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除了在家读书我还能干什么呢?

(2006-07-08 21:37:51)
《半生为人》徐晓
虽然年轻时没当过诗人,但是作为一介曾经的文学女青年,总不免被北岛、舒婷深深打动过,这些名字如雷贯耳,而当年让他们扬名立万的“今天诗派”的历史,便隐藏了我们很关注的一些内幕和情结。
冲着这个买来此书,真正被打动的,却是这些人身上浓重的宿命感,和他们经历的苦难与变故。
在电视访谈中看到徐晓,不年轻了,却仍然能看出当年的漂亮,屏幕上的她珠圆玉润,一副很幸福的文艺中年模样,却不知道在她平和的微笑背后曾经经历过那种多的苦难与挣扎。我相信19岁的她与19岁的我们没有太大差别,爱文学、有激情、讲义气、喜欢交朋友,可是我们生活的时代太不相同,正是因为这些,她被投入狱中,生命中的两年,与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杀人不眨眼的女魔头关在一起,除了笼罩在头上的巨大的政治阴影,不知哪天会被放出去或被拉出去毙了,吃喝拉撒全是残酷体验。
这段经历已经足够生活在另一个时代的我们震撼,而更让人动容的是她的婚姻生活。她写爱非常含蓄,点到辄止,可是你能读出数十年的艰辛背后藏着的那种执着的爱,如果不是爱得如此深刻,她不会选择与一个早就病入膏肓的男人结婚,如果不是爱情的支撑,她怎么熬过他病危入院的几年时光。读那篇克制而隐忍的长文,恐怕很少有人能不动容。

《万物花开》林白
林白的新作,应该是她寄予了极大希望的转型之作吧?对于她一贯的书写内格和题材来说,这确实是一次很大的转型,从文本上来说也许不能算不成功,可惜我一点也不喜欢。只觉得刻意,太想拉开自己与主人公的距离——一个城市少妇、一个纯文学作家与一个农村病男孩之间的距离,距离是远了,感觉却仍是近的,一种表象上的远和一种本质上的近。比如,她极尽笔墨描写的那个农村少年的无比文艺的想象画面,美则美矣,炫则炫矣,总觉得刻意,一眼看出他背后那个女作家来。
及至后面附录的《妇女闲聊录》倒觉得好了,因为这是一个纯记录方式写下的东西,语言是口述者那种直接、略带粗糙但又要努力显示仅有的文化水平,别扭中有另一种真实的自然,比林白据此基础上的虚构作品要好。

《历史学家》(美)伊丽莎白"科斯托娃
让我看到后来完全不耐烦的悬疑小说,冗长庞杂的叙述,环环相套的结构,颠三倒四的时空感。拖沓彻底打消了悬疑小说中的紧张感与悬念感,不必读完,读者早知道大概会有什么结果,摸摸后面的书,还剩一大半!烦都烦死,还看个屁呀。
作者似乎没想明白到底什么才是能抓住读者的东西,我关心的是吸血鬼又杀了谁,怎么被制服,才懒得理他的坟到底是在罗马尼亚还是在保加利亚呢。读到忍无可忍,直接跳到最后五十页,地名变了,和男女主人公合作的人变了,可是情节和情绪衔接似乎完全没有问题,可见后面20万字白写了。整本书50万字,整整50万呀!如果删成30万甚至20万,我想这会是一本还不错的悬疑小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