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诗人张洪波一事说开去

(2007-04-29 09:22:50)
标签:

美图

文化

分类: 评论
从诗人张洪波一事说开去 
包团团吃果果
      -------从诗人张洪波一事说开去
     在我的眼前,放着两本有名的杂志,一本是《诗刊》,07年4月号;一本是《人民文学》,07年3月号。《诗刊》,不用说,里边刊登的是诗歌了。《人民文学》须要说一下,这是一期诗歌特大号,里边刊登的是近百位有名无名的作者的几百首诗歌。要知道,这是本刊创刊以来少有的一次壮举呀,在当今纯文学之特种诗歌很是萎靡的形势下,敢有如此胆识来拯救诗歌,看来此刊编者还是有一种不凡的责任与高远的见解的。
    先看《诗刊》,再读《人民文学》。首首读完后,心里顿然又升起一种莫名的失落与惋叹。不为其他,而是为《诗刊》上专门对诗人张洪波其人其诗进行推荐一事。
    对张的推荐共分六个部分,分别是“诗人档案”、“编者案”、“作品回放”、“新作展示”、“张洪波创作年表”、“谈谈张洪波”。其篇幅共占18个页码,将近占整刊的四分之一。按理说,本人对诗歌也是有一种特别的感情的,从上大学时起就开始订阅这份全国最有份量的纯文学刊物了,参加工作多少年来,一直没有中断。印象中,像这样辟出如此大的版面,化如此大的气力,对一个诗人给予全方位的推荐的情况还是少有的。对此特别的举措,本人也是举双手赞同的。《诗刊》本应该是这样的,文学领域里一个至高无上的阵地嘛,焉能没有一点大家的气宇与胆识?
    然而,今天,这次,我却没有多大的兴奋之情,产生的一点的忧虑是,《诗刊》,你好像选错人了,且还有明显的做秀之嫌,捧托之嫌。
    记得,那是前十几年吧,本人家乡所在的地区日报上,一天,突然用从未有的过的形式,化掉整整一个版面,用特别的语言,特别的版式,发表了对本地区一位著名诗人的介绍与评论。满满一版面呀,都是全国各地二十多名著名的诗人、诗评家文学、理论家、教授及官员等对此君的大肆吹捧夸耀。好家伙,很吓人,很有阵势的耶。单从那一版里的文章所说的看,好似彼君真的是全国最优秀、当代最伟大的一位诗人了。
    对彼君的一些情况,本人还是有一点了解的。从他出道的那一天起,本人就对他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可惜,此君的诗作一直平平。但为何会有如此众多的大家,对他作如此大的吹与捧呢?后来才从一位朋友那儿得到答案:彼君为官为文都有一套,借官托文,用文起官。官不小,当时已是一县之爷;文也不低,已出版好几本诗集,并入中国作协。特别是那个美好的秋天,利用手中之大权,特邀诗刊社一行要员名人去本县一游,名曰采风,以文化促动经济。吃喝用行游玩住,一并卖单。后来那期《诗刊》果然选入彼君两首质量庸庸的小诗。哈,以公谋私,投桃报李,当代儒雅官员之伎俩也,当代《诗刊》之义举也。
    十几年过去了,本人也离开家乡好久了,但文坛还在关注着,特别是诗坛,只要有一颗耀目之星闪现,定会给予特别的亲睐的。但那君现官至何位,文成何样,却是好久不见影信了。是江郎才尽了,亦或早成了大家,见识浅陋之本人难识真面目了?
    由不得,我开始感慨一个问题,中国人呀,从古至今就有一大特别的爱好,那就是很爱包成一团去作战,却总是难有本家赵子龙那神勇,单枪匹马,横冲直撞,入万军之阵而取上将首级。入仕途为官也吧,经商赚钱也吧,投师收徒传授一技之能也吧,搞学术研究也吧,很少有爱单打独斗,傲视天下,独行独往的。故而有著名作家韩石山先生所言的这个军团,那个军团的文学军阀或说文学诸侯纷纷出现于古国之大地。这也该是新中国文学史上一大奇迹与发明吧。
    在外国,这类事却是少有的。闻名世界的伟大文学家、思想家的梭罗更不是这样的。一个瓦尔登湖让他有了那部被誉“美国人的圣经”的《瓦尔登湖》而一举成名。那是他一人独居住于那个幽静偏僻明澈的湖畔得到的智慧与对人生思索的精华之体现。还有伟大哲人柏拉图、康德,一生就居位一个鲜为知的小城镇,终年四季总是孤独一人在散步,在徘徊,在思考,所取得的成就,却是后人难以望其项背的。
    我不是反对文学创作者结伴同行,更不是眼红借这一可以相互激发、注入灵感与智慧的创作形式而出名的人,只是反对这种包团团吃果果,你拉我帮,你吹我捧,你来我往式的近乎无聊又非常可恶、可耻的狭隘的龌龊的创作生存方式。说一句真话,这样的创作方式是很难取得大的突破与成就的。一帮臭皮匠很难顶得上一个诸葛亮的,更不说这是一种艺术,一种创造,一种永远在超越自我,表现自我,展示与描绘灵魂的独自的精神劳动。它需要的不光是一种自由和谐的氛围,更需要一种孤独与寂寞,有时甚至是对自己的全盘否定与怀疑。
