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国哲学的文学轨迹
提起中国的哲学,不能不从神秘莫测的《易经》入手。《易经》,被誉为百经之首的哲学至高经典。它是中华先族最为优秀的大智慧者(不管是周文王,还是伏羲,这个并不重要)通过自身的特异能才,与天地相合,而领悟出来的有关天地人三者如何交合、运行、变化的规律的一部奇异天书。而绝不是什么算命的迷信书籍(算命对它而言那真是小儿科)。它通过至简的一组图案(阴阳八卦),用几根普通的蓍草,遵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分五行,五行生克制化之原理,便能把天地、人事运行的规则,变化的规律如虚实相一,有无互化,阴阳合道,天人相合,心物转化,时空对应,动静互生,一分为三,合三为一,质量互变,物极必反等哲学原理演义得一清二楚。这是多么神奇的智慧呀!有了它的指导,后代的历史就可以在茫茫幽暗的原野上大胆前行了。
待到了老子时代,这位世上少见的奇才,不由意间写下的五千言《道德经》,则是一部对先人所发现的伟大哲理从至高的角度进行了理论性的概括。从天道的运行,到自然万物的形成,及到四季的更替,再到对万物人事的规则把控,国家的治理,百姓的生活,生命特性和最后的归向等种种问题,均做了至为简要直白的阐述。可是至简的《道德经》还是太玄妙,太高深,太博大无穷,后世少有人真正读得懂。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思辨能力越来越弱,智力越来越下降,导致少有人能把它的真谛说得清清楚楚。
关键时候,上天给我们赐降来一位解读大道之理的大师级人物,庄子。他用各类寓言、比喻、对话、梦幻等来解读老子发现的冥冥之道,讲述天地大道之理,诸理之中的无限神秘与玄机,特别是把自己的修行实践也一一告诉了世人,于是便有了那部神奇的《南华经》。可惜的是,一段有关“鱼与我相知”的对话,我们都不可理喻,更遑论对神话一般《消遥游》的理解?所以,庄子是孤独的、无群的、卓越的,但又绝对是伟大的、高贵的,他把至高的道家学说用最为简单形象的手法向我们的身边推进了一大步。因于大道之理的普遍盛行,好多智慧过人的高士一一出现,各类思想相互碰撞,诸子百家也在这片神奇的大地上兴盛起来。人类的文明在那个时候达到了一个至高的海拔位置,特别是道家之学,更是高高在上的那颗辉耀的明珠。可惜的是,从那时起,中华民族的整体智慧却在步步下滑,渐渐地对大道之理理解得越来越狭窄片面。直到现代化商业社会的今天,我们则完全解不透道家的一丝真理了。
到了汉朝独尊儒术的关键时期,好在有另一类大智慧的佛学从外域传来,使得天地之哲思再次唤醒了国人的大脑。经相互的对撞、交融、相合,至魏晋时期,幽深艰难的道家玄学盛行一时,佛与儒相互作陪,对宇宙天地人生的思辨便再次掀起了一个高潮。好多文化修养很高的世袭大家如谢、王、司马家族及葛洪、萧子良及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等一大批王公贵族,个个都在谈佛论道,服丹食药,坐坛论禅,我们今天都认为那是达官们无事时的一种消遣而给予不屑。殊不知,那正是那些有志于真理探求的智者们苦苦实践的真实写照。再到隋唐三教正式合一,一批批慧根特好的高人积极参预到习道悟道的高雅行列,再加尊老子为教主的李家皇帝的大力倡导和开放的治国胸怀,早就为世人所喜欢的道学在通俗的儒学,新奇佛学的相互影响下,终成大的气候。之中的杰出代表会是袁天罡、李淳风等大师的纷纷涌现,在佛界里则突出一位名震千古的慧能六祖大师,哲学的至高代表禅宗,也由此而在中华大地诞生。悟道参禅,修道成佛,寻求人生的真谛,领悟宇宙的奥秘而成为当时诸多学士的最大心愿。从文化到教育,从朝堂到民间,处处都可看到遵道求道的身影。于是,也便有了修成一定成果的著名八仙。唐朝是一个伟大博远的朝代,这与它能把儒佛道三重哲理当作世人指向的精神航标有着极大的关系。无哲学便无高远的思想,无真理之思想便无真正之智慧,一个没有智慧的国度定然不会有超世的文学诞生。
文化大朝宋代也是儒释道达到鼎盛时期的一个值得我们骄傲的朝代。至时,道教发展出现了一个重大的转折。北宋初年,陈抟的《无极图》横空问世以后,在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后传至周敦颐,又被改造成为宋明道学(理学)的奠基之学——《太极图》,一个被誉为世间最为优美的图案,最为深幽莫测的哲学之形出现于中原大地。它用最为简洁的语言阐述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以及社会伦理道德同自然的复杂关系,为道学的形成和发展建立了一个简单易懂又相当完备的宇宙起源说,人类进步说,万物相应说,生命本真说。道学大师邵雍则又继承了陈抟的《先天图》,推演弘大了道家著名的“心法”,创立了一套完整的象数体系,基本概括了宇宙间的一切命题。道学博大的智慧让他阐释得淋漓尽致。直至南宋,一代大儒朱熹集周、程、邵氏之学为一体,成为两宋道学的集大成者。另一位大师周敦颐则又将
