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讲述(四)
(2011-08-31 07:31:34)
标签:
惠能黄梅般若波罗蜜佛性赵明生文化《六祖坛经》宗教 |
分类: 随笔 |
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避。”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盘经》。因二僧论风幡义,一曰风动,一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
印宗延至上席,征诘奥义,见惠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 惠能曰:“不敢!”
宗于是作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
不是风动与幡动,是心动,多么伟大的发现。其实它还是从心去思考问题的,对不对?《六祖坛经》的精要,就一个字:心。《心经》也就一个字:空。《金刚经》也是一个字:相。清楚吗?越是大道越简洁,越是真理越明了。真正的大智慧是不需要多说的。如我,讲了三十年的课,没一句真理,全在那里胡扯呢,对学生说的都是无用的东西,真正的大道没几句。(笑)也许有几句真理的话,但学生估计都没听清,或有的听到了又转眼忘掉了。白说。(笑)
或者是我的眼拙吧,没有遇到一个开悟的弟子。不似人家印宗,只三五句,便知道眼前的这个从狩猎队伍里出来的,浑身上下散发着浓郁腥膻味的乡野农夫,不一般,是真人耶。于是,马上肃然起敬,敬拜为师。
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
惠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
惠能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
惠能曰:“法师讲《涅盘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没有善根的人)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其金。”
于是为惠能剃发,愿事为师。惠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
啥为“禅定解脱”?就是通过坐禅来达到定境,最后开慧,从而见性成佛。这也是众多的凡人,包括这段一时间以来,我们一起进行的灵修的方式。而惠能在这里却说“不论”,即,只见性,不谈什么静坐,入定,开智之类的东东。印宗问,为何不论?对呀,为什么不论,这不是几千年来一直流传下来的,不变的灵修的法宝吗?乍的到了他眼里又变了呢?惠能回答说,禅定之类的是二法,而佛法是一法,即不二之法。为什么佛法是一法?印宗继续问,这是非常重要的,不问不成的。我们也想知道吧?(想)那就看下面的回答。
佛说,善根有二种,一种是平常的,正常的,经常看得到的。一种是变化的,不定的、无常的。佛性,也就是心性,就永远处于这两种之中,在它们变与不变之间,说它变也行,说它不变不行。如果积攒到一定地步,出现了果相,凡夫看到的是两,大智慧的人看到的是一,所以说,佛性是只有一种。清楚了吗?他还举了个例子,有这么几个大恶人,坏事做绝了,一点善念也没有了,你说他们有没有善根?答案是:有。也就是佛性只有一个,而且谁都有。这里我再多说一句话,连石头、树木、河流等也都有的。只不过是我们肉眼看不到而已,如果你到了三摩地,你就会看到石头里的佛性的,它与我们心中的佛性是一样的。孙悟空不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吗?再引扩一下,便是万物皆有佛性,而万万佛性其实都是一样的,都是一个。这就是能对印宗说的道理。
印宗是大师级别的人物,一听便俯首称臣,双手一拍,啊呀,这真是金玉良言呀。于是便下跪拜师,东山法门从此开始确立,正式传法。
惠能于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今日得与史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缘?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智。愿闻先圣教者,各令净心。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代圣人无别。
一众闻法,欢喜作礼而退。
惠能知道,自己的得法也是前世累劫所至,也是前世积下的佛缘,并不是自己有多聪明,如果各位能把心修好,也会与诸佛一样的。众生一听,高兴得哈哈而去。这样的老师,真的是好呀。(笑)
好了,这是序言部分,简单总结一下,主要讲述了惠能从师黄梅,走出黄梅,历经万般苦难才最后成为眼下之惠能的根由与有关事迹。虽然是总序,但之中,即也把主要内容讲述透了,那就是佛心、本性的有关特征。我们要好好领悟才是。
好,我们的第二讲也到此为止。
次日,韦使君请益。师升坐,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
