赵明生

儒学

分类: 随笔


知乎,君子
                                         知乎,君子

早年前有三句话一直很明白,之后好似又不明白,后来明白了却还是不明白,前几年一下明白了,今天让一些人明白了。当场问他们,这样理解对不对?没有一个人说不对。虽然,大众的赞同不一定能证明什么,但自己感觉是真的明白了。明白了这三句话,整部《论语》也就差不多了。《论语》明白了,《中庸》和《大学》也就一通百通,再看佛经,《道德经》,哈,原来,都明白了。

这三句话属于老生常谈了,人人耳熟能详,个个能说个子丑寅卯,却就是不能让它表达的理顺达通畅。它诞生于二千多年前,却也被人误解了二千多年,下面,本人试着为你简要解读一番。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虽然众多,但大致意思都是这样的: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愉快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看似也通,道理也有,但问题出来了:一,这么一个有着无比智慧与历史的伟大民族,历经无数的朝代更叠,前后诞生过多少圣明哲睿之子,最后,经过历史无情的检验,大浪淘沙,只沉淀出一个圣人,而这位圣人又在二千多年之后现代化的今天,被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想问的是,这样一位全球仅有,人类唯一的圣人,就说了这么三句无论哪一方面都很平常、普通,好多道理还与生活不相符的话,能让后代世世奉为经典,相传吟诵,效仿照办?

二,学习并且按一定时间去温习,就很快乐吗?真实的现实情况恰恰相反,根本没有多大的快乐。虽然过去与现在的学习情形有大的不同,但结果都是一个字“苦”,这一点天下人都知道。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写到:讲句良心话,当年老师、家长逼我们读书时,那情形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孔子如果这样讲,我才佩服他是圣人,因为他太通达人情世故了。”有朋友从远道而来就真的很高兴吗?凭着良心再问问自己,真的把朋友的到来当作一件无比高兴的事?有无嫌烦之怨?如真是这样,那好,你的父母从远道而来呢?妻儿呢?你乐成啥样了?天下不了解自己的人海去了,不发怒的人为数真的很多很多,但他们都是君子吗?说实话,有的比小人还小人呢!三句话,无一句与实际相吻合,这难道就是出自圣人之口,且经过了千年岁月印证得来的真理?打死我,我都不敢相信。任凭各位高大的、权威的专家教授如何解读,对不起,我不相信,它一定不是圣人的原意。

三,一部《论语》再厚全文也就11705个字,共分20篇,每篇里有几十则,这三句位居开篇之地,势必有着举足轻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引领总括的地位与作用,难道这位圣人平生再无其他更睿智的话语供选择了吗? 或是,这部被千年历史,万代世人捧为不朽经典之作的“四书”之首,就是一部随意摘录出来的闲谈生活平常之事之理的语录之书?那么,第四个问题又产生了,在当时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特别低下的时代,这位圣人一辈子辛辛苦苦讲学,认认真真传道,最后培养出三千弟子(三千,这应该是个概数而不应是确数),三千弟子里有七十二人被后代称为圣贤,七十二圣贤里再筛选,出十位哲人,十位高超的哲人里更有超越凡生的千古圣德“四配”,请问,这些高大贤德们面对自己尊敬如日月的恩师、明师、高师、亲师,在三年的守孝期间,不劳动,不事作,不做乐,不理家,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在一起潜力研究,字字斟酌,精心选择,一心想让老师的伟大思想学说永留后世,代代相传,最后竟然选录了表达这么简单道理的三句话,来作为恩师终生唯一一部论著的开篇之语,是无知,还是与历史开春秋之玩笑?

那么,是圣人错了吗?当年,也曾这样思考过,后来一下发现不对,“圣人”这顶金光闪闪、高大正义的桂冠岂是某一政党或组织特意为之,借手中强大权力宣扬定论而成的,而且它经过千年文化史的无情检验,成为整个人类至高无上的思想经典的呀。唯一的解释便是,错的一定是我们。是小人的我们根本没有理解透圣人的心意而一路的误解,以讹传讹。

知乎,君子

纵观整部《论语》,再参考亚圣的《孟子》及《中庸》《大学》,我给予这样的解读:学习天地之大道,而且不断地习练,这不是很高兴的事吗?自己身上的那个虚幻的真我有一天突然从好远的地方出现了(即找到生命中的那个真正的自己了),这不是让人感到无比快乐的事吗?凡人不懂天地之大道,不明世间之真相,心有障碍,有人去教导他,把堵塞在他们心中的那些郁结的东西清理出去,让他们明白了大道,这样的人难道不也是合道的君子吗?且这三句还有次第,有强大的内在关联。第一句是讲,知晓大道后便开始学习大道,然后紧接着落实到生活,不断地去实修,不能玩空,不能只做个空头理论家。第二句是,经过努力的实修,终于找到了本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认识到了原来那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我”就在自己的身上、体内,当然,这个找也是非常辛苦艰难的,故而用“远”来表达。按照佛的观点讲,找到本我,便是觉悟。那么,第三句来了,仅自己觉悟还不是至高的生命,佛的至高境界必须是让天下所有的人成佛,于是,他便需去救度世人,教化大众,让天下人个个得道成佛,这样的人,难道不也是君子吗?即,自度度人,自觉觉他是也。要想成佛,必须先成就他人。想成为一位品德高尚的君子,也是这样。这是大乘佛法之理,是解救天下劳苦大众于水深火热之中之理之境之德。

