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如何吃饭

(2015-08-20 15:03:52)
标签:

佛学

文化

赵明生吃饭庄子与惠子

分类: 随笔
我们如何吃饭

                               我们如何吃饭

吃饭,谁不会?然而,几千年前老夫子却说“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正如我们时时处于空气中,但对空气的味道却是不知一样,饮食的味道到底是什么?

什么是中庸?对这一后世认为典型地代表圣人学说之要语,孔老夫子打了上述这么一个简单的比喻,让我们大吃一惊。是呀,我们一年四季,一日三餐不停地饮食,却对那些食物的味道知之甚少,比如,什么是馒头的味道?什么是猪肉的味道,什么是大米的味道……再依此推理,什么是茶的味道,什么是水的味道,什么是生活的味道,什么是人生与命运的味道……

一个味道,让我们回味无穷,思考无限。

“我知道,馒头的味道就是那种……”哪种?还真说不出馒头的味道来。

那一年,去河南游观著名的红旗渠返回山下,进入当地一家农家菜馆,众生放开矜持,闷头大吃。最后,当小姑娘端上一盘外貌很是疲塌,肤色并不精细的馒头时,一桌的师者没人想瞅一眼。无事的我随手拿起一个,扳了一块,咬了一口后,大呼:“好吃,真的好吃,有麦子的味道。”应者顿起,不到三分钟,一盘河南馒头一扫而光。再向小姑娘要时,却道:“每桌只上一盘,再没有了。”我不死心,转到厨房巡查,果然。

没吃上的人大呼后悔,却无法挽回,只得向他人询问:“什么味道?”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必须亲口尝尝。同伴这样回答。

久居城市的我们,日夜享受着现代化的色润,惭惭失去了生命本身具有的感觉,对我们日常不可或缺的众食物的本性的了知也渐行渐远。离我们最近的,反与我们最为陌生,这是怎样的一种生活状态或生命感悟?

“至于有法无法,有相无相,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想起这么一句很专业的话来。

什么是法?什么是非法?相在哪里?无相又是种什么相?佛家的禅学真的很深很玄,非达到那一境界者无法用语言描述,即便描述了,他人也难理解。故而有“不可说,不可说,一说便错”之玄虚之句诞生。还是回到本土的哲学上来吧,看下面的这一经典对话,道理不在其下。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只把最后一行翻译一下,是为:请让我们回到根本上来。你刚才所说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话,就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儿的快乐而来问我。我是在濠水桥上知道鱼儿的快乐的。

解读:这是一段有关心学的对话,是说人与人的心灵是很难相互了解的,但是毕竟还是可以了解的。其办法很多,如,相互的对话便是一种。你既然问我‘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了。由此看来,我是可以知道鱼的快乐的。再推,人是可以与他物相通的。再推,既然我在桥上便知道了鱼的快乐,那么人与物即便隔着好远也还是可以相知相通的。最后,得出结论:一,人与人与物是可以相通的;二,万物相一,齐物合体;三,因我快乐,所以看到的鱼也快乐,我心决定一切。四,心物合一时,万物便和谐。

如果与上述佛家之理相对应,便是:话语是法,相互间的逻辑是法,鱼是法,水是法。同理,话、逻辑、鱼、水也是相,它们因生命状态与心态的不同而呈显不同的形态。在庄子心里,鱼是快乐的,可能在惠子心里却是茫然一片;在庄子心中,鱼是一条活生生的存在,有情有感,有语言,有真性,有良知,而在惠子心里,它就是一个普通的动物,与人不一样,难以交流。是的,即便是人,两个被称之为“子”的大智慧生命也是难以交流的,更何况是人与鱼呢?鱼饮的水,是暖是冷,只有鱼自知了。一直以来,我们都这样认为。原因是心与心不一呀。

依人理看,上述对话,惠子的推理是依乎逻辑的:我不是你,我不知道你的心理,正如你不是鱼,你当然也不可能知道鱼的心理。而庄子却把别人的问题当成结果来推理了:你既然问我“我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就说明我知道了鱼的快乐。这是强词夺理,是诡辩,是不讲逻辑。

问题来了,智慧过人的庄子,难道把这段对话记下来,是想故意显示自己的浅薄与无知或是强词吗?这便是千古以来,一直困扰我们的地方。

要想真正明白这段对话的真义,有一非常重要的核心必须明白:两者的层次不同。如换个角度来读,它的真意便豁然明了。

惠子是站在人的角度去推理,而庄子则站在了万物的角度来解,二者本不在一个平台上,又如何能说到一起呢?同理,低层次的我们又咋能理解透庄子的真实用意呢?

