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经》的解读(五)

(2011-08-07 23:30:36)
标签:

诸法

莲花

五蕴

心经

般若波罗蜜

相对性

文化

空不异色

赵明生

宗教

生命

分类: 随笔

                   《心经》的解读(五)

“色即是空” 此处菩萨又反复说了色性是空,空即是色的这个道理。空性并不是兀突突的空,它是要落实在色的相对性中间的。这个理大家听起来比较难懂,但其实也好理解。关键是对这个空字的理解上,不要把它认为是什么也没有,不对的,它是一种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空,是一种虚存在,如波、电、光、电子信息之类的存在。两千年前的圣人是不会有电与信息之类的名词的,它们就用空来表述了。色也并不是毫无依据的荒谬的世间事物,它们自身就包含着作为世界本质的真性,也即是空性。没有空,也就没有安立色的去处。空包容了色,色借助空来生存,无色,空也不存在。就是物质与精神一样,两者对方统一的,谁也离不开谁。

诸佛菩萨,有时说空,有时说色说有,这是因为在一切诸法当中,色与空是相互通达的,圆融的,同一的。就空性至极言,世间无一色不空;就色性的本质来说,无有一色不显真性。空与色是事物的两极,但又是包含着对方的两极。世间无一物不空,世间也无一物不有。不有就是色,这个色不是男女之色的色,是事物的实相体。修佛的人,关键是不要执迷于任何一个侧面,不要偏于任何一极,既不执于空相,也不执于色相。那么,如何是好?处中间最好。也就是儒家所说的中庸。这才叫真正的不执一相。但是这个中庸可是非常难以得到的,并不如我们说一句话这么简单。谁能说自己能守住中庸?看到中庸?你知道中庸在哪里吗?一条河水的中间在哪里?一座山峰的中间在哪里?一个人身体的中间在哪里?置身无边的沙漠,你说中间在哪里?更不用说一个抽象的道理的中间模糊的状态了,就像天空与风一样。但是,佛能知道,佛也能做到,它知道什么是天空什么是风,(注意,天空不是空,我仅是个比喻,这样好理解),它不执任何一方,不就色,也不靠空,虽然色与空是很难分开的,它们经常共处一体,因为佛没有了分别心,对恶的不惩罚,对好的给赞扬,能认识到善恶的本来,却没有不同的态度。故,它能说出“色即是空”和紧接着下面的“空即是色”这一千古名句。

我们刚刚讲过的,任何一种正确的理论,它应该是圆通的,可以倒回来的,这不,佛所说的没有一句妄语,它才是真正的辨证法,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是超凡脱俗的大智慧。它说了上一句后,马上就说出了事物的另一面的情况。空也是色。空为什么是色?虚空凭什么说又是实相,实体,是真实不虚的存在呢?任何事物都是阴阳合体的,这两者谁也离不开谁,各为对方存在的前提与条件。万物因缘聚合而成,成了的事物虽然时时处于变化之中,但它也得有一定的时间与条件,或者说是速度,才可以到达消失的地步,在这一时间内,它们是真实的存在,它们暂时是不假的,它们山就是山,河就是河,人就是人,思想就是思想。空凭色而有,色因空而生。生与有,相互关联,相互增长,相互转化。缘生幻色,一切法全是由色中幻化出来的。体相不异,空色不二,二者是不可能分开的。体是无为法,相是有为法。有为当下就是无为,无为当下就是有为。幻外无真,所以是真空;身外无幻,所以叫幻色。幻是烦恼,烦恼里才有菩提。这才是真正的菩提。所以,从这一点上讲,这个“异”,也有的高僧解释为“离”,就是谁也离不开谁,也是一对矛盾体,是一个事物的两面,相互分不开的。这个也是有道理的。

     由上面的一个相互的辩证论题,下面引出了“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的进一步推论。五蕴当中,色蕴为首,色蕴如果能够安立到本性是空又因空而相待,因缘而有的立场上,其它四者“受”、“想”、“行”、“识”也就不难理解因缘而有,因空性而生,也就因缘而无,因缘相待而不可依恃,从而归为空的道理。总之,一切形色之有,无不是假,因为它们要依缘才能存在;又无不是真,因为它们无不包含着那绝对的相对性,无不包含着空性。所以我们才有充分的理由说“色即是空”。华藏(可以理解为一切世界的总称,包括娑婆、极乐、袈裟幢、胜莲花世界等)是虚空的华藏。人是虚空的人,感受是虚空的感受,意识与是虚空的意识。

