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民国第一奇案中,江一燕扮演的女囚付源是无法被忽略的。这个角色时隐时现,表面上戏份安静异常,依靠台词便可完成塑造,但每次出场俱都带着暗流涌动的情绪指向,为影片走向核心表述搭建出极具意义的过渡戏份。
江一燕的出场颇具传奇色彩,在刘青云即将奔赴异地上任的时候,这个角色开始出现在故事当中,作为与影片的衔接,江一燕的出场被安排在监狱中,而她背负的罪案则是推理界中颇富盛名的“最完美罪案”,这个罪案是推理迷入门阶段就会接触到的一个案例,案件无须推定凶手,其经典在于实施过程布局之周详奇巧,故而有“最完美”一说。
这个案例并未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而被影片避让,在《消失的子弹》中,这个案例甚至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解开凶手的犯罪心理与行为诱因。与真相最后一种直观的呈现是不同,动机与诱因呈现的这条线索是隐蔽的,只能在江一燕与刘青云的对话中的去推测和揣摩。
作为“最完美罪案”的实施者,影片选择了让江一燕“自首”,这种颇具主旋律色彩的处理方法,虽不免遭人诟病,却也因此刘青云才得以有机会和狱中的江一燕发生对话,此时他们之间的对话仅限于江一燕讲述自己的故事,一方面让观众了解案情,一方面则向刘青云传递出行为动机以及隐藏背后人性困境等信息。此时两人之间的关系,与影片《沉默的羔羊》中见习特工克拉丽丝与精神病专家汉尼拔颇为相似,江一燕深陷囵圄,却因为实施过堪称完美的罪案而更像是刘青云的“导师”。
随着结局的临近,江一燕在独白中告诉刘青云自己实施“完美罪案”的方法,这种告知甚至为案件在实施过程中文字无法勾勒的心理战术做了一次补充,也让更多的人意识到,手法完美的犯罪中容易被人忽略的情感元素是如何重要。此时,逆袭而来的结局也开始出现出人意料的翻转,影片走向最后的高潮,两个布局堪称完美的案件交相呼应着,让观众在叹息之余开始新一轮的思考。
“导师”的作用在案件的破译上再次得到呈现,刘青云通过和江一燕的书信对话交待出真正的主谋,此时两人的对话已不再局限于幕后凶手如何故布疑阵,开始转向对动机与诱因的探讨,亦即对人性对正义的拷问——影片需要借助江一燕这位大师级的罪犯给出背后的答案。
其实,影片中真正的“神探”是江一燕,因为只有她可以准确捕捉人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