这是开头一段,语言很是简洁,主要讲述提有天智慧的问题的,般若就是智慧的意思,这个在《心经》里我们已明白了。这段的意思说得很是明白,概括起来就是那一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这一内容也是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六祖不知字,但说话却很是明白,不像某些文人那样故意绕弯子,不是打比方,就是讲什么高深的理论,要么就是引用有关名人名言。他就自己的一句话,直指心性,直奔主题:什么是智慧?就是观照到万物的本来面目。如何得到这一大智慧?悟。一旦迷了就得不到了。智人与愚人的差别就在于悟与迷。什么是迷?就是对事物的执着不弃,就是因对某一问题太过入迷而陷入了迷茫的泥淖,进而把自我的本性丧失了。人是一样的,没区别,区别就在于迷与不迷,这是问题的关键。简单吧?对,很简单,就这么一点,让我们千千万万生命多少世代了,始终不知道大道与真理,而把某些理论错当真理,反而把真理当作谬论去不断地批驳。真是可笑至极。
下面是六祖给大众的具体解说。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我们常听到一句话,叫“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我们还经常这么说“办任何事都要用心”,“不上心的事一般容易忘掉,记不住”。这说明啥?心的重要性。心是什么?我们已经知道了,它不是指我们的这颗心脏,而是指我们的本性,本心,本来,生命原本的那个灵性的,手指触摸不到的物。我们讲《心经》时也讲过念咒要注意的事项,其中就有一点,要用心去念,心口合一,不可分离。到了六祖这里,又讲到了这个心,再把老百姓的话拿来一起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凡事必须用心的,否则,不会有啥结果。
六祖告诉我们不要做空头理论家,不要只说吃饭,却整天在挨饿。嘴上说空空,心里却放不下,这般的人,永远也不会见到真性。昨天晚上,我去道林书院参加一个沙龙,一个道长说,如果不亲自修行,再怎么说,也是空的,全是白费力气。这话虽然有些过分,但他说出了一个道理,修行,必须是躬身的,用心的,要有具体的实践行动的。一是打坐,一是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去修。把日常生活的各类事当作练心的活动,这样练出来的才是真的。打坐仅是一种外表的形式。当然,它较为直接,感觉较真。
比如,面对敌人,或你的对手的百般侮辱,挑畔,你将如何?你能做到不生气,不发火吗?做到平常如素吗?如果真的能做到,那你就快成了。如果表面装假没事,能包容得下,嘻嘻地笑,其实心里火得在说:小子,你就骂我吧,三天后咱再看谁高谁低。这样的人,是不行的。外表是假的,内心才是真的。
如何才够得到般若这样的大智慧?需用心去寻找。而我们大众却常常把它忽略了,反是用口与手或身子去对待它,自然的它不会出现的。我们呢?便“如幻如化,如露如电”,注意了,这两句是《金刚经》里的话,它说,如果我们执着于事物的外表的话,我们就会陷入一种虚幻的境界,进而让我们颠倒梦想,迷失自我。事物的外表,如口耳鼻舍等,都不可执,不可信,不可迷,更不可依靠。只有性才是真正不假的,性与佛就在一起,离开了性,再无佛可言。这一道理,也很清楚,就是生命中的那个本我,它就是佛,佛就是它,我们去找它就成了,别想这想那,靠这靠那的。
也许你要说了,不借靠有关的事物,我就活不了呀?没有了命,我还去求什么性与佛?
这个问题问得好,说明你在思考,但一听就是个俗人,(笑)为啥?因为你又落入了相,迷了自我,你又把问题给绝对化了,没有把外在的、实在的物,当成虚空的,一时的,假的去看待。用三维层的思维来思考十三维层的问题,那结果自然就有矛盾了。
六祖是知道你这种人的想法的,看他如何回答你的提问:
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这一节是说什么是真正的心,真正的心就是虚空,就是没有,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什么也没有。而且连同整个世界也是空的,虚的,心性也是如此。这个心才是佛学里所谓的真我之心。再看下面的有关解释,可以回答上面的问题。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着空。第一莫着空,若空心静坐,即着无记空。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六祖说了,不要听我空,你就说事物都是空的,那就什么也不去管了,天塌下来由它,人死了不管,心里生出些恶念来也说,这是空的,不去管它。这又落入空相了。也许你又说了,这不是相互矛盾吗?到底是空的,还是不空的?昨天,在道林书院里,就有两个人在哪辩论,一个说空就是什么也没有,一个反驳,既然是空的,那还有什么佛法?最后,争不下,问我,我哈哈只在笑。我不能解答的。为什么?不是小视他们,不是,而是无法解答。不管你如何去说,他们中肯定会有一个人不高兴,既然如此,那我只能是哈哈哈。但我心里清楚,他们争论的焦点是:层面不同,角度不同,所说的问题不同。比如,你站在十八层楼上看太阳,我站在二楼上看同一轮太阳,它们一样吗?那个十八楼的人说,太阳是大红色的,二楼上的人说,你别胡扯了,太阳是淡红色的。然后去找来一个站在三十层楼上的人评理,你说,这个人能说他们哪个错呢?因为他看到的太阳是什么也没有的。故,佛有一句话是:不能说,不能说,一说就错。这才是真正大智慧人说出来的话,因为他知道为什么说一出来就是错的。
