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讲述(六)

(2011-09-02 22:27:13)
标签:

赵明生

善知识

惠能

《六祖坛经》

《金刚经》

般若波罗蜜

宗教

文化

分类: 随笔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三世诸佛,是指过去未来与现在,出现的各位佛,都是从中而修来的。这是最高的智慧,最高的法门。那有人又问了,我为啥不能去掉各种执着呢?放不下呢?用这种大的智慧去断,去除,去破。就如同一块宝玉,它是藏在石头里面的,要想得到宝,必须去掉石头外面的杂质,否则,你得不到宝玉的。各类宝石,如夜明珠、翡翠等都是如此。把贪嗔痴变成戒定慧,戒就是规则,不可破的,一定要遵守。这是对行为与心意的束缚,是这我们去除掉各类执迷服务的,对我们大有帮助。我们熟知的李叔同法师,就是通过修戒律而成功的。六个家呀,文学家、戏剧家、书法家、绘画家、音乐家等,江南一大才子,青年有为,潇洒倜傥,一闻佛经,便出家了,老婆苦苦哀求不顶用,写信叫来日本的另一个老婆,两人一起去寺院哀求,但他不为所动,一心修佛,最后成为一代大师。定,就是心平静,进入一种特别的状态,无杂念,无邪念,无我念,心波一丝不起。慧,就是般若。这三种缺一不可,但是,有时到了一定地步时,瞬间可成就。

当然,一般的修行要经过这么几个过程的,悟道,证道,得道。悟道就是发现本我了,知道那个光明灿烂无瑕的真性了,证道是达到了那种很高的层次,看到了万物的本来。得到了再通过各类的考验,最后做到了外物不侵,本我不动,出污泥而不染,真正的成了。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着。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一个般若能生出各类法门来,为什么?因为它是最高的,如一座巨大的宝山,它里面有八万多块石头,而每一块石头里又都有一块宝石。如果你把石头都打开,宝石自然就显现出来了,所以,你不能只看外表而忘掉宝石。懂得这个道理的,就可以做到无执念、无回忆,无迷相了。就可见性成佛,得道。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智小根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草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生。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这一节主要有下列观点:《金刚经》是大三智慧的佛经,此经是最上乘的法门,是为大根器的人说的,小根器的人听了也不会相信的。因为小根器的人常常借助文字,如雨水,本是天龙所致,它能让一切草木,都承蒙恩德,百川归于大海。这雨水就是般若。愚笨的人得了这雨水,也是这样的。那么,为什么同样的经,不同的人听了结果不一样呢?是因为他们心头有云翳遮盖。必须有大风吹散。而般若之智是没有大与小的,只有除去烦恼,方可通达无碍。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为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这一节说的是,八万四千多个法门,都是因人而异设计的,是因为人与人有差别。这个差别不是智的差别,而是迷的程度不同。一旦不迷了,自然也开悟。一悟得是佛,不悟佛也是众生,这个话真是绝顶高妙。把佛与众生的区别一语道破。把天下的与地下的说得清清楚楚,让我们众生成佛有了希望,同时,还向我们讲述了一个道理:悟是成佛与否的标志,而悟与不悟的区别,在于迷与不迷。这一点,《菩萨戒经》《净名经》说得很清楚。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开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需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这一节是以自己的事实为例,说明上述道理的。并且还说,遇到一个大知识的师父是我们的缘份与大的福报。记得六祖告别弘忍的时候,说过一句话,迷时他渡,觉了自渡。这里他又告诉下面的众生,不要外求,从自我修起,去观照般若便是好的。因为一悟却佛地,就是极乐世界。

我曾经把生命作了一个很恰当的比喻,就如鸡蛋,分皮、蛋清、蛋黄三个层次。最外面的是最低的,蛋清是是中间层次的,最高的,美的,是里面的蛋黄。蛋黄是我们的真正的生命,是本性,而皮与蛋清则是假的,是短暂的。三者之间是有很深的关系的,相互影响,常常把我们搞得迷迷糊糊的,分不清真与假了,这是迷失了真性,见不到真实的蛋黄了。还有一点,这个鸡蛋不是熟的,而是生的,三者混合于一体,都是液体。见本性,就如同我们把皮与清去掉,看到那颗如黄金般纯真的蛋黄之心。如果你的蛋黄让其他的东西搞得乱七八糟的,妄念颠倒了,那就难办了。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三昧是啥意思?三昧的名称很多,其实境界是一样的,《华严》里叫华严三昧,净土里叫念佛三昧,天台叫法华三昧,名称不同,其实境界没有两样,都是平等的,很高深的境界,即无念之境。什么是无念?就是心定如水,一点杂念也没有,不因外物而生念。我年看到或听到外界的一切东西,不动一动。有美女过来,视而不见,有个唱歌的,听到了不入耳,充耳不闻。放到一切地方,但是没有让它们干染的。让六识从六门进来再出去,不受任何的束缚,不停止在某一处上。它并不是什么也不想,不是,是不想恶的,不好的,平静等之,不执着而已。如果遇有外物入侵,马上断绝。但是,也不是说看到一个东西了,却不认为那是个东西,把它当虚空的,入了另一种境界,也不对。即见山是山,也不是山,但还是山。这是道家的三个层次。这里讲的是色与空能进行转换。不着相,又不落空。下雨了,就打伞,但又不能把雨太当作雨,就会让雨迷住了。我把她当作女儿,但也不能太当女儿了,否则,就会溺爱。就是儒家所讲的居中,什么都不能过度,也就是色与空的临界点。故佛有“不得说,不得说,一说便错”的常语。到了这种微妙的地步,真的是语言非能表述清的。

