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岁是萧红人生的一个折点,这一年,萧红怀着孕被汪恩甲丢在了哈尔滨的旅馆中,饥寒交迫,度日如年,“黄金时代”来临之前,是无边的黑夜。萧军就是在这一年走进萧红的生命旅程中的,那一天是1932年的7月13日。对于冯绍峰而言,这一天却一如往常,依旧没钱理发,仅有的五毛揣在兜里,依旧等着晚上坐车回家。
因而冯绍峰进入汤唯的生活,显得如此漫不经心,例行公事般的探望,又怎么会知道可以发生一段悲喜交织广为流传的虐恋情事?是注定也是宿命,一些人无意识的决定,却可以成为另一些人命运的转折点——写写画画的词句,让冯绍峰突然有了少年对偶像般的迷恋与欣喜,所以他开始没话找话的和萧红聊各自的童年。但对汤唯而言,三郎的到来更像是溺水之人的一叶浮舟,所以张乃莹人虽然羞怯,但始终都在试图以对话引起对方的兴趣——我们谈一谈……
就是这样,世界变了季节变了人也变了。
可以想见,逼仄的仓房里,冯绍峰甘心放下车费独自步行回家时的激动之情,对这段平地惊雷般的感情表现,冯绍峰是投射了诸多真实的情绪进来的,只是碍于困顿处境被影片一笔带过,相见恨晚文艺的只剩下一句“说的太多也就走不了了”。走不了,就有了后来的“小小红军”的萧红与萧军。
许鞍华的文艺让两人的爱情来的迅急而浪漫,冯绍峰第二天再次赶到旅馆的戏份,和宁浩的《心花路放》中的一样,所以说,文艺青年在这方面,并无太多差别,有饥饿之人的慌不择食。于是“吃”就成了影片的主题,两人在无数场景中都是以食物为中心的——萧红文字里的饥寒贫穷的让人动心,那冯绍峰带给她猪头肉配酒带给萧红的记忆,如何能不惊心动魄?
哈尔滨的那场大雨淹没的街道,和霍建起导演的那部影片中的是同一条,甚至视角都一样,但不同的是,冯绍峰给萧红带来了她生命中难得的欢笑,从“救星”到互为依赖的“伴侣”,冯绍峰和汤唯这对璧人,都太适合在大银幕中塑造人物,即使人物已然耳熟能详——故事没有太多细节,都在他那句你穿夹袍我穿毛衣的关切里。
再有转折,是汤唯黑着眼圈出现在聚会上,“不小心的”话大家心知肚明,但冯绍峰太特么瞎包了,直楞楞的告诉所有人:就是我打的……于缓慢沉闷的剧情而言,他这一次爆发,令人印象深刻,有还能再坐一会儿的兴趣,相较之后端木老年回忆中那个拎着劈柴对两人怒目而视的萧军,更有意思。
冯绍峰在三个小时的《黄金时代》里,有过太多次的情绪起落,但他有别于其他人对着镜头叙述或追忆萧红,萧红已经变成他生命的一部分。也正因为如此,最后一次转折,冯绍峰和一个女人一条狗平静的在照片中对着画面外的人时,竟有让人欲哭无泪的无奈感,你看,再伟大的爱情,都敌不过现实,而再优秀的演员,也敌不过冗长的剧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