今天有东南西北来的四个客人吃饭,你是主人,上来一道菜,四个人各有看法,有的说咸了,有的说生了,有的说口感不太好了,最后,问你,你如何回答?最好的肯定是主:吃吧,这是我们这里的特色菜。
所以,我们在理解这个空,不能死死去从文字上理解,要懂得它的内涵,深奥的道理。总结一下空的特性是:首先,空与不空是相对的,其次,空与不空是有层次的,再者,空与空是不能分离的。看下面这句话:
“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缘”,这句话能理解吗? 我再简单给你解说一下,就是世界万物都是因空而来的,即无中生有,这应该是道家的理论了。如果按照传统的哲学观点,这个理论是不可接受的。但我相信,它是对的,空中含实,空中有实,色在空中,真我也是空的,或者说,也是和宇宙一样,从空中诞生的。这样一来,你的那个肉体也是空的,是从空中产生的,佛也是空的,和肉体一样,都是空的,你就不应该着于肉体不放了,肉体仅是个假壳子,只是真我暂时借存的一个地方,你如果把这个地方看得永久了,那就错了。你只可能把它看作一个假像来对待,不可执着,借假修真,这才对的。该吃饭吃饭,需睡觉就去睡觉,但是,不要为了睡觉而睡觉,为了吃饭就只是吃饭,之后,还有更主要的事呢,就是借这个身体去修炼,发现真性。要看到假相后面的真的东西,那就是真我,真实的心性。一方面是借假修真,一方面是真也是假,二者是不可分的,故《心经》里面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空大色大,大在空中,空与色可以相互转化的。
这里,六祖讲的是山河万物都是空的,是从更高的一个角度去说的。
说到这里,我还想说一说昨天去道林书院里的一个情节,就是最后了,他们让我说说,我本来不想说的,故推辞说,我是来学习的,听听大家的就非常满足了。后来没办法了,推不过,我就说了,但因为对方是道家的场地,我不能说佛的,在啥言啥嘛。我说佛,人家会不高兴的,毕竟有区别心的人多嘛。虽然佛道本质没有区别。我就问了他们一个问题:道家常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如果按照这个理,我们往回推,道是从哪里生出来的?他们不作声了。有人说,本来就有的。我说,这个答案是无聊的,相当于没有回答。我接着说,道是生于空的。那空的又是从哪里生出来的?再追问一步,他们又不说话了。我说,空是从万物中生出来的,你说是自然也行。那自然又是如何生出来的?是万物。这样,把它们统一在一起,一个完整的圆融的环路便有了:空生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五,五生万物,万物生自然,自然生空,空再生道……事物就是按照这个规律来运行、交合、组成的,知道了吗?一共有八个环节。我们过去只在道生一,一生二中打圈圈,不敢突破它的局限,故思维还不是圆融的,完整的。现在,我们把佛家的理论加进来,相互结合,这个宇宙的大道就顿然明晰,完整无缺了。所谓仁者与智者的理论就是这样来的。故,佛又说,生命修行时有八万四千个法门。佛是把一切看透了,弄明白了,它站的角度很高,很宽,把整个圆上的所有点都结合在一起看的,最后,从空入手,把真理给人们点明,而其他的门派学说却不能够这样,它们大都没有看到空这一非常虚幻而真实的存在,于是自然就出现了好多残破。在这一方面,道家也是非常高超的,它们认识到了万物的这个境界,可是还是没有佛家这般的智慧。只能说,唯有空空是大道,而道又是一种非常道,道这种事物不好为它取名,是一种非常名,这样总结性的结论。今天,我把我自己的这个发现讲给大家,让大家也悟悟,是不是这么个理。还有一点,你要明白,宇宙是圆融的,完整的,统一有机的,循环往返的,这个圆融是不可分割,不可脱节的,无始无终的圈。我感觉这个发现是非常了不起的,前人没有说得这么清楚的。当时,我把这个观点说出来后,在场的人都大吃一惊,有一种顿悟的感觉,说是太绝妙了。你们感觉呢?哈,自我夸一下子,马上去掉这种虚荣心,因为它也是空的。
知道了这个理论,你现在说什么,它都是有道理的,都是不错的。因为你站在了这个圆环的位置不同,故,理论也有所不同,可惜都只是整个圆中的一个点或面,不是最为完整的。比如,唯物主义,它是站在了万物与自然这个点上看问题的。实用主义是站在了三的角度,存在主义是站在自然的角度,阴阳家是站在了二的角度,五行家站在了五的角度,基督站在了神的角度,其实也是道这个点,道家站在了道的角度,佛家站在了空的角度。但是,佛却并没有把其他的否定了,它把其他的事物联系起来看问题,从空入手,去认识宇宙最深处的特质。这个角度是非常了不起的,不像其他主义或理论,层次太低,首先就连某些道理也讲不透。如刚才有人回答,自然怎么来的?是本来就有的,废话。人是怎么来了?猴子变成的。哈哈,太幼稚了。他们的思维就陷入了一个死胡同了。这也说明他们的理不是真理,是片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