“无欲故静”
道家这个命题,吸收过来,纳入《太极图说》中,作为道学思想的另一重要内容。宋代道学与道教在宇宙论、自然论、伦理观以及“天人一体”、“道法自然”等哲学思想上终于平和地处于一致。以程、朱、张、陆等类高士为代表的各位儒学大师,他们吸引佛道之精华,采纳两家所长,对儒学进行了非常的解读,廓清了一些历史的尘埃,总结归纳出了一些符合当时百姓生存、做人及社会发展的价值与标准。诞生了闻名于世的程朱理学,这是中华文明史一次特别的盛事,一次可以扭转人类文明发展轨迹的文化运动。
儒家、道家、道教与诸家的真诚交融,既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促成的文化大潮,也是其哲学思想基本观点相通、相同、交流发展的结果。也正因了这一伟大的无间交融,才有了宋代文学的全面繁荣及至形成了又一个巅峰。
道学博大精深,无所不能,从早年的鬼谷子(王诩)起,教授出了一大批著名人物,如买卖的范蠡,兵家孙膑、庞涓,纵横家张仪、苏秦,名士毛遂、徐福,治国的张良等,到张道陵组织的道教,汉朝的张角造反,及后来的白莲教和义和团。它可以乱政,也可以安政,可以致富,也可清贫。如到了短命残暴的元朝,因为成吉思汗受全真道长邱处机儒道之学思想的影响,一方面道学显著于当朝,另一方面它也保护了天下的众多汉民。并且由他所创立的全真道继承了道教的主流思想与修炼方法,在世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可惜,因了元朝对中原文明的鄙视和戕害,三教文明下的文学除了戏曲之外,终无大的成就。而其最著名的戏曲也还是带有浓厚神秘色彩的《窦娥冤》《牡丹亭》《倩女离魂》等。
直至明朝,出现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就是王阳明。他的主要功绩便是在儒家仁义思想的指导下,通过自己长时间的切身实修、感受与坎坷的人生经历,格物而致知,寻佛的明心见性,证无中生有之理,在道家的默坐中澄心,在静处出神,致良知,彻悟并打通了儒释道三家间的另一条光明通道,提出了格物致知的人生哲理,最后达到知行合一之完善境界。他建立的内圣之学,把万物存在的意义,归结到人上,体现了历史上少有的人性关怀,因而,集儒佛道三者精华的阳明哲理之学,成为当时全国学术之一统。在这一点上,可说是把三教的精髓融合得比较合理而圆满的。可惜的是,他的这一伟大发明对我们今天的影响却很是微弱。一直以来,我们就把王阳明当作唯心主义的代表进行批判着,排斥着。殊不知,至王阳明之后,泱泱文化古国,再无一位伟大的哲学家问世。清初虽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等思人涌出,成果却总是肤浅一层。如称他们为著名的哲学家,总是感觉不够格。中华至高的思想文明从此开始进入低谷,智慧的光芒日渐式微。但毕竟,千年的文道还没中断,待至三百年清朝来临,从建朝开始,因了开国大帝顺治对佛学的倾心而开启了后代诸帝对佛道之学及儒家的敬佩景仰之情,所以,纵观整个清朝,虽有多次的文字之狱,这三学还是能一直相伴而行,没有分离,一直苦苦支撑着这个古老的大国踽踽前行。所以,也才涌现出了一大批世界级名著,如《封神演义》《聊斋志异》《三国演义》《红楼梦》在内的众多优秀小说。
清楚了五千年的文学、哲学及神学的发展史,便自然明了中华文明的真正代表与所达到的高度的原因,据此也才可知晓在它们指导下创造出来的无数文学作品的真实意蕴。文学没有博大的哲学作依托,便难有深刻的内核,没有多彩的神学作支点,便难以张开艺术的翅膀。不懂得智慧哲学的民族则还基本上是一个不开化的民族,没有大哲学家诞生的时代,一定是个无所举措,思想纷乱的时代,其民众的心志一定不会明智到那里的。(这一点,有西方的历史发展为证。西方对人类历史最大的贡献有二,一早期的哲学,二是近代的科技,而后者又是前者的具体体现。)不懂得哲学,你真的很难创作出有大智慧的文学。同理,浅薄如吾等,带着一颗幽暗的心,张着两双蒙昧眼睛来读那些深藏着伟大智慧的文学作品,却想清楚它们的丰富思想,岂不是痴人说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