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静笃之教育——我的忏悔(二)

(2013-05-28 21:48:25)
标签:

教育

静思教育

太原五中赵明生

分类: 随笔

 

昨天,在细细观察他们静思的过程中,我突然看到有几位同学脸上露出了会意的微笑,我心有所动,一下想起自己在每天的静坐中那种思维明澈,心灵自由,精神无比舒爽的感受,顿然明白了,原来这才是真正寻找大智慧的一个最佳方法。于是,给他们讲了佛经里那个拈花一笑的故事,想不到他们之中有好多人笑了,而且是真的笑了。于是,我坚信了自己的认识:静态教学,原来应该成为常态教法的,我们以前、现在所倡导的动态教学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古怪,最后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有时候还可以是大错特错的,因为它们与通达天理大道的途径是相左的。越是真理越明了,越是大道越简捷。这理,我们怎地就不明白呢?

是的,自己习练思维,研讨人类各种经典,修养心性十几年了,从中得到的好处无以言说,竟然不知道或不想把它带入课堂,教给学生,推广社会,真是一个极端自私自利之人。为什么我这么笨又少福德?原因原来在这里呀。我的妈呀,不可能吧?静下来想想,确与此有关。

朗读法、演讲法、表演法、迁移法、归纳法、情景法、 学导法、茶馆式教学法……激发兴趣,寓教于乐,相互讨论,自由争论……多少年来,因所谓的教无定法教学思想的引导,我们的语文教学从来就没有过一个定法可依循,林林总总,你来我往,反反复复的这个法,那个法,法得让人眼花缭乱,教的让师不知东西,学得让生支离破碎。然而,没有一个法是完整的,内求的,是静深的,是关注心灵内容的,是真正能通达智慧和精神这一最高层面的。大都在求知、记忆、联想等低层次方面徘徊,其局限可想而知。特别如文学艺术,如语文,如语文中的诗歌,如诗歌里的意境与思想,如种种艺术手法应用后所达到的那种只可意会,难以言达的审美神境与美妙的艺术效果。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床前明白光,疑是地上霜”“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天然偶成之绝世佳句,再高明的老师又能讲出多少?如果没有静思默想,其美妙无比的艺术效果又能得到多少?心灵能受到多大的震憾?

    所以,我们涌现出无数的特高级老师,各种级别、名目的比赛中选拔出了数不清的优秀老师、金奖获得者,造就了成千上万的辛苦的优秀园丁,并且还诞生出无数的赞美之歌,却就是不见一个高深理论的伟大教育家出现,一位真正能改造生命灵魂世界的工程师诞生。而我们的每一个教师,却都十足地相信,自己真的就是灵魂的塑造者,是智慧的传播者。

我们是吗?我们在传播什么?我们有真正的智慧吗?这些年来,我们带着那些可爱的、纯真的孩子们踩踏过精神世界的边缘地带吗?看到过什么是生命的精神风貌吗?它们的性质特征和作用又将如何?我们知晓它们的世界真相吗?一个彻底奉行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传道者,能进入生命的精神天地里上下遨游,纵横驰骋吗?在这种非彼即此,非对即错哲学观指导下的师者,能领悟到伟大的、智慧的生命所创造出来的与天地万物合一的神性世界的神奇和美妙?

那么,我们眼下好多教学是不是在误人子弟,荒废青春,步入生命的罪恶深渊?                  

说实话,好长时间以来,我就感觉到,我们这些所谓的师者(特别是如我辈之流),根本不是韩愈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的真师,而仅是掌握的专业知识比学生们提前了点的专业人员而已。而且好多时候,在思维敏捷、现代知识丰富、意识超前等方面还不如他们呢。如果按照韩大人的话说,他们反到可以为我们师的。大师与小师,明师与笨师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应该是看其否知道“道”的本意,知晓“惑”的由来,清楚“业”的作用,并且能正确地带着他们,朝“大道”的方向一步步前行。

是的,我们提倡个性张扬,却仅仅表现在课堂上让他们自由发言;我们展示民主平等,也仅是在他们回答问题时,我们面带微笑地肯定;我们强调科学探求,落实在行动中也仅是让他们相互讨论;我们说尊重人性,进行大胆改革,却也仅仅是把某些课文删去再拿来。我们每个为师者都会背“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惜,少有人去探究什么是“道”,何为“业”,为什么我们会有那么多的“疑惑”。这个时候,我们的教授专家们便纷纷出现了,他们个个趾高气昂,面带微笑,气定神闲地听完你的汇报课,观摩了他的实验课,研究完评选出来的经典论文,最后写出了非常完美的鉴定与评语。于是,我们的教学改革便成绩斐然,高考后,再根据考上北大、清华的人数而定这是国家级重点中学,那是省级实验中学。这难道不是我们正在创造的千秋伟业吗?这难道不是一出人类天大的笑话吗?呜呼,教学之痛之悲之根由到底在哪里?罪过又有谁来承担?

什么叫舍本逐末?什么叫只见森林不见树木?什么叫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便是。我们的教学正在大违其道,正在逆天而行,正在戕害无数的生灵。因为我们迷失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生存原则与思维方式——静,而只在一味地强调着动,在亢奋激越中循着事物的皮毛,在狂乱中追求着事物的假相,而忽视了直达真理的那个认识方法——静态。所以,在给一所小学的老师们讲座时,我提出了“灵商”的培养一说。

    我们应该承认,古往今来,大部分大智慧的获取都是在静态中进行的。我们现在所谓的教学成绩,大都是了解一些普遍存在的知识,而距有关事物终级真相的认识与把握还差得好远好远。为什么我们要绕那么大的一个弯子,而不直接进入真理的核心?只有静下来,才会启动内心世界的神识灵性;只有静下来,才会用心灵去感触、把握事物的精细之核;也只有静下来,我们的头脑才不会发热,身体才不会过分地疲惫,才会避免许多的错乱与失误。

先来想想整个人类史上智慧绝对高超的《易经》是如何诞生的,再来看看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哲人之一老子的智慧是从哪里来的吧。那本讲透万物间种种精微关联的《易经》难道是通过事物的外部得到的?那短短五千言便把天地万物宇宙的生成生长与发展规则讲得一清二楚的《道德经》又岂是通过诵读、娱乐、讨论诞生的?还有那部把世界上种种奇山异川,怪兽珍禽描写得如诗如画的《山海经》难道也是通过什么讲故事法,放录相,看电影得来的?还有西方盛行千年的《伊利亚特》《奥德赛》《希腊神话》和《圣经》,以及浩如烟海却智慧如天的佛经、《古兰经》等等超智慧之巨著,有哪一部是通过外在的努力得来的?有哪一部伟大的经典是在心灵激动、兴奋、吵杂喧嚣的环境下创造出来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