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花难成花

标签:
花都如花香如故海棠阳春文化赵明生哲学问题 |
分类: 随笔 |
花是微弱的,娇小的,每一个部分都十分的精美无比,配合得当。从花枝、花瓣、花蕊、花蕾,到花叶、花边、花茎、花粉、花萼、花冠,再到花色、花脉、花絮、花貌、花靥、花韵……由外到内,从主到次,由形状到质地,进而再至花泽神韵,无不像一位婀娜的少女,纯洁无瑕,顾盼有情,神采飞扬。所以,第一位把花比喻成美女的绝对是一天才,也只有读懂了花的全部心魂,才会有如此神妙的一笔闪现。
置身于每一朵鲜花的身旁,你会嗅到大地深沉的力量,徜徉于千万朵花儿盛开的海洋,你能感觉到花香之波一浪浪扑来又退去,撩拨着你每一根敏感的神经。无事时,揣一杯清茶,静静地弯下身子,靠近花面,凝神屏息认真地观赏海棠的纯粹欲滴,兰花的优雅品格,梅花的点点神秘,这时候,你会感觉到自己的心魂也与它们一样的安谧,不再有什么争吵与繁杂,更不会产生一丝的怨愤和不满。花颜月貌,是怎样的一个绝妙的比喻呀;心花怒放,这个词又是哪位天才发明的呢?
当一朵花真的好,春天骀荡的时季,把自我彻底展示出来,交给这个自由的天地,身心俱爽地呼吸,随着风的来临逝去,雨的增强减弱而黄而枯,而萎而落,与北风一起再去浪迹漫漫天涯。不像人与人那样,一心不断地追求什么名利与权势,失去时呼天抢地,悲痛欲绝,得到后颐指气使,强凌辱压他人。“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这不仅是梅花的人生选择,更是成千花朵的公共品行。
人们常说,花也在争宠,也在相互竞争,但那是人类强加于花身上的人格写照,是人丑恶意识的真实反映,与花无一丝的关联。三尺冰雪覆压,它不说一句话,死就死了,笑脸凝固在洁白的世间;暴雨落下,它把受伤的面容轻轻低下,贴着身边的泥土,悄然睡去,没有人知道它痛苦的扎挣,它也没有痛苦,这个蜜蜂知道,蝶蝴清楚,过往的清风能为之作证。有一点精气,结一寸花胎,放一份光泽,荣耀一日的自信。花无功利,人有欲求,这便是人常常低贱于花,也是人对花由衷向往、赞叹的原因之一。
花有时也可以代表自然大道,是大道之上的一处美丽的路标,它不断地暗示我们,行进在这条道路上的生命,其实最崇高的意义,就是干干净净,一心一意地走下去,可以旁顾,却不可贪求,丢掉有什么、得到无什么都无所谓,它们本不是你行进的终极目的。而人只是大道边上的一只蚂蚁,常常会遇到路旁草丛中的死鼠、腐鸟、小昆虫,认为这也能吃,那也能喝,这对我有用,那我也不想失掉,于是就相互死死抢夺,不想放弃任何一点到嘴的肉,更不会看到远处更美丽的风景,更遗忘了远行本来的目的。花那种无欲无求,淡泊宁静,自然地跨越美与丑两个极端的超然神态,真得值得我们好好领悟与学习。
郁达夫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这句话可谓经典。看来,大凡文人,感情均较细腻,游若丝线一般的神经很容易进入花心的蕊丛,与花魂萼神相晤,若沾上几许花粉,便会与花结下深深相惜的不解之情。故而,借花说事、托花抒怀者自古便大有其人在。最为著名的要数苏大人的这首《海棠》了:“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要知道,这是当年苏轼被贬到黄州时所写,也是诗人当时孤独寂寞,内心无法平静时借海棠来安抚心魂的真实写照。花除了可以给人神魂安慰外,还有人生哲理启出。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所写的《花未眠》一文,作者用温情的笔调雕琢了一花一世界的微妙内涵,半夜睡来,无法安眠,作家便用微妙的内心开始感受这花的一语一色一智慧,用流动的思绪铺衍出了这一篇一文一人生。最后得出了“自然美的无限,人感受的美有限”,“那么我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到:要活下去”的观花之悟。原来这看似平凡的一朵花的世界也是很大、很丰富的呀。
而我在最后这里想的是,如何活下去的问题。想了半天也无答案。忽然想到另一位作家张爱玲的几句话,暂且放到这里,以此作结:“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如果刚巧倾听到花开的声音,那我们就该去找寻自然与生命之美共时性存在。”
是呀,去留无意,任凭花开花谢;宠辱不惊,闲看云卷云舒。这不正是自然之花悄悄告诉我们生命至美的哲理吗?此话虽已成老生常谈,却还得再来谈一谈。因为,人生如花却难成花呀。
2012-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