要解开此段对话的要意,最为关键的便是那个“本”字,它的意思本是事物的根本,而非指原来的话题。惠子与我们一样,依法又着相,依话来解理,这理自然不通。庄子不依人理,亦不着相,从万物的根由来答,故而才有“‘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超越凡俗的思维跃出,而让我们困惑许久,认为他是不合情理与逻辑的。正如六祖所言的,若从空性出发,哪有什么菩提树与明镜台呀?再说得明白点,庄子认为惠子虽然是问话,但心里却先认定了庄子是知道鱼是快乐的了,只是嘴是不说而已。庄子便直奔惠子的心里,一语中的,得出结论,反驳得惠子无语而答。从此看,还是庄子高,智慧大,把万物之心读通了。

有后人考证,说这段对话可能是假的,是庄子故意编来以表达心物相一这一伟大哲学观的。我也赞同这一说法。但这更证明了庄子的智慧高超。

回到开头的话题上来:什么是食物的味道?

按常理,食物的味道是可以说清的,可是,每个人说出来的却大不一样,这说明,人们所说的答案并非是它们的真实本来,如盲人摸象。饭菜真实的味道必须是用每个人原始无染的那个真心去感知,除去了真心,则一切皆反,无从谈起,也难以交流。而人心与人心又大不一样,同一个人的心之前与之后也不一样,得出的结果自然相异。怎么办?只有修心,方可了悟事物的真相,即把我们那颗后天有分别的心修去,返先天本源之心,即回归生命的本性,即得到那颗真正的相同之天心。在这一点上,人的天心与物的天心是相通的,也是一体的。你的心如何,物的味道便如何。以此再去感知万物的味道,岂不易如反掌?这便是通达了天心的庄子编写这一故事的苦心所在。

若无真心,一切皆假。如梦如幻,实是寻常。儒学与佛学本无二致呀,孔夫子的学说真的不是那般的简单。

什么是茶道?就是通过喝茶来收拢散乱了的后天之心,通过慢慢品味茶叶的味道,进而把自己的那颗本心寻找到,最后和与茶叶的本味紧紧相连的天地相合。什么是香道?就是通过对香味的感知,寻找到生长树木的大地的本味,来了知大地。什么是剑道?通过对由钢铁而锻铸而成的剑的特性与挥舞,来把握事物的变化规律。什么是石道?对天下天地奇石的细腻感应,来通晓石头的变化与本性,再接通与之相关的山川大河的属性。还有充满于世间的什么布道、门道、酒道、交道、孝道、权道、坤道、艺道、称道、丹道、服道、熟道、刬道、频道、文道、官道、公道、正道、魔道、佛道……天下万物,真的头头是道呀。且最为重要的是,这些本都是众生修养心性之最简捷之法门,而非我们一般理解与应用得那般简单浅薄。

真的,喝一口水,也可悟道的。关键看你如何喝,以什么心态与方法去喝了。正如孔圣人所说,什么是中庸,中庸就似吃饭品味。禅师也如是说,什么是禅?禅就是睡觉去,喝茶去。

好多正规的寺院,和尚们进食时,一般是先来一碗白米,待品尝几口后,才添加其他菜肴。他人不知其由,问我。我曰:白米的本性较纯,与天地的本性较为接受,而菜则经过加工,往往失去了其本性。吃饭也可悟道。佛规所示,亦顺天道而来,吾辈真的难明呀。

吃饭,我们会吗?

                                                          

                                                     2015.8.20

我们如何吃饭

我们如何吃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