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悲歌对天鸣(二)
(2010-01-17 19:45:35)
标签:
生死线影视评论历史鬼子悲歌日本人侵略者赵明生文化伤痛悲歌 |
分类: 评论 |
二
不可否认,作为一介雄性的生命,自己对战争片的爱好是与生俱来的,对抗战片更是倍感兴趣的。究其原因,并不是爱看到那血腥的场面,死去的生命,而是对日本人天生就有一种恨之入骨的痛,对那刺目的太阳旗、黄色的军服、哇里哇啦的话语有着十二分的反感。这固然是与从小所受的教育有关,可是更是因对方那惨无人道的行径所致。
记得小时看《地雷战》《地道战》等知道日本人是世界上最坏的人了,后来对有关书本上的言论有点怀疑了,可是从来没有对日本人的这一丑恶行为有过一点的怀疑。今天,自己已快到天命之年了,对有关历史的看法有许多观点变了,如当年,我们在某种党人领导下的抗战并不全部是那样的,我们的对手也并不是那么愚蠢无能的,日本鬼子的烧杀抢掠远比《小兵张嘎》里的无情,对付他们的办法更不是像《小英雄雨来》说的那样简单有效。
前些日子看了《亮剑》,感觉那个有点接近历史的真实了,后来又看了《兄弟连》,知道日本人屠杀整个村子里全部百姓的原因了,今天看了《生死线》,我更相信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悲惨的南京大屠杀发生的原因与真实性。当然,作为一位教师,对当年那段历史清晰的认识,并不是只通过相关的电影电视,更主要的还是通过大量的有关历史文献资料。如果说,我对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那段悲惨历史的看法有过一点改变的话,那就是有一点变得更加厉害了,就是我确信,这个世界上最坏、最无耻、最恨毒的还是日本侵略者,是如妖魔恶鬼一样的日本人。对这个变态的、禽兽不如的民族,我真的不知道应该用怎样的语言来咒诅它的。
有时看着看着,我就会想,如果像我这样一个手无束鸡之力的书生,生不逢时,也遇到了那么一个黑暗的年代,也有亲人遭到了鬼子的枪杀,我会不会放下手中的粉笔与书本,毅然去加入战斗的行列,与那些禽兽们进行血战呢?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一点也不会犹豫,无论我有无家财土地,有无爹娘与妻儿。当然,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听上几声口号,一夜间就会去报名参军的。那死去的人堆里如果没有我的爹娘娘与妻儿,也许我会后退,会逃避,可是一旦亲眼看到了自己的亲人让对方一刀一刀地刺死时,那咬牙切齿般的仇恨,绝对是一般的理智不可阻挡的。同样的,共民抗日的潮流便一定会在这片贫瘠而古老的土地上盛行,“全民抗战”一定是这个民族当时唯一的口号与统一的行为。
不仅是如我这普通的平民、草人,还会有其他更多的生命主动自觉地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的,如无法耕种的百姓,被抢走财物的商人,无法上学的学生,无工可做的市民,以及有关的行会、江湖各大门派等等。因为你日本人杀戮的不仅仅是对方手拿武器的战士,还有那手无寸铁的广大百姓,对这样的强盗,不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是绝对说不过去的,也是有违天道的。在这一大问题上,我们的编剧就表现出了他那作为一个生命最基本的情感与见识。侵略者来了,杀人放火了,沽宁城的地下党行动起来了,守备军奋力作战了,窦村的村民自觉行动了,大荷村的农民组织自守队了,江湖上的沙门也有人与敌作对了,商业会长也宁愿放弃自己的那些财物与金钱了。于是,转眼间,这片土地上便自然地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统一战线,其目的只有一个:打鬼子。所以,日本侵略者从它人踏入中国这片土地的第一步起,就注定了它的最后灭亡。这是人心的必然,历史的必然,是正义战胜非正义的必然,也是上天对它做出的必然选择。
在这一点上,作者表现出来的历史的真实要远远高于前不久引起轰动的抗战片《亮剑》,更超出了与此相近主题的《兄弟连》。它既没有简单地把这个抗日统一战线简单化,短促化,更没有把它表现得糼稚与浮浅,没有说,有那么个觉悟高的爱国者出来,振臂一呼,云者就景从,一上战场,就旗开得胜。不,战争是特别残酷的,想去参加,就会死的,这个谁也清楚,更何况面对的是这帮杀人不眨眼的畜生。因为鬼子是毕竟是鬼子,不是人,没人丝毫的人性,只有十足的兽性,手中那三八大盖绝对是杀人不眨眼的,那白晃晃的刺刀,浓烟滚滚的毒气,钢铁做成的装甲战车是一点也不认人的(有时连同他们自己,剧中有这么一个镜头,当官的在逃跑时,所坐的战车可以直接从自己人的身上辗过去),不说对每一位与他作对的生命,就是稍对他的行为有不服从的人,也不会轻易放过的。抗日分子绝对不是好当的,或你想当就可以当得的,它是用鲜血与生命甚至有时是人世少有的胆魄与强大的精神意志作代价的。所以,当有文化、有知识、有远见的国军上尉龙文章,站在沽宁的大街上,眼前放着白花花的大洋,情奋激昂地连续高喊:“谁来守沽宁”时,下面的人群里却无一声应答。因为一答应了,就意味着流血与死亡,而生命是异常宝贵的,一旦失去便绝对不可能再次找回来。
对此,剧本没有按照以往的规则去图解历史,更没有有意地扭曲历史,它是从人性真实的角度出发,从原本的历史出发来让人们认识一个问题,保国是需要一定的代价的,抗日的战士并不是那么容易召集来的,有时更需要去硬拉壮丁的。这一点,它很是真实地还原了历史,而这一还原,让我们更清楚了当年那段历史的残酷与无情。而到了后来,却有无数的村民、市民自觉地加入到了这一战斗的行列,这不是作者的主观臆断,也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生命一旦被屈辱到了极限,再弱、再无能它也会起来反抗,以求得生存的。经过鬼子七年的血腥镇压,沽宁的人民再也无法忍受下去了,而且也看到了最后胜利的希望,再加上手中有了刀与枪,可以与鬼子进行殊死的战斗了,这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在这一点上,作者同样通过以和气生财为主旨的高会长,以占地为王、清修世外的沙门老爷子,糼稚善良的何莫修,单纯无邪、一心只懂读书的唐真等人,面对日本鬼子的前后不同的态度来表现,把一个民族从一盘散沙、软弱愚昧、到团结一体,血气相融,同仇敌忾的变化发展,表现得真实而生动,复杂而深刻,很是形象地展示了这场战争之所以能所得最后胜利的现实因素与历史根源。与过去和现当代的好多抗战片相比,它更让我们深思一个问题:民族大义和个人利益如何才能紧紧地融为一体,决不割裂。
这便是我对此部电视剧在对历史与人民的有关解答中所做出的方式与结论,给以高度赞扬的第二个原因。
(接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