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一分为三哲学一分为二辩证唯物赵明生摄影图片文化 |
分类: 评论 |

一分为三的哲学观新探
一,宇宙的起源与哲学
宇宙是如何形成的?这是任何哲学观的诞生都不可绕过或越超的一种高山。因为哲学所要解决一一个最大的根本问题,就是事物是如何组合与运行的,它们的本质是什么,特征如何,规律是什么,如何发生变化,最后的结果又将怎样。那么,要想解决上列问题,我们必须首先回答这么几个最基本的问题“宇宙是如何有了的,它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它的组成又是如何。因为它决定并影响着我们的基本观点,也是哲学观的出发点,立足点。因为哲学也是宇宙之中的事物之一,故它的诞生也必然符合宇宙诞生之道,它的内涵也势必具有宇宙之特征与发展规律。
由于对整个神秘无比的宇宙的好多内容的认识与理解还不是那么得确切与明白,所以,至今这止,所有的哲学观都还不是那么能够让全体信服,因而,任何哲学观的提出都带有这样那样的主观与残缺。但这并不可怕,用不着惊奇,也很是正常,因为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就是这样,想象、科学、实验、应证、再想象……一步步走向它的真理状态的。
只有将宇宙起源的问题解决了,哲学的基本观才会自然明白。因为宇宙与哲学同步诞生,同样的深遂,同样发展。所以,下列观点的提出,也仅是对事物的一种探索与认识,也许它与真理不相符合,但没有这样的假设,我们的哲学研究就无法进行。我们所需进行的是在假设的前提下,对所提出的观点进行理论的分析阐述,和大量现实证据的验证。如果它真的符合其大道,那它可以放这四海而皆准,否则,就会不时地碰壁。所以,对以上宇宙起源学说的提出,虽然是主观的,是一已所言,由于受条件与历史等原因所限,一些观点无法拿出实例来给予验征,但好在历史是发展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真理是永恒的,我们完全可以从现实的大量生活实例中总结出有关规律,拿出论据来证明以上观点的正确。
哲学是关于世界万物的起源、组成与发展最基本、最一般的学说,宇宙又诞生、组合、发展了万物,所以,哲学也应该是诞生于宇宙之后的,它也必然要准确地反映出宇宙的全部特质,它与宇宙的关联太密切了,我们绝不可把它们相互隔离开来。
二,万物的形成与分类
那么,宇宙是如何诞生的呢?简单来说,按照我们现的所识,应该是由最初那些无数细小微弱的尘埃,在一种特别巨大而充满无比能量的空间不断运行、组合、发展与变化中渐渐形成的。它的最原始状态是一个无比巨大的混沌蛋,大而无内,小而无外,久而无限。这种特别的最原始的混合物,里面包容有事物最基本的因子,也有决定事物发展变化的最基本的能量。这个状态,我们的祖先称之为“道”。即所谓的“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老子》)
万物就起源于这个一,一就是道,道就是宇宙最原始的状态,也是混沌之状态,它是混合不分你我与彼此的。但随着宇宙内部组成及力量的不断组合变化,事物的性质与态势也慢慢地发生了变化,到一定程度,便出现了一次质变,那就是宇宙大爆炸(宇宙可以有多次的这样的爆炸的)。由于受整个天体运行及事物本质性性的影响,爆炸后的宇宙便分为三类物质:清纯、单一、轻盈、透明的,即老子所说的那个“象”;沌浊、复杂、厚重、昏暗的,讳疾忌医老了说的那个“物”;介于二者之间的不清不混、似清又浊、清浊相间的,有时常常又是宇宙本身的原始的那种物质,这种物质不会因为什么样大爆炸而改变其性质,它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永远存在于宇宙之中,或依附于其他事物之中,或独立存在。老子用一个“精”来表示。前者上升,形成为清朗深遂无边的天;后者下降,凝聚为厚重结实的地;第三类物质处于天地二者之间,形成巨大的大气层(这是我们至今认为最具典型性的第三种物质的外部形态,也许还会其他物质,但限于条件,我们暂时还没有将它认识。前不久全世界的众多科学家一起组成起来,研究一种叫作暗物质的东西,就是对奇特物质的重新探索)。前者以波光的形式存在,充满空间,却不占有空间,其运行速度最低为光速;后者以粒子的形式存在,占有空间却不充满空间,其运行速度最高为光速。第三类包容前者,关联后者,具有波粒两重性,其运行速度可快可慢,有时占有空间,有时也充满空间,它很是神秘,运行规律很难把握,常常深藏或游离于二者之中、之间,但它又绝对不等同于二者,因为它保留着宇宙当初的原始特征与巨大的能量,所以,它往往决定着清、浊两种物质的性质、地位与相互间的发展及发展运动之后一定时期内的存在形式。就像一架天平上,那个可以左右滑动的定量星,它居于二者之间,随时随地决定、保持着事物的平衡与变化,轻重与高低,它虽然很小,却是整个事物运行变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因素。
