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看精神科的老前辈许又新教授10多年编写的《神经症》一书,感觉到又有很多收获,特别是许又新教授在中间提到了“无聊神经症”一词,感觉到前辈真的太有远见了,分析的也非常透彻。现在摘录一些,和大家分享:
V.Frankl(参看《成长心理学》舒尔兹著,三联,1988)于1930年把他的方法叫做存在分析。后来为了避免误解,改称逻各斯治疗。他强调的是生活的意义和追求意义的意志。当然,这里有个前提,即肯定“我是自由的”。这意思是说,尽管客观世界限制和支配着我,对于选择和采取什么态度和反应来对待它,我却是自由的。1942至1945弗兰克在斯维辛集中营经历三年残酷的折磨和严峻的考验。和他被同一列火车送往集中营的旅伴的80%,超过l 300人,在沃达集中营当天就披杀害了。留下来的囚犯被勒令交出他们的一切(衣服、贵重饰物和书籍等)。弗兰克视为精神孩子的手稿丧失了,他当时的反应是,我勾销了我的整个创作生涯。可是,弗兰克很快就确信,假如生活的意义只在于手稿的出版,那么,生活就不是真正有价值的,无疑,生活必须有更大的意义。Frankl亲眼看到,有些囚犯一旦感到生活没有意义,很快就死去了。
与意志自由相联系的是个人的责任。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发现生活的意义。
感到生活没有意义,Frankl认为这就是神经症.他的心理治疗提出了三种方法:
①通过我们向世界提供某种创造物的方法:
②通过我们从世界获得新体验的方法;
③通过我们对待痛苦的态度的方法。
这些方法有道理也会有效,但弗兰克的影响恐怕很大一部分来自他对集中营里生活的生动其实的描述和他本人人格魅力。
S.R.Maddi(1967)的所谓存在神经症的概念跟上述弗兰克的神经症概念差不多。Maddi认为,这种精神障碍的认知成分是认为生活没有意义,或者长期不能相信所从事的或能够想象去做的一切事情有什么真实性、重要性、用处或价值。特征性的心情是平淡和无动于哀,尽管在一般接触中别人并看不出来。初期间歇性出现抑郁,随着病程迁延,抑郁逐渐稀少而趋于消失,剩下的主要是空虚感,觉得生活没有什么真正的意义。就动作行为而言,活动水平也许略微偏低,但一般保持在中等或平均水平上。比活动置更重要的是,病人未曾选择的活动是些什么。病人很少抉择,如果有的话,照例只是沿着阻力最小的方向进行。这种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可以表现得不错,家庭和社会义务一般地能够完成,对人也相当宽容。但总的说,他只是随波逐流,缺乏真正的和深刻的满足感。他无法在深层和理解的水平上与别人认同,他不能体验别人为什么活得那么起劲和心满意足。
如果主要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使人无所作为而感到无聊,尽管可持续数年之久,一旦条件改变,无助感便一扫而光,那还不是无聊神经症。这跟我国常见的以耻感为核心的各种神经症形式不同,后者不是象征化地固定在其件事上,便是弥散性的人格障碍,通常在青春期和30岁以前达到症状的高峰。无聊神经症在病前的表现无论如何不能诊断为人格障碍,发病高峰在30至40岁之间,往往在成家立业方面至少已经达到了中等水平,也许在一般人看来他混得还很不错。我国传统文化隐合着这种危险,因为我们鼓励子女前进的道路是有出息、出人头地、‘颜如玉”、“千钟粟”、‘学而优则仕。、“光宗耀祖”等等。我们不值得鼓励孩子去独立地作出决定(基于可与别人共享的而又是个人独特的价值系统),也就不知道如何去促进孩子积极的内心世界的发展。内在自我的萎缩反过来又使其更加依赖他人。无聊感的产生不如说是因为内在的空虚。自我的充实是根治无聊神经症的办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