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笃之教育——我的忏悔(一)
(2013-05-28 21:46:41)
标签:
太原五中赵明生静思教育教育 |
分类: 随笔 |
我真是一个大蠢货,世上最自以为是、最愚蠢至极的大笨蛋。从十九岁当老师至今已整整三十载,自认为思维清晰,知识丰富,教学经验十足,教授个高中语文还不是小菜一碟?殊不知,平日里所使用的什么教学良策、良法大都是南猿北辙,逆天违理,背道而驰的。真不知耽误了多少良家子弟,扼杀了多少青春少年。难怪辛苦了三十年也没教出一个真正有大智慧的弟子。罪过呀罪过!
那天,是讲苏轼的《定风波》一词,讲授内容想在一节课内完成,因时间紧,到了该学生活动的环节时,我便找了个理由,随口说了这么几句话:“老师的提问会给你们的心理增加负担,相互讨论会干扰你们的心性,一激动了又会让你们忘乎所以,分散注意力,所以,我们还是来静想吧,静是通达智慧最基本的途径,想是放飞心灵最好的方法。诗歌真正的欣赏最好是在静态中用心去细细冥想。”
学生一听,感觉很新鲜,兴致和精神一下来了,我便马上控制了整个教室的气氛,让他们全体安静下来,闭上眼,放下所有顾虑,排除一切杂念,去静静地想刚才讲到的诗词里的某个问题,渐渐地再进入诗词更深更微的境界,细细地去体悟词人想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去感觉它的艺术效果。有想不通的,先记住,之后再提问。
半年前,也是在讲述古典诗歌时,我首次用这种方法。不提问,不讨论,不活跃,不做其他杂事,只是让学生一心静想有关问题,感受有关情境与情感,体悟美妙诗句里包含的真情真性。不懂不明的,之后再向老师提出。其原因是这帮家伙们太能说了,打铃时在说,上了课正说,老师进了教室继续说,开讲了还要说,特别是讲课时仍然要自由自在地说,有时候不得不停下来以示抗议。而当让他们认真讨论,自由发言,提出有关的困惑与看法时,他们却不张嘴了。是的,他们有个性,教育的一个原则就是尊重他们的个性,不可打击压抑。还有什么要学会寓教于乐,要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要尊重学生的思维认识,要使课堂成为戏院、电影院……理论好讲,来点实际的吧。孔夫子说过要因材施教。一节课四十分钟,从头到尾都是轰吵吵一片,任其自然地发展,能行吗?说我讲的不精彩,可是讲到真正精彩的时候,他们说得更厉害了,全体大笑,前仰后合的,待重新安静下来时,下课铃声响了。时间一长,岂不是白白浪费大好时光?
记得我针对这种情况对他们说过一句话:“真正有修养的人是不会在别人正式讲话时随便打断的。你们如果真的有话想说,有问题想问,到时会给你们机会的。可是你们为什么又不说呢?”
他们沉默了。而我也在思考,为什么让他们说时,反而不说了呢?经过观察,我认为,他们确是无话可说,或说不到点子上去。那么,之中所说的话,大都是废话,无关紧要的话,开心嘻笑的话,相互戏闹的话。这是优秀学生的表现吗?是我们为师者可以纵容的吗?于是,我不想让他们乱说了,要说就说些正经的,有用的,有价值的。
而真正有价值的话又在哪里呢?如何得到?这是问题的关键。
我还发现,好多时候,他们的讨论结果根本答不到问题的要点。一提问,十个有八个在那里吱唔(本人所在的学校,在全省算是数一数二的优秀)。真正有自己看法的同学反道不说,在静静地听别人说。我又想,为什么大教授在讲座时,下面听课的专家都在静静地思考,随教授的思路去走,去想,而不随时提问呢?高中及以下年级学生的所谓讨论,与大学里、研究生院里的讨论是无法相提并论的。讨论、研究之类的教学方法,最好课后进行。要不然,在比赛课、表演课、评比课等情形下作作秀也行。如果放到中学课堂里经常使用,效果并非能如人愿。当然,凭空的想,只能是胡思乱想。要想想到、说到点子上,先得好好读书,没有量,那有想?可是,多小学到初中,九年来,我们只是一味地要求他们大量地去读,去背,去记,去念,去看,去写,强调过想吗?创造过机会让他们静静地思考过吗?我们是不是忽略了静思这个非常重要的思维训练环节呢?我发现,让他们静静地思考更有助于他们思维的扩散与深入,对好多问题探究得更细微与准确。静态教学的效果有时比动态教学更好。
记得冬天下雪时,进行写作训练,他们说不会写景,不会表现自然景致的神蕴。我在用尽了种种办法也不见效的情况下,急中生智:“好吧,来,现在全体闭上眼睛,放下一切,只想教室外边的雪,如果落着,如何纷扬,如何积聚,如何对话,如何与树、人、笑声、脚印、汽车声等交融、相吻、对抗……”事后发现,效果好多了。哈,原来这是多么简单的事呀,全是我们把它搞复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