    而相互的吹捧有时则是对自己创作生命的一种死刑的判决,或更接近于一种饮鸩自慰。中国的大作家们久久不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不是原因之一呢?说起诺贝尔文学获,我又想起那位从湘西的大山里走出,经自己独个的奋斗而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准获得者的沈从文先生。生前命运一生坎坷的他,有多少人去大加夸耀或集体推崇呢?没有,他拥有的只有孤独与寂寞,而很少有这个著名文评家、那位同行的吹捧。而且也很少听过他属于那门那派。当然,郁达夫、丁玲等人的支助是另一码事的。
    前一时间,少年独侠客韩寒在批驳另一位圈内所谓的名人时,说过这么一句很实在的话:小喽罗才爱包团结伙呢,你见哪个大侠包团了?最多是带一位美人而已。哈,真是的,真正的武功高手是不需要谁来帮助自己的,只要有了盖世功夫,又有风雨又有晴,谁怕?
    说了这么多,也许有人会出来反驳了:《诗刊》这次特别推出张洪波先生是应现实潮流,是张君实至名归,或名至实归,是本人杰出的创作成就使然,那六位大家的评论也是言符其实,绝无虚伪之虞的。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就让我们来好好看看张的这些诗作吧。
    先举一首张在86年创作的《雄牛》里结尾的一节:午夜/远远的牛栏里/又传出一声声放号/我猜想一定是它/只有它的声音/才能够震颤这夜/使之难眠/明天/它还会顽强地/在鲜血闰过的土地上/阔步走来吗
    幼稚吗,我感觉是很幼稚的,当年的我也常写这样的句子,拿出去让懂诗的人看,却屡遭白眼:“诗要有内涵的,不能太白了。”好在是八十年代,对于刚出道的一位年青作者,这也不是一件很丢人的,那时的诗风就是这么起步发展的。那么再看二十年之后张的诗作达到了一种何种高妙的地步吧:
    你有一个巨大的胸腔/即使沉默/也凝聚着坚硬的波浪/鼓浪石/在你的面前/我很惭愧/我也经受过沉重的撞击/可我软弱的胸腔里/怎么也发不出/鼓一般悲壮大气的回响。
    这是《鼓浪石》的全诗。只要是有一点诗歌素养的同行,可以看一看。只一遍就行了,想一想,这二者之间有一点进步没有?后者比前者高明在哪儿了?这是一个有天生智慧与独特诗才的人吗?值得全国最大的一家刊物如此推崇吗?
    但这两首诗就是一起发表在《诗刊》著名诗人的专版上了,而且还让读者去对比。这说明什么问题呢?我想,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彼此早就包成了团,而且是那种铁性的团,成了钢铁了。化用郭大才子一句诗便是,你就是我,我就成了你,你的一切,也就自然地成了我的一切了。如此一来,那还能不好吗?无怪乎后面的那几位著名诗家如牛汉、林莽、叶橹、苗雨时等要说张一贯坚持着自己独立的创作原则与风格了。我想他们看了张的诗作,也实在难以说出什么高深的新鲜的理论来了,于是就权把这一点当作张最优秀的特点来大加评述了吧。看他们的评张的文章,感觉都与张很熟的。让很熟的朋友来评朋友的文章,好处自己是有的,但我总是反感。如真的是好诗,让很陌生的行家来评,效果又会怎样呢?
    虽然诗这种特别的文学样较难读懂,见智见仁者胜多,但好诗还是好诗,凡人也能看得清的。不好了,你就是让玉皇大帝下道圣旨也是不行的。不要以为天下读诗的权利只在诗刊编部。
    在牛汉无尽的赞誉中,我读到这么一个细节,说张喝酒的事:“他与诗人晚渡(估计是那个姓唐的)的酒量不相上下,一杯杯地倾入厚实无量的心胸中。洪波的眼睛闪射出过去所没有的明媚的火焰。”著名的诗人就是与多不同,比那些小说家来,本事就大多了。你看,人家喝酒,一杯杯下去,全都“倾入厚实无量的心胸中”,眼里的那光也成了“火焰”了,不像你我这般草民,每一口都流到那个死肠烂肚子里了,眼里全然一片混浊。
    从这一细节,我发现,他们这些哥儿们都是常在一起喝酒的拜把子兄弟,一旦有一天需要对方两肋插刀时,那发起威来,每句话能不达到那个至高无上的艺术境界吗?但是,要知道,文章,特别是评论性的文章,写到这个份上,也真的是没有多大的意思了。有时连那村里的妇人都不如的。人家想夸对方了,还知道先从他的孩子入手呢。你想夸人,就拿对方的作品来说事,不就得了?他放了一个屁,你说是五谷之精华之喷发,有声更有色,或声色俱佳,谁也不会找出你的半点不是的,所能做的也只能是赶紧用手掩鼻而已。你说这些喝酒的事干啥?能证明什么?真是的,活脱脱一个“诗人”(诗人的话世人很少有相信的,这是世人的共识了)耶。