     佛很是简练,一句话把其他四者全给总括在一起了,不再详细解说了。你懂得了色是空的道理,自然也就懂得其他四者。佛不会多言的,除非要特别的强调,它才会反复。

“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诸法”,指世间一切法,亦即天地间的一切事事物物,可以理解为宇宙的本来,这个本来与人的心性是一致的,人的本性也是从那里原般原样脱胎出来的。此处具体是指五蕴诸法,即因五蕴而生的一切相对而有者。“空相”,指“真空实相”。人的真心本来是常住不动的,只因五蕴集聚心中生出私欲遮蔽真性,才会有种种执著,才会妄执外境为有,才会视所见、所闻、所嗅、所触为真,才会以五蕴为实有。只有般若慧才能如同利剑断除诸多迷惑,只有在缘起性空的立场上才能把握“空相”。
  “不生不灭”,这几句是指万物的本来永恒不动,没有生也没有灭,没有增长也没有减少,也不会被污染,更没有什么干净不干净之说。五蕴真空,便无法可生,若法不生,自无可灭。一旦明了般若妙法,无妄想心,就不会有生有灭,也就无需乎求离苦, 也就没有度脱苦厄一说了。“不垢不净”,污垢与清净本来是两相对立而存在的。凡夫未破烦恼, 未除贪嗔, 生出了我执与法执的偏见, 这就是垢秽;二乘修习者已断烦恼,无离贪嗔,能证人空,名为清净;凡有染于有漏的恶缘, 名为垢;圣人重修无漏的善缘,名为净。然而他们的垢净只有其名,究其本体言,根本无所谓垢与净,所存在的只是空而已。空是既不可谓净,也不可谓垢的。凡夫若一念头不觉,生出妄心便是垢;圣人了达空性实相,不受拘于五蕴,不受诸法色相影响,则是净。从诸法的本然之相上说,垢也没有,净也没有,这叫“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世人的本来心量,还有世界的本来面目,或你我的心性等,如大海一样宽广博大,含容万物,蕴育万机。但只有圣人才能把本来的心显示出来,不为事事物物所遮掩。从这个的角度看,本有的心量并非修行而有,而是修行而显,所以说心量不会因为觉悟而增另加一分,也不会因为迷妄而减去一分。凡夫似乎心量狭小,看不透我及其他事物真实的面目,但那只是因为五蕴蔽障,六尘牵缠束缚,不能修行观照,所以才会有真心隐没不显。无论是天地之魂,凡夫,还是圣人,佛性都是本有的,真心都是俱在的,人为地增一分或减一分都是不可能的。再打个比方,你在这个地上挖个大坑,这个坑有了一个空,但是天空并没有发生一点的变化。你把土再重新填上,天空还是原来的样子,并不因为你挖坑与填坑而有所改变。再比如,你呼一口气,眼前的这个天地并没有减少什么,你多吸十口气,天地还是原来的样子,天地就是这样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再如你照镜子,无论你今天的脸如何胖,明天的脸如何的瘦,镜子还是原来的那个镜子,它并不因你的情况而增长一分,减少一分的。万物的生灭垢净增减,都是众生的情见妄分别所致,这也就是苦厄的来源。所以佛在此教诫我们大众,只有了达心性,认识到本来是空,抓住根本的那一点,从那一点上去看待事物,才会猛然知晓,原来一切善恶凡圣诸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其体性(也就是那个根本)原本寂然一如,我们呢,也就根本没有任何分别想量的必要了,这下,我们才会真正地开悟,才可放下一切。否则,定然烦恼不断。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这是总结一下以上的内容,会得出如下结论:真空实相中的五蕴诸法,都是因缘和合,虚妄而生,不可以用生灭垢净的心去追求。彻底了悟真空实相的圣人,连因缘本身也视为空无,那自然地便没有了挂碍之色法,没有了受想行识诸蕴的心法。只有勘破般若甚深法,才能无幽不洞,无暗不除。佛祖在这里告诫我们说,修般若慧的人要时时观照,不可迷于色心二者。从根本究极的角度来看,一切存在的根本相是空,是相对,是依赖,它们并非磐石不可动摇,所以才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色心二法都因为空性而丧失一切实在的。这一点,我们要理解,否则,佛经里的好多问题都难以理解。达摩曾就说过,《心经》一通,百经易通;《心经》不通,百经难通。这个结论性的观点,我们应该真实地领悟了,才可以再去思想其他内容的。

上面佛刚刚谈完色与空是相同的,没有差差异,现在又说,空中无色,也没有什么对事物的感受、思想、行为与看法等。这岂不是矛盾吗?我们这样看,上面说的是二者的本质,这里说的是二者的差别。先说统一,再说对方,这样就转了一个圈,思路回来了,佛想表达的意思也就周全了,完整了。我们理解起来才会更完整而准确。这便是佛的智慧,而不是我们的专家教授的语言表述。

这句话是说空中无他,就是什么也没有,一切都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是我们心里意识的结果,是虚无的,假的,不让我们执相,比如天空里,什么也没有的。你要说了,看,过来一只鸟,那不是个东西吗?但当我抬头一看的时候,鸟飞走了,我看不到了,是空。如果说你刚才真的看到了,不是空,那么,现在不也是空了吗?鸟不在了嘛,对不对?佛的时间空与我们不一样的,他站得太高太高了,我们的肉眼能看到飞鸟与飞机,佛想看时什么也能看到,连同千里之外的一根秋毫。佛不执相的时候,你就是把飞机开向他的脸上,他也不会看到的。他现在说的就是后一种情况,是不想让我们对向身边那些生命短暂的事物,如所谓的名利、美女、帅哥等太入迷了,认为那就好得不行行了,放不下,痴迷不已,近而为之消魂落魄,违法乱纪的,徒给自己增加痛苦。生活中的苦好多都是自己找的,其实,世间并没有那么多的苦。

想起一个笑话来:一个人对朋友说:“你看到远处那个漂亮的金发女郎了吗?她让我一晚上都感到很恼火。”朋友说:“她一晚上也没看你一眼呀,怎么惹你了?”这个人说“就是这样的,如果她看上我一眼,我也就不像现在这样恼火了。”虽然是个笑话,但其中的我们,不也经常扮演这样自作多情的人吗?找同学去了,走到商店门口,无意中看到里面挂着一套漂亮的衣服,太贵,也不太合适自己,可是自己就是放不下,一步三回头呀,留恋不舍的,甚至有的可以因为它而苦恼一个月。人家衣服招你惹你了吗?没有,人家连点声音也没发出,只是你着迷了。一着迷,痛苦就来了。就这么简单的理,我们却总是不能真正地开悟。回头再说故事里的那个人,如果那位美女看了他一眼,他就不恼火了吗?也许是不恼火了,但也许更心旌摇荡,不能自禁了,到时,双双把家还不成,就有可能去自挂东南枝呢。(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