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小圈子的自娱自乐

(2011-05-02 19:27:05)
标签:

杂谈

分类: 散场

 

  到第十八届为止,大学生电影节已然未形成如自诩的那样“被誉为中国电影界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奖”。即便屡屡请到葛优、姚晨、范冰冰、冯小刚、顾长卫这样的名星名导,也还是难掩一个小圈子自娱自乐的味道。甚至为颁奖典礼主持人举行选拔活动,也未能给电影节起到预热的作用。很使劲又不对劲,观众提不起兴趣,获奖者不忍拒绝美意,不知所谓被增加和删减的奖项,仿佛证明自己的不懈努力,却总以毫无悬念的获奖名单与反响平平的无力收场告终,来来回回获奖的那么几个人,已然让观众看到电影节慢慢“老去”之后的样子。

 

  方向明确 娱乐不足

 

  作为开年首个电影节,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自有其独到的优势,其实电影节的积极和努力,本身是诚意可嘉的,十八年风雨,把“青春激情、学术品位、文化意识”这种高雅论调与大学生人人皆有的狂欢精神融合,做得恰到好处殊为不易。然而从《云水谣》、《集结号》、《风声》、《梅兰芳》(高清在线观看)等往届最佳影片推论,今年《唐山大地震(高清在线观看)》获最佳几乎毫无悬念可言,历年来对此类型的钟情让大学生电影节的方向异常明确,但也造成了电影节的娱乐性相对较弱,话题不足,让这场坐满大学生的光影盛宴缺乏应有的锐气和自信。

 

  去年的问题还是今年的问题,以推动中国电影的发展为旗帜,但因为选题方向太过明显,削弱其指导性和专业性,作为每个热爱电影的影迷,也是不愿接受这档颁奖典礼毫无突破性建树,每次所呈皆是千篇一律的实况解读,限于一种题材下的狂欢。即使去年100亿的票房,烂片成堆的困境依然存在——让更多类型的影片的是可以让人直面中国电影的困境——起到提升甚至推动的意义或许是电影节应该考虑的问题了。

 

  奖项随意 权威不足

 

  如果细心或许可以发现,电影节的一些努力是用于影片奖项的设定上。奖项也名目繁多,但仿佛只为获奖作品而设,比如颁给第九届《我和连长》(江柯、花明)的“电视电影最佳表演搭档奖”;第十五届《突发事件》的“现实关注创作奖”;第十七届《建国大业》的“突出贡献大奖”,以及本届的“人文关怀奖”,甚至《康定情歌》取得的“组委会民族题材特别奖”,而在此之前,民族题材都是创作奖,这次确实有点特别。

 

  如果说过去获得肯定,未来需要鼓励,那么电影节在进行奖项调整的同时,也是在迫切地寻找方向,以期获得更多人的肯定,但是屡屡以果生因,以影片而定奖项,对于任何具有评定性质的活动,无疑是一种自毁。因为以此论定,任何影片都有获奖的可能。任何值得商榷都是一种放任和漏洞,是一种对不公平的展示,其权威性自然多有丧失。

 

  小众狂欢 情怀不足

 

  冯小刚导演此次凭借《唐山大地震》和《非诚勿扰2》斩获最佳影片和最受欢迎导演两项大奖,葛优也凭借《赵氏孤儿》获得最佳男主角,若翻看历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获奖之最,其实不难发现,获奖最多的也就是这老几位。以两人俱都得奖四次而对比十八界电影节,得奖频率之高恐怕是其他评奖类活动无法比拟的。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如此之高的获奖率,使得电影节对影坛新鲜力量的鼓励和扶持力度还稍嫌不足。

 

  而从第九届开始增加的电视电影类奖项,也没能给低成本电影以推动和指导,好像因为有了电视电影所以要有电视电影奖项一样,是一种政策的衍生物,这也就导致了情怀的缺失,随意甚至敷衍的奖项是无深意的,如果仅仅从商业角度或政治考虑出发,这种小众的狂欢也是毫无建树性的一种表现。

 

  对于众多香港电影人进入内地市场寻找出路,大学生电影节的出路,或许应该是走出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