    你要说这是文学的笔法,不必较真的。但是我是这样想的,你在写这人物的这些无关紧要的动作时都是这般的虚假,那评起文章来能做到一是一,二是二吗? 这些笔法既然是虚假夸张的,那文章也就很难让人们相信了。也确是,八位名家的评论看上去都点到了张的诗作,且还说得很有一套理论,可一一看来,却少有几处实事求是的,不虚浮的。这也正是近年来,多人写文评,而少有人用心看文评,且更少有把文评当一回事的原因所在,悲夫。诗歌及文学的坠落,由此而生,因此而速。
    后面又有一位大家,名叫任林举的,在其文完结时,又路见不平,仗义执言,对张的一首特别的诗进行了一番不平之鸣与升华,请看:
    “《穿越新生界》是诗人张洪波诗歌创作历程中一个重要的标识,也是很长一个时期以来汉语诗界一件具有代表性的重量级作品……这首长达八百行的长篇抒情诗并没有得到过应有的重视和研究……事实上,这样一首史诗般恢宏博大的作品,让它在世俗的喧嚣中长期蒙尘,既是对作者才和智慧的埋没,也是并非不缺优秀作品的诗坛的一个巨大的遗憾。”       
    话本身并无大错,只是细心的人会发现,这里的窝里酸腐气让人读来发呕欲吐。
    中国人历来聪明,也能耐,再平常稀松之事都可以名正言顺地给予出一大堆冠冕堂皇的答案与解释的。这个便是。如觉的有点冤枉,是不是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一问题呢:如果张的那八百行抒情诗真的是功高盖世,气贯长虹,那么就只能证明牛汉、《诗刊》之名流名门有眼无珠,否则那便是张诗只值半文,而同伴任大人却居心叵测,在这里估意鱼目混珠,以次充好了。至于林的鉴赏水平,我们是不用怀疑的,要怀疑也只能怀疑他平日里那为文为人之难改的习惯了。
    说了这么多,大家也都明白了,就是想说明一个很简单、很可怕的事实,中国现在的文坛,好多理论是不能看的,好多报刊的推荐是不能信的,好多特别的介绍是需要好好琢磨一下子的。文评家,你该快快觉醒了;报刊杂志社的大人们,你该珍惜手中所掌握的那巨大的社会资源与你们那点本就不怎么好的声誉了。
    当年海子的诗发表的很少,不是不想发表,而是发表不了,但海子这个名字还是留在了当代诗歌史上。食指的诗更是不得发表,可那《相信未来》的歌声,却传诵在几十年后的大江南北。先辈卞之琳一生写了无数的诗歌,但也只那四句话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是大家一定不会埋没的;是小家,也仅是请请朋友喝几顿烧酒,然后让他们借酒劲干喊几声,吓唬吓唬那几个胆小的文学小青年的把式吧了。别无他。
    是的,谁也知道,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包成一个大团,就会形成一种特别的势力,进而可以你帮我靠,所向无敌,横扫千军,战无不胜,称霸天下了。如果有一员猛将出来,振臂一呼,四周众勇士上下齐呐喊,那势必是声震四野,四面楚歌呀。就似当年打日本时用的麻雀战,那么厉害的日本人都给吓破胆了,何况你我这样的小民?这便是国人的聪明之处,更是今日文人的不凡之处。像吾等这般不入流的文学小兵,那就只好成游勇散兵,四下飘荡,自生自灭,或为敌方所俘虏了。
     但,还是不想与什么人包团的,虽然那果果也真的很是诱人香甜。本人为文也有二十几多年了,身边也不乏好多文朋诗友,关系好的,掌握着发表大权的也能数上那么几个的。却很少求过什么同道、名家为自己唱过赞歌。前一时间我的一本文集要出版,有一朋友看后,对我说,你何不请个名人为之作一序?又有省城一书法界的名流,自告奋勇要为我题字,我都婉言谢绝了。不是咱不懂这些什么潜规则,借人之手来高抬自身。而是觉得,文章不是用来吹捧的,而是写出来安慰自我的。成名与否,名大与小,那绝不是几个哥儿们吹几句就可以了的。深深地感到,文学这事业,实实的是单个人的行为,不是在一起相互吵吵的事。
    时代发展了,社会进步了,但国人特爱包团成群,共吃香果这一现象却没有多大的改观。眼下互联网又上来了,更给造名人、出名人创造了前所未来的良好条件,称不留意,一个名人就被造成功了。但那样的名人不当也吧。君不见,浩瀚的宇宙一颗小小的流星一逝,天空还是原来的那般湛蓝,地上有谁会去久久地驻足仰望呢?正像这本《诗刊》,看过之后,随手一丢,就去睡觉,谁还会对姓张的、姓牛的说的那些话激动万分或彻夜不眠呢?
    对了,忘了说一句了,本人对张洪波诸名家及诗刊社是绝无一点恶意的,只是就事而言事。如有不妥,还请海涵为是。否则,要打官司,我这被告绝对是输家。本人深知自己的能力与本事。故有所得罪,小民先在此下跪为谢。
 
 
                                         2007、4、2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