《心经》里也说到这一情况了。你现在读《心经》是一种感觉,还敢对人说,我知道《心经》了,但再过二十年,你不敢说了,一说就知道无论什么语言,都是不太全面的,有错的地方。那你说了,老师,你为啥敢讲《心经》?我是没有悟了,可是我说过,末法时代,时间没有了,先让你知道一下什么是《心经》的大意,也是有一定好处的,否则,就再没时间了。只有实修过,实证过的开悟了的人,才会知道什么是本心的,但到了那个时候,就不能说了。即我悟了你没悟,说也白说,你我都悟了,不用多说。明白这个道理了吗?再不能多说了,一说即错,哈。(笑)

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

这节的内容是:领悟了这个在法的人,一切法都能通达了,能看到诸佛界。后来的人得到我这个法门的人,能将这个顿教法门,与见解相同、心行相同的人共同发愿信受奉持,如同事奉佛陀。终生精进而不退转的人,必定能达到圣人的境地。但是,传此法门必须传授历代祖师以来默传心印的咐嘱,不可隐匿宗门正法。如果不是同一见地、同一心行,而在其它宗派法门中修行的人,不能随便妄传,以免有损人家原来宗派的传承,这是没有益处的,尤其怕有些愚痴的人不能了解,诽谤这个法门,将使众生断绝了佛性。下面他说有一首无相颂,让每个人都必须记诵,无论在家出家,只要依照这首无相颂去修行就好了。如果不能自己修行,只要记诵他的话,也是没有什么益处的。

“默传分付”就是认真地用心对对方说,不要理解为是悄悄地说,听有人听到。

这里主要的是对不同层次的人,不同道的人,不要随便传授,怕对方不理解而诽谤伟大的佛法,让众生的佛缘消退了。所以,像这部坛经,有缘则得,无缘则待。不要强求去让他人来听,来理解,来接受。好心不一定能得到好报,无缘之人不得渡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下面是这首无相诗,是对上述内容的综述。文字简单,内容我们都清楚了,读一遍就会知道的。

听吾颂曰:

  说通即心通 如日处虚空 为传见性法 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 迷悟有迟疾 只此见性门 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 合理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 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 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 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 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 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 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 各不相妨恼 离道别觅道 终生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 到头还自懊 欲得见真道 行正即是道

  若真修道人 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 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 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 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 自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 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 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 邪见名世间

  邪正尽打却 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 亦名大法船

  迷闻经累劫 悟则刹那间

  师复曰:”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时韦使君与官僚道俗,闻师所说,无不省悟。一时作礼,皆叹善哉!何期岭南有佛出世!

六祖最后又说:“今天我在大梵寺说的这个顿教法门,普愿世间所有的众生听了之后都能即时见性成佛。”

当时,韦刺史与官僚、僧俗弟子听了六祖所说的法后,都有所省悟。于是大家同时向六祖大师顶礼,并且赞叹道:“太好了!想不到岭南有佛出世!”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这四句话太好了。大家把它记下来吧。它的意思是说,再高的佛法也是不能离开世间的,想脱离生死,也是同样不能离开日常生活的。这也是我们刚刚讲过的,色与空的辩证关系。想成佛,你就在红尘里成吧,否则,还是成不了的。

“无不省悟”是没有不省悟的,即都有所领悟,收获很大的意思,不是都一下开悟了,如六祖当年那样一闻金刚大法就悟了那般。“何期”是“想不到”的意思,即:“想不到岭南有佛出世呀。”也可以理解为“何必期待”,这样一来,它的意思也是“何必期待岭南有佛出世,眼前这就是佛呀。”

好了,这便是第二部分,内容也比较多,篇幅稍长了一点,却是重点。我们回去需好好领受才是。

 说到这里,我想插进来讲一句,就是这一时期以来,你遇到的好多事,都是你修佛的缘的聚合,也可以说是对你修佛的考验,不管是什么事,你要留意会发现的。当然,你顺其自然也行,不过,事后,你可以想想,看自己遇到事的第一时间内处理事务的情况,借此来检验自己的品性提高了没有。比如,刚才我往这里走的时候,遇到一位同事,他问我干啥去?我说讲座,他问听谁的讲座?我说我讲。他问读《易经》吗?我说,不是,是讲佛经。那我也去听听吧?我知道他要去开会,便笑着说:“去去去,该干嘛干嘛去。”反思一下,就这么一件小事,可以看出我的什么来呢?第一,我没有打马虎眼,应付对方,说我去听讲座,或说就是在讲易经,说明我遇事时,是讲究真实的,不虚假。第二,我没有去邀请他来听,是我感觉他的机缘不到,硬请也是白请,还不如顺其自然呢,也许到时候,他的机缘到了,便会自然来听的。说明我的随缘做得比较好。大家如果一会儿出了这个门,会遇到什么,到时你也可以总结一下自己的。

学佛要学会活用的,不能死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