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石(五)
(2013-08-15 11:31:44)
标签:
旅游台湾游记散文文化赵明生赵明生西藏佛伏藏 |
分类: 随笔 |
我曾见过万里九曲黄河岸边上的壁画,那是黄河无尽的浪涛千年绣刻在大地上的印记,内容丰富,画质清晰,各类生命尽显其态,让人叹为观止;也曾到过贺兰山脚下,与那远古的太阳之神对话,看那石潮退去后空阔的山河,畅想茫茫大西北的曲折和洪荒。而这里的礁石却与它们不一,也与海南、厦门的海岩不一。它自成一体,与自然紧紧相依,难得分割,别有特色。在这里,我见到了海水与海风漫古与神奇的伟力在人间大地留下的精彩印章。我的心不再局限于眼前这具体的一石一礁了,我开始放纵所有的思维与情感,让狭小的它们都随着自由的海风飘荡,向更自由的天地,远方,无论遇到什么,飘向哪里……
当导游告诉我们,若以女王头的高度与台湾北部地壳平均上升速度相比来推算,“她”的芳龄已近4000岁时,我不由哼出《北京一夜》中的歌词:“我已等待了千年,为何良人不回来?”
大陆好多地方有神女峰、望夫石,这里有尊贵的西方女王,古今中外都有两地分离的深深思痛吗?她是哪个世纪,如何来到这个四面环海的孤岛上的?远渡重洋的她的心还在那片遥远的英格兰群岛?岁月的流转,人世的沧桑,怎么也改变不了生命依恋故土这一永恒不变的情节呀。独孤而高傲的女王头,给了台湾野柳这座岩石博物馆增添了无数让人思忖的丰富内涵,而来这里游览的游客们在嘻笑、兴奋、打闹、拍照之际,看到女王眼中的泪流了吗?听到辽阔的太平洋从大西洋那边吹来的阵阵召唤吗?台湾岛的北海岸高扬着英格兰女王的神圣头像,两岸的众生呀,该如何解读这一历史的误笔或定格呢?
据有关科学人士测量,至2008年,女王头的颈围最细的部分只有138厘米了,随着时间的流逝,风沙的吹打消磨还会越来越细,尽管管理人员很早就禁止游人靠近触摸,也对它采取了保护措施,但“女王”香消玉殒是迟早的事。而其他的礁石也都会逐渐经历无颈期、粗颈期、细颈期,最后细长的脖颈等部位都会因为无法承受顶端石头的重量而瞬间断裂,结束蕈状岩的一生。有资料表明,预计二十年后女王将不存在。如果到那天,野柳没有了女王头,那么它还会是野柳蚂?这里众多的礁石会不会也随之而四分五裂吧?到时这里只有空空的大海在呜咽,独孤的海鸥在哭泣,那时,再来野柳的我会伤感吗?台湾本地的人会失望吗?还是我们应该强烈庆贺她的回归,为那几亿万劫因分离而深藏在心底万般苦痛的最后释放?
造物主呀,你是如何爱人,又是如何捉弄人的?
导游为我们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在野柳守护灯塔的一位老伯对女王石情有独钟,1999年9.21台湾大地震的时候,他顾不得家人的安危,趴在窗口,忧心忡忡地看着女王石。所幸“女王石”逃过了一场劫难,安然无恙,老伯提着的一颗心也放了下来。原来,这异国之情也会重于大海的呀。既有此真义,尊敬的女王,你还到底想不想回去?
碧玉般的小草,清白的沙滩,黄褐色的怪石,泛涌着白色浪花的大海,还有远处隐约可见的渔船都在争论着,思考着。
野柳岬的迎风面是险峭的断崖,裸露赤白,背风面却是郁郁葱葱,种植有美人蕉、龙舌兰、海芙蓉等海岸植物。漫步在穿曲于林间的小径中,别有一番情调。说每当退潮之后,岸边会留下许多五颜六色的贝壳、海胆。漫步、赶海、欣赏奇石又成为野柳岬旅游的三大乐趣。可惜,这个乐趣要留给下次了。从公园的另一处出来,沿着弯曲的石头小径,又体会了一下当年在海南领略过的碧海蓝天,椰风海韵,百花争香,赏鸟观石的梦幻。
野柳,还是候鸟们南迁到达台湾的第一站,也是北返时最后一个可以歇脚的地点之一。每年南迁北返之际,尤其是3月、4月与10月,是观赏过境鸟类不可错过的地点。其中又以白眉巫、黄喉巫、戴胜、授带鸟、黄眉柳莺、乌灰鹤、黑鸫等稀有鸟类更为人们津津乐道。站在这里北望,我在想,这些北去的鸟儿会不会飞到那个神圣的岛屿上去呢?只有一百多公里的路程,很近的。如果累了,可以去那里歇歇脚的,那里的风景也不错,山水树木都有。呵,它的名字叫钓鱼岛,大海前方一个让几十亿人为之而心动的小岛,更是和这块大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位于风景区入口右侧有一座野柳海洋世界,是全台唯一的海豚、海狮表演馆,可容纳3500位观众,有聪明海豚和海狮的表演,说是最多有20余项动作,是小朋友与它们一亲芳泽的好地方,表演中还穿插引自国外的高空花式跳水及高空弹跳等表演秀。
上了车,导游才告诉我们说,2005年,在由《中国国家地理》主办、全国34家媒体协办的“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中,野柳被评为中国最美八大海岸之一。
妻子听到,认真地说:“名符其实,比青岛、大连的海岸漂亮多了。”
是的,它应该能代表台湾的礁石了,我想。
“野柳海阔浪涛涛,两岸澎湃忙聚焦。
拟一首野柳打油,以此作结,告别我的野柳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