圣人的境界与佛同列,与道同体。但圣人用最为平常的话说来,我们却有眼无珠,不识泰山真面目了。

这里,有几个字需特别指出,一是“朋”,自古把“朋”当作朋友讲,但一个问题没有解决,构成的“朋”字的那两个“月”是啥意思,无人去思考。又说,“月”是月亮。那月亮与朋友有啥子关联?还是无人去思考。“月”字真的是“月亮”吗?“日”真的是太阳吗?我开始认真的思考。这一回,不能再读许慎的《说文解字》了,它把我害得好苦好苦,几十年了,一直把我往黑暗的深渊里引,引得彻底远离汉字的真正起源与伟大意义了。简单说吧,“日”是宇宙,宇宙里有太极,中间那一点便代表着太极。“月”是宇宙变化之态,中间那二横代表的是阴与阳,也可是阴阳相互组合、转化之生命,如人。两个“月”合于一体,即两个阴阳之人。这个人才是真正的完整意义上的生命,它与宇宙天道是一体的,也是从天地而来的,所以,它有两个生命,一个是阴性的灵体,真我;一个是阳性的肉体,假我。二者合一,难分彼此。人生的目的与意义就是借助肉体的修练,而明晓灵体的本相,故而,这个“朋”的得到真的是通达宇宙的唯一途径,找到它,天地万物便一切均明白了,岂能不由衷的高兴?再看,这个“朋”其实并不是我们从什么万里之外找到的,而是它自己出来的,即《心经》里所说的“照见”之见。它本身就在每个人的心中,这个道理,佛经里讲得再明白不过了。人人都有佛心,佛心自照呀。儒这里虽然只说仁,殊不知,仁就是那颗原来存在,光明照耀十方三界的佛心。同理,“不亦君子乎”之“君子”自然也就成为圣人心目中得天地宇宙大道,且去救度众生之佛菩萨。还有那个“愠”,不是“怒”之意,是让世人不懵懂,即教化世人得道之意。

佛与儒原本也是一体的,谁说它们是两家?圣人孔子便是一位救世度人的大菩萨,谁说他猥琐,低下,酸穷,腐朽,只讲人理,不知天道?

总结:这三句话作为《论语》的开篇之语,讲的是修炼宇宙大道,找到真我之理之法,讲的是如何度人与自度,成人成己之无上大法。下面的所有言论都在它的统领之下,都是对它的进一步详解。也只有这样的大道至理,方配得上位居成为千古经典之作之首。

再从另一角度看,在圣人的眼里,现实中的人可分为这么几类,由低到高分别为:小人、士、大人贤者成人圣人。而圣人的标准其实也就是君子。有众文为证:“君子之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君子有四不:第一,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第二,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第三,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第四,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总括一下看,这样的君子与合天地之理的佛道有多大的区别呢?整部《论语》没有给君子下出明确的定义,但我们总括起来看君子的标准与内涵,他的境界与品德真的很高很高。

再看《中庸》的开头三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说的是什么是人的本性,什么是天地之正道,如何修得正道。再看《大学》的开篇之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圣人说的还是先清楚什么是正德,正德即大道。再说要爱众生,救助众生,最后是至善成仁得道。呵呵,咋都是三句话,说的都是宇宙大道呢?因为圣人孔子就是一位传天地大道的先哲,他的一生就是普度众生的一生,他的诞生就是为了这个伟大的民族及全天下而来而去。所以,那些自愿放弃荣华富贵,紧紧追随,虔诚百倍的众弟子们明白,特别是那些修编老师的大弟子们更清楚,老师一生奔波劳苦,周游列说,晚年又孜孜不倦删《诗》、《书》,编《礼》、《乐》,修《春秋》,注《周易》,所要完成的伟大历史使命是什么。根本不是我们后人理解的什么简单的恢复周礼,做人要恭谦有信,成一个普通的彬彬君子,更不是什么向往奴隶制度,愚民男女,统治天下。

如果说,历朝统治者为了统治而利用了孔子,那是他们对圣人和天地犯下的罪过,那么,不懂圣人之意,妄传圣人之道,则是无知的我们犯下的另一重罪过。这罪业,非自己,谁也无法替你消除。

 

                                                  2015.9.5

知乎,君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