这三类物质,共同组成了我们所居住生活的这个完整而博大无比神奇的宇宙,也自然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与思维。前者就是我们所探求到的光电之类的灵物,后者就是我们的眼手可见可感的现实客观存在物,第三者则是既能为我们所感,即不一定能为我们肉眼所见的更神秘的物质。它们三者都是从宇宙这个老母那里来的,所以,都具有母体身上的遗传因子,但是谁也不能权权代表母体。只有三者合一,才可得到或体现出整个宇宙全部的信息与特征。
三,一分为三的基本哲学观
根据要上所述,我们便提出如下哲学基本观点:宇宙是物质的,是复杂的,相互混合的,发展变化的,但内部成分有时它也是可以分离的。它绝不仅是由我们的肉眼所看到的那简单的物质组成,执照其性质与特征,大的方面我们可将它分为三种不同质与类的物质,即阳性物质、阴性物质(就是我们所称之为心、念、魂、魄、精、神等物质)、与阴阳混合物物质(是不是暗物质?)。那么,事物也自然是一分为三的,三者相互统一,又各自不同,相互影响,又各自独立。三者相互作用,随时不断发生变化,三者都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主宰决定事物的性质与变化。三者的关系是平等并列的,只有作用的不同,而无高下的区别。那类不为我们所见却能为我们所感所觉的灵类物,常常决定着事物的本质,认识它,不能通过人的眼与手,只有借助心灵去感知。而为我们所见所触的这类物,则常常显现出其一定的外部形态,而成为现实的组成形态,认识它,只要用我们的肉眼与手等则可。而第三类物质,因为它的特别,一会儿寄身于前者,一会儿又借助后者存在,所以,认识它,需要把二者结合起来才可以,其方法是心与眼与手等结合,即中国古代留传下来的所谓五觉:触觉、视觉、嗅觉、知觉、感觉。前三觉认识实在的物,后二者认识灵物,第三类物的认识则要借助一新的认识方法:神觉。六者一觉比一觉层次高,但又相互统一于一体。
为证明以上观点的正确,我们可以通过东西方最早的神话与宗教来进行分析。
在《圣经》的创世纪篇章里,原本就存在的,能量无比巨大的那个上帝耶和华,与最初的民办的起源“一”在一起。我们可以认它为它就是这个道:“空虚混沌,渊面黑暗”。他首先创造了“地”——实在的物,然后又创造了“天”——空气,最后,他吹了一口气,整个天地便有了灵气,这便是第三类物质。这三者有了,才有了其他万物。一分为三,三合为一之理最合理的真实验证。再看,耶和华创造的具体的生命人:“乃是照着他的形象造男造女”,如此,男女是同时具有的,加上他本人,这样下来,生命的形态就全部具有了。这也是一分为三。从另一说法看,亚当是他创造的第一个人,然后从这个人的身上取下一根肋骨,于是这世上有了女人。而这个女人其实与那个男人是一个身体的,因为她的一切是由他的身体提供的。再看,《圣经》里常常说的三位一体,就是圣灵、圣父与圣子。三者不可缺一,相互通融,合而为一,充满掌握着整个宇宙。有了这三圣,天地就有了生命与灵光,就不会黑暗,是非不分了。
东方的神话最早的要数盘古开天劈地了,一把大斧一劈,清者上升为天,浊者下落为地,而盘古又是最初的生命,就看上去是一分为二,如果加上盘古这个原本就存在的巨大的生命,那还是三类不同的生命。再看女娲造人,她是照着自己的样子去做的,男人从泥土中来,女人从男人中来,与女娲这个母体一起,也是三种不同类但有相同质的生命。
佛教里所说的佛、法、僧,戒、定、空,道教里的真、善、美,儒教里的仁、义、礼等都是三位一体的关系。东西方文化的相同,与对世界万物的认识到了如此相近的地步,不可能仅是一种巧合,它必然有其科学的理由的。
中国古语里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说,是再准确不过的了。所谓的阴阳合道,并不是由阴与阳这两种物质组合而成为天地万物。而是阴阳两物,与道一起,才构成了宇宙万物。故我们现在所说的一分为二是有一定的片面性的,它只是事物的初级阶段的外部表现形态,真正决定事物运行的主要因素必然有那个介于二者之间的,包涵着事物原始本性的“道”。“道”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无所不包,无所不能,但它不等于阴与阳的简单相加。就象一个母亲生下两上双胞胎儿女,这两个儿女的体内(外物质、阳性)、心里(内物质、阴性)里分别都具有母亲的好多遗传因子,但这两个儿女的相加,却绝对不再是当初那个母亲的全部。母亲体内的某些基因不会因为这两个儿女是一个新的生命而改变的。于是,他们的生命体内就势必会出现这样的因子:母亲的、儿女的、母亲与儿女混合的。一个新的生命里包含有三种不同的因子,三种不同的因子又同时处于儿子这一个特别的体内。这便是最典型的、浅显的一分为